摘 要:不同情感詞語之間存在著諸多差異,如果不加選擇地以情感詞語為基礎考察情感詞語的語法模式和語義特征,會影響研究結果的有效性。通過分析從9種語義分類詞典中選擇的情感詞語,發(fā)現(xiàn)它們至少在語體、音節(jié)、構詞方式、詞性、級差、極性和釋解方式7個維度上存在差異。這些詞語以這7個維度為基礎可以構成一個情感意義的詞語表達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能夠為情感詞語選擇提供理論框架。
關鍵詞:情感意義 情感詞語表達系統(tǒng) 情感詞語選擇
情感意義是一個基本的語義范疇;與此對應,情感詞語也是一個基本的詞語類別。根據(jù)Whorf(1956、1998)的隱形范疇理論和功能語言學的語法理論(如Halliday Matthiessen,1999:26~27),同一語義域的詞語應當具有相同的語法表現(xiàn),同一語義域詞語的語義特征可以由語法特征抽象而來。目前的研究大多以此為理論指導,以情感詞語為出發(fā)點,通過分析情感詞語的搭配,歸納情感詞語的語法模式(如趙春利,2007),總結情感意義的語義特征(如Shaver,Wu Schwartz,1992;趙家新,2006);但是他們在選擇作為研究起點的情感詞語時很少考慮所選詞語之間存在的差異。而正如郭銳(2002:24~25)所說,詞語的結構、語體等因素影響詞語的語法體現(xiàn);因而情感詞語的篩選是以情感詞語的語法分析為基礎的研究的先決條件。本文以從9個版本現(xiàn)代漢語語義詞典中選出的情感詞語為基礎,結合前人的研究,分析現(xiàn)代漢語情感意義的詞語表達系統(tǒng),為情感詞語的選擇提供理論指導。
一、情感詞匯的選取
語義分類詞典是根據(jù)意義編排,以建立詞匯系統(tǒng)為目的的工具書(董大年,2007)。雖然目前國內(nèi)出版的此類詞典名稱不一,有的稱為“義類詞典”,有的稱為“分類詞典”,有的稱為“語義詞典”,還有的稱為“同義詞詞林”或者“詞語類編”,并且現(xiàn)有的詞匯分類方法不一,它們對意義類別的命名也有很大的差異;但是絕大多數(shù)語義和分類詞典都包含“情感意義”這一類別。梅家駒等1983年編寫的《同義詞詞林》是“在現(xiàn)代漢語詞匯系統(tǒng)建構上有著開拓意義的作品”(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2007),編者在“自序”中說:“我們編纂《同義詞詞林》的初衷是:由于在寫作與翻譯中往往發(fā)生詞窮的情況,難以將意思表達恰當,因而感到迫切需要有一本從詞義查詞的工具書,以便從中挑選適當?shù)脑~語。這本詞書,就是希望提供較多的詞語,對創(chuàng)作和翻譯工作能有所幫助?!庇纱丝梢姡Z義分類詞典除了按照語義進行歸類外,提供盡量多的詞語也是編寫此類詞典的一個主要目的。因而,查詢語義分類詞典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搜集情感詞語的方法。
目前國內(nèi)常見的語義分類詞典有9種。其中8種是紙質(zhì)的,1種為網(wǎng)絡詞典;2種為形容詞分類詞典、1種為動詞分類詞典,6種有的區(qū)分了詞性,有的沒有區(qū)分。以詞典編者姓名的漢語拼音的字母先后為序,這9種詞典以及對這9種詞典查詢的具體情況如下: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完成的《北大CCL現(xiàn)代漢語語義詞典》[1]是9種詞典中唯一一的網(wǎng)絡詞典。該詞典由名詞詞典、動詞詞典和形容詞詞典三部分組成。名詞詞典首先按照語義把名詞劃分為事物、過程、空間和時間四個類別,然后把事物再細分為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兩類,接著把抽象事物分為屬性、信息、領域、法規(guī)、生理、心理特征和動機七個小類。情感是心理特征的兩個次分類之一,經(jīng)過查詢和篩選,本文選擇了其中的34個名詞。
動詞詞典的分類比較簡單。它把動詞分為“靜態(tài)關系、心理活動和動態(tài)行為”三類。其中屬于“心理活動”語義類的動詞共有1846個。除去一些雖然有心理活動參與,但并不以表達心理活動為主的四字成語,如“愛才如命”“愛財如命”“安于現(xiàn)狀”,有613個動詞被選中。
形容詞詞典首先把形容詞分為關聯(lián)值、事性值、物性值、人性值、空間值和時間值等6類。人性值又被細分為年齡、品格、樣貌、關系和境況等5類。情感屬于“人性值”的范疇,而在“人性值”的5個分類中,情感詞最可能被歸為“境況”類。以“人性值”語義類的字段值,以“人”為“主體”的字段值,在形容詞詞典中可以搜索到435個形容詞。在排除一些明顯不表達情感意義的詞語之后,如“背時”“背運”“病歪歪”“病怏怏”,共有224個形容詞被選中。
董大年編寫的辭海版《現(xiàn)代漢語分類大詞典》區(qū)分了17個大類,其中的一個大類為“感覺·情感·性格·行為”;這一大類又被分為“心理·感覺”“欲望·意愿”“情感”“性格”“行為·態(tài)度”和“表情”等6個小類。在“情感”這一小類下,本文查詢到353個詞語,這些詞語除了四字成語外,都在字典里被標注了詞性。
傅玉芳編寫的《常用形容詞分類詞典》(第三版)沒有采取層級語義分類的方法,她把形容詞分為41個平行的義類,其中的一個為“心情·感覺”,在這個義類下本文查詢到222個形容詞。
郭大方編寫的《現(xiàn)代漢語動詞分類詞典》把動詞分為人(獸)體類、心理類、社會類、自然類和綜合類。“情感活動”是“心理類”的一個次類,本文從該次類下查詢到181個動詞。
林杏光和菲白編寫的《簡明漢語義類詞典》沒有區(qū)分詞性,首先區(qū)分了人物、品德、智能、情感、感覺、儀容、處境、交往、爭斗、語言、信息、物質(zhì)、運動、時間、空間、數(shù)量、程度和性質(zhì)18個大類,然后再把每個大類細分為若干個小類。經(jīng)過對“情感”類別的查詢,本文從中選取了269個詞語。
梅家駒等人編著的《同義詞詞林》區(qū)分了人、物、時間與空間、抽象事物、特征、動作、心理活動、活動、現(xiàn)象與狀態(tài)、關聯(lián)、助語和敬語等12個類別。與情感意義相關的是“抽象事物”大類中的“意識”類和“心理活動”大類下的“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活動”類,通過在這三個次類中的查詢,本文選取了350個詞語。
王安節(jié)和周殿龍編寫的《形容詞分類詞典》區(qū)分了“局部印象”和“綜合印象”兩個大類,在“綜合印象”大類下又區(qū)分了“性情”“儀態(tài)”“態(tài)度”“世勢”“事理”和“程度”等6個類別。在這6個類別中的“性情”小類下,又區(qū)分了“品性”“性格”“才智”和“情緒”4個類別;他們在“情緒”義類下共搜集了143個形容詞。
徐為民編寫的《現(xiàn)代漢語分類詞典》與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完成的《北大CCL現(xiàn)代漢語語義詞典》一樣也分為“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三個部分。在“名詞”部分,區(qū)分了天、地、人、事、物和其他6個類別;其中“人”又被細分為一般、生理衛(wèi)生、資質(zhì)才能、相貌儀容、舉止神情、思想意識、處境遭遇、社會品類、相互關系和其他10個小類;“情感”是這10個小類中的“思想意識”中的一個次類。在動詞部分,他區(qū)分了動作、行為、思維活動和其他4個類別。在形容詞部分,他區(qū)分了表象、性質(zhì)、天資素質(zhì)、品性情神和處境遭遇5個類別。通過對名詞部分的“情感”類別、動詞部分的“思維活動”類別和形容詞部分的“品性情神”類別的查詢,本文選取到308個詞語。
趙德生編著的《詞語類編》區(qū)分了“人部、景部、物部、事部”四個大類,“感情”屬于“人部”類別下的9個小類中一個類別。通過對“感情”義類的查詢,本文選取到408個詞語。
把從這9種語義分類詞典查詢的結果相加,本文得到3105例表達情感意義的備選詞。
二、區(qū)分不同情感詞語的維度
4632例情感詞具體由1505個詞、短語和熟語組成。這些詞語數(shù)目較大,并且結構、語體以及表達情感意義的方式都不統(tǒng)一。這些詞語至少在以下7個維度上存在著差異,并且在情感意義、組句方式和能力等方面也各有不同。
(一)語體
由于年代、地域以及專業(yè)領域等因素的不同,進入語言系統(tǒng)的詞語在語體上也有所不同。比如“急眼”“傻眼”和“熨帖”都是比較口語化的詞語。其中“熨帖”表達“舒服”義時,也只在某些地域使用,基本上屬于方言用法;“惶急”“駭異”和“愜心”則屬于書面語?,F(xiàn)代漢語中有與這些口語和書面語詞語相對應的普通用語,如“著急”“驚訝”和“舒服”。本文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和本文查詢的9種語義分類詞典對語體的標注,發(fā)現(xiàn)口語和方言詞匯包括下面35個詞語:不得、巴望、不是味兒、愁帽、醋心、攛弄、倒、動火、發(fā)憷、發(fā)愣、害臊、火頭、急眼、囧、拘板、看不上眼、寬展、沒面子、惱火、膩味、傻眼、燒心、舒坦、窩憋、窩心、下不了臺、小看、小瞧、熨帖、無語、抓狂、棒、膩煩、憋屈、來勁。
書面語包括下面71個詞語:哀矜、哀厲、哀戚、悲楚、悲愴、悲摧、悲戚、悲辛、鄙夷、猜嫌、慘怛、惻然、怊悵、忡忡、愴愴、愴然、垂念、錯愕、耽溺、淡然、忉怛、敵愾同仇、菲薄、悱惻、憤懣、駭怪、駭異、歡娛、遑遑、激切、覬覦、冀求、焦灼、驚愕、驚駭、窘促、踽踽、愧疚、懣、憫惜、憫恤、凄惻、凄楚、凄愴、凄迷、凄然、愜心、釋然、爽然、嘆惋、頹靡、無恙、喜幸、褻瀆、褻慢、欣然、歆羨、羞惡、訝異、怡然、悒悒不樂、殷憂、憂戚、憂悒、幽憂、郁悒、軫懷、自咎、眷顧、青睞、悲切。
另外,下列67個詞語或者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沒有收錄,或者雖然被收錄,但沒有被標為<口>、<方>和<書>,但是基本上都比較生僻,也屬于與普通用語在語體維度上差異較大的詞語:懊傷、薄厚、悲沉、悲欣交集、悲郁、背悔、鄙賤、不忿、慘沮、慘切、惻惻、沉慟、呆澀、定心、煩懊、煩感、豪興、歡然、惶急、惶悸、惶懼、忌憚、忌怕、寂苦、賤視、驚惶、驚佩、敬憚、懼憚、懼怯、眷戀、開暢、夸羨、寬坦、困惱、渺視、盼求、凄惶、凄戾、凄凄、戚戚、輕看、輕侮、傾佩、伸暢、酸辛、痛哀、忘己、五味雜陳、嫌怨、想往、心安、心定、心痛、欣快、興味索然、羞惱、怡怡、憂色、幽憤、幽思、幽怨、愉愉、郁紆、怨懣、怨怒、震靜。
(二)音節(jié)
古代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現(xiàn)代漢語則以多音節(jié)詞為主,特別是雙音節(jié)詞占大多數(shù)。邵敬敏2001年以《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為基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使用頻次最高的9000個詞中,雙音節(jié)詞有6285個,單音節(jié)詞有2400個,其他多音節(jié)詞有315個。本文搜集到的詞語,既有雙音節(jié)詞,也有單音節(jié)、三音節(jié)和四音節(jié)的詞語。不過正如口語和書面語的詞語基本都有與其意義相近的普通用語相對應,非雙音節(jié)詞基本上也都有意義相近的雙音節(jié)詞。如“害羞”與“羞”“羞答答”“羞羞答答”,“喜歡”與“喜”“喜滋滋”“喜沖沖”“喜洋洋”“喜氣洋洋”“喜不自禁”“喜不自勝”“喜出望外”的意義都基本相同。
本文搜集到的單音節(jié)詞有33個:寵、愁、呆、乏、煩、怪、急、忌、焦、窘、懼、困、樂、戀、諒、悶、閔/憫、惱、怒、怕、氣、怯、輕、忍、臊、疼、喜、閑、嫌、想、羞、憂、怨;三音節(jié)詞有22個:悲慘慘、悲切切、孤獨獨、孤零零、惶惶然、樂呵呵、樂陶陶、樂悠悠、樂滋滋、茫茫然、怒沖沖、氣沖沖、氣乎乎、酸溜溜、甜滋滋、無奈何、喜沖沖、喜洋洋、喜滋滋、欣欣然、興沖沖、羞答答;四音節(jié)詞基本上都是一些成語,共有184個:哀痛欲絕、悲憤填膺、悲觀失望、悲痛欲絕、勃然大怒、朝思暮想、稱心如意、愁眉緊縮、黯然神傷、誠惶誠恐、春風得意、從從容容、大吃一驚、大惑不解、大驚失色、大失所望、大喜過望、擔驚受怕、得意洋洋\得意揚揚、翻然悔悟、甘心情愿、感慨萬端、高高興興、恭恭敬敬、顧慮重重、恨入骨髓、恨之入骨、后悔莫及、歡歡喜喜、歡天喜地、歡欣鼓舞、慌手慌腳、惶惶不安、惶恐不安、焦頭爛額、緊緊張張、驚慌失措、驚心掉膽、慷慨激昂、口服心服、快快樂樂、狂躁(燥)不安、老羞成怒、樂不可支、樂樂呵呵、雷霆大怒、滿臉愁容、滿心疑慮、悶悶不樂、迷惑不解、勉勉強強、漠然置之、惱羞成怒、凝神專注、怒不可遏、怒發(fā)沖冠、怒火中燒、怒氣沖沖、怒氣沖天、疲憊不堪、平平淡淡、平平靜靜、平心靜氣、牽腸掛肚、切齒痛恨、人心惶惶、人心惟危、喪魂落魄、深惡痛絕、神清氣爽、神喪氣沮、舒舒服服、思緒不寧、肅然起敬、忐忐忑忑、忐忑不安、痛不欲生、痛苦萬分、喜不自禁、喜不自勝、喜出望外、喜眉笑眼、喜氣洋洋、喜上眉梢、喜笑顏開、喜形于色、逍遙自得、逍遙自在、心煩意亂、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心慌意亂、心灰意懶、心灰意冷、心急火燎、心急如焚、心急如火、心焦如焚、心驚膽顫、心驚膽戰(zhàn)、心滿意足、心平氣和、心情舒暢、問心無愧、問心有愧、心神不安、心悅誠服、欣喜若狂、興高采烈、羞羞答答、揚揚自得、洋洋得意、洋洋自得、怏怏不樂、一見鐘情、一往情深、一相情愿、怡然自得、義憤填膺、抑郁寡歡、意懶心灰、意想不到、意興索然、憂心忡忡、憂心如焚、悠閑自在、猶猶豫豫、猶豫不決、猶豫不前、又驚又喜、郁郁不樂、郁郁寡歡、怨天尤人、怨天怨地、沾沾自喜、鎮(zhèn)定自若、專心一志、追悔莫及、惴惴不安、自慚形穢、自愧不如、自鳴得意、自怨自艾、左右為難、坐立不安、做賊心虛、疑神疑鬼、深信不疑、信以為真、垂頭喪氣、百無聊賴、倉皇失措、悵然若失、處之泰然、灰心喪氣、昏昏沉沉、氣色平和、神思恍惚、遂心如意、泰然處之、泰然自若、惘然若失、委靡不振、萎靡不振、心神恍惚、羞與為伍、心馳神往、萬念俱灰、隨心所欲、心緒不寧、心神不寧、膽戰(zhàn)心驚、心氣不順、心神不定、意氣自得、心安理得、從容不迫、癡心妄想、得意忘形、膽小怕事、體貼入微、信心百倍、氣急敗壞、無可奈何。
另外,還有3個疊音的詞語:陶陶、欣欣、忿忿/憤憤。這些詞語的語法功能與一般的雙音節(jié)詞區(qū)別較大,它們也應當屬于與普通詞語在音節(jié)維度上有差異的詞語。
(三)構詞方式
排除在語體和音節(jié)兩個維度上與普通用語存在差異的詞語后,其他詞語,從構詞方式上來講,大部分是復合詞。具體而言,這些復合詞可分為聯(lián)合式、述賓式、偏正式、主謂式、述補式,其中聯(lián)合式較多。
1.聯(lián)合式結構。這類詞語的兩個詞根往往相近、相關或者相反。如“興奮、激動、惋惜”等。由于數(shù)目較多,不再一一列舉。
2.述賓式結構。根據(jù)情感詞語出現(xiàn)的位置和扮演的功能的不同,可分為兩個小類:
(1)動詞+名詞性情感詞
在這類詞語中,起支配作用的語素是諸如“抱”“動”“犯”“含”之類的及物動詞,被支配的語素是一些有對應的雙音節(jié)詞語的表達情感的詞,如“憾”“恨”“悔”“愁”“怒”等,它們分別對應于“遺憾”“仇恨”“后悔”“愁苦”和“憤怒”。從表達情感意義的角度看,“抱憾”“抱恨”“抱悔”“動怒”“犯愁”和“含怒”等詞語與“遺憾”“仇恨”“后悔”“愁苦”和“憤怒”基本上是同義的,只不過前一組更強調(diào)動作性。這類詞共有43個:報怨、抱憾、抱恨、抱愧、抱屈、抱委屈、動感情、翻悔、犯忌、犯疑、犯愁、含怒、懷恨、遷怒、息怒、泄憤、泄恨、遺恨、記恨、追悔、盡興、敗興、掃興、稱快、動怒、不勝其煩、有恃無恐、厚顏無恥、多愁善感、忍辱負重、生疑、肆無忌憚、恬不知恥、無私無畏、無悔無怨、無所顧忌、無所畏忌、無所畏懼、無畏無懼、無憂無慮、無怨無悔、起疑、遂愿。
(2)動詞性情感詞+名詞
在這類詞中,起支配作用的語素往往表達情感意義,如“憐”“怯”“厭”“喜”等,表示被支配的語素是情感活動的對象,如“才”“場”“世”“新”等;這時組合而成的詞語“憐才”“怯場”“厭世”和“喜新厭舊”往往是對行為的描述,并不是表達情感的。除了上述4個詞語外,類似的詞語還有下面6個:服輸、怯陣、畏罪、感恩、悔罪、幸災樂禍。
3.偏正結構。在這類結構中,后一個詞根為中心語,前一個詞根只是起到修飾的作用,如“暴怒”“狂怒”“癡戀”和“狂喜”等。這類詞的中心語一般都有一個雙音節(jié)詞與其相對應,如“憤怒”“愛戀”和“喜歡”;與這些詞語相比,偏正結構的詞語只是附加表達了心理活動的方式或者強度。這類詞較多,有76個:拜服、暴怒、悲悼、嗔怪、嗔怒、沉迷、沉溺、癡戀、寵愛、恩愛、撫愛、感奮、感憤、顧惜、過慮、后怕、厚愛、嫉恨、忌恨、敬愛、久仰、眷念、渴念、渴盼、渴求、渴望、懇盼、酷愛、狂怒、狂熱、狂喜、狂躁、冷待、憐愛、憐念、磨煩、溺愛、盼念、祈望、企待、企及、企盼、企望、竊喜、熱戀、熱望、奢想、深愛、深恐、深怕、盛怒、嗜好、貪戀、貪圖、嘆服、嘆賞、嘆惜、嘆羨、痛悔、痛惜、痛惡、惜別、嫌棄、相思、厭棄、艷羨、疑慮、悅服、慍怒、憎厭、珍愛、震驚、震怒、摯愛、鐘愛、鐘情。
4.主謂結構。這類結構的主語部分往往由“心”來充當,如“心煩”“心慌”“心急”“心焦”“心切”和“心靜”,其實這時的“心”表達的是一個非常虛的意義,與“厭煩”“慌張”“著急”“焦急”“急切”和“平靜”沒有太大區(qū)別。至于由其他成分充當主語的情況,如“后生可畏”“自得”和“自愿”,整個詞語更像是在陳述,情感意義不再是表達的重點。
5.述補結構。如“恨死”和“放輕松”。前者通過添加補語,說明恨的程度;后者通過添加補語,說明前一動作造成的后果;兩者表達的情感意義實際上可以通過“恨”和“輕松”表達。
(四)詞類
本文所搜集到的表達情感意義的詞語基本上都是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不過也有很少幾個副詞,如“急忙”和“意外地”。
(五)級差
Halliday(2004:198)指出心理過程的一個語義特征是具有等級性,具有程度差異,Martin White(2005:37)稱之為級差(graduation)。上文提到的偏正式詞語很多都是表達心理活動的強度,如“痛惡”的意思是“極端厭惡”。其實,情感意義的程度差異不僅僅可以通過添加修飾語表達,還可以通過詞語本身表達,如“哀慟、悲慟、熱衷、入魔、著魔、歇斯底里、神往”。
(六)極性
Martin White(2005:46~47)指出情感意義有正面情感與負面情感之分,如“高興”是正面情感,“傷心”為負面情感,用我們熟悉是話說,“高興”與“傷心”是反義詞。但是本文在搜集詞匯時,還搜集到通過添加“不”而構成的反義詞,如“不高興”“不服”“不耐煩”。
“不高興”是直接在“高興”前添加否定詞形成的,實際上絕大多數(shù)的動詞和形容詞都可以通過這種方法變?yōu)榉穸?。但是這種表達與諸如“傷心”這樣的情感意義的詞匯表達還是不同的,它們只是否定了某種東西的存在,并沒有太具體的意義。這類詞包括:不服氣、不高興、不關心、不好過、不好受、不會喜歡、不開心、不快樂、不滿意、不情愿、不舒服、不順心、不踏實、不太高興、不太開心、不太滿意、不太喜歡、不太愿意、不喜歡、不愉快、不愿意、不在乎、滿不在乎、毫不在乎、漠不關心、不慌不亂、不慌不忙。
并不是所有的通過“不”構成的詞都可以如此解讀。如“不服”也是通過否定詞形成的表達否定意義的詞語,但這個詞與上面詞表中的“不服氣”顯然是不同的,前者的詞匯化的程度更高。
另外,有時候否定結構是非標記形式,而肯定結構是標記形式。如根據(jù)在“北京大學CCL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中的檢索,“不耐煩”為1932例,而“耐煩”則只有51例。
(七)釋解方式
Martin White(2005:61~68)研究發(fā)現(xiàn)釋解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直接通過詞匯表達外,還可以通過“引發(fā)”(provoke)、“旗示”(flag)和“實證”(afford)等方式間接表達。但是根據(jù)Peirce的符號學理論,在這些意義生成的方式中,詞匯表達背后的邏輯是演繹性的,生成的意義是清晰、明確的;而其他方法背后的邏輯是歸納和溯因性的,它們生成的意義往往比較模糊,并且具有歧義(Van Wolde,1996:343~346)。本文發(fā)現(xiàn)這些比喻以及其他間接表達情感的語言表達大多是四字成語,如:春風滿面、翻江倒海、古井不波、柔腸寸斷、心花怒放、心濤如搗、心潮翻騰、心平如水、大發(fā)雷霆、心如止水、一籌莫展、心血來潮、心猿意馬、火冒三丈、如癡如醉、如醉如癡、望眼欲穿、如夢初醒、如夢方醒、如釋重負、如坐針氈、樂不思蜀、七上八下、死心、迷醉、陶醉、打鼓、傾倒、銘心刻骨、銷魂、食不甘味、另眼看待。
三、情感意義的詞語表達系統(tǒng)
根據(jù)上節(jié)分析,本文認為現(xiàn)代漢語情感意義的詞語表達組成了一個具有多個選項的系統(tǒng)。按照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構建系統(tǒng)網(wǎng)絡的方法(胡壯麟等,2005),該系統(tǒng)可以通過下圖表示:
圖1:情感意義的詞語表達系統(tǒng)
在該系統(tǒng)網(wǎng)絡中,前四個維度由于關注的是語言本體,被統(tǒng)稱為語言系統(tǒng);其他三個維度涉及到語義、語法和符號,自成系統(tǒng)。這四個系統(tǒng)以及語言系統(tǒng)中的四個一級選項是并列的,就情感意義表達而言,它們是合取關系;而其他選項雖然也是并列的,但是它們之間是析取關系。根據(jù)功能語言學的慣例,前者通過圓括號表示,后者通過方括號表示。(胡壯麟、朱永生等,2005)
四、結語
圖1為以情感詞語語法考察為基礎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篩選情感詞語的框架。本文在第三節(jié)的討論中,已經(jīng)指出了一些詞語選擇在語法體現(xiàn)或者意義表達方面存在的不同。比如,就語體而言,由于口語詞語——特別是方言——具有地域性,而書面語的使用范圍則比較有限;在語法考察過程中,這些詞語都會造成諸多不便。另外,由于與這些詞語相對應的普通用語的存在,其實把這些詞語刪除掉也不會影響對情感詞語語法特征和情感意義的考察。再如,單音節(jié)詞義項較多,表達的意思在無語境的情況下比較模糊,如“羞”和“喜”都有很多種,而三音節(jié)詞和四音節(jié)詞都在很多情況下都表示情感的強烈程度;同時,這些詞同樣有相對應的雙音節(jié)詞,把單音節(jié)詞、三音節(jié)詞和四音節(jié)詞排除在語法分析之外同樣不會影響研究結果。圖1中有些選項被用黑色標出,我們認為符合這些選項的詞語才應該被選為情感詞語語法和情感意義研究的起點,而其他在第三節(jié)列舉的618個詞語則可以被排除在外。這一方面可以大大減少考察的對象,另一方面則可以增強相關研究的有效性。
(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態(tài)度意義與人際關系研究”[項目批準號:11YJC740089]以及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新進青年教師科研啟動項目“情感意義的分類”[項目批準號:12QD18]的資助。)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北大CCL現(xiàn)代漢語語義詞典[Z].
http://ccl.pku.edu.cn/ccl_sem_dict/.
[2]董大年.現(xiàn)代漢語分類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
[3]傅玉芳.常用形容詞分類詞典(第三版)[Z].上海:上海大學出
版社,2010.
[4]郭大方.現(xiàn)代漢語動詞分類詞典[Z].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4.
[5]郭銳.現(xiàn)代漢語詞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6]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語言分中心.現(xiàn)代漢
語分類詞典介紹[Z].2007.
[7]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修訂
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8]林杏光,菲白.簡明漢語義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7.
[9]梅家駒,竺一鳴,高蘊琦,殷鴻翔.同義詞詞林[Z].上海:上海
辭書出版社,1983.
[10]邵敬敏.現(xiàn)代漢語通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1]王安節(jié),周殿龍.形容詞分類詞典[Z].長春:吉林教育出版
社,1993.
[12]徐為民.現(xiàn)代漢語分類詞典[Z].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13]趙春利.情感形容詞與名詞同現(xiàn)的原則[J].中國語文,2007,
(2).
[14]趙德生.詞語類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5]趙家新.現(xiàn)代漢語心理形容詞語義網(wǎng)絡研究[D].南京:南京師
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1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
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17]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M].Revised by C.M.I.M.Matthiessen. London:Arnold,2004.
[18]Halliday,M.A.K.,and C.M.I.M.Matthiess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London:Continuum,1999.
[19]Martin,J.R.,and 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5.
[20]Shaver,P.R.,S.Wu,and J.C.Schwartz.Cross-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emotion and its representation:A prototype approach[A].In M.S. Clark.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 13. Emotion)[C].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1992:175~212.
[21]Van Wolde,E.Relating European Structuralist Semiotics
and American Peircean Semeiotic[A].In V.M. Colapietro and T.M. Olshewsky(eds).Peirce’s Doctrine of Signs:Theory,Applications,and Connections[C].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6:339~350.
[22]Whorf,B.L.Language,Thought,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 of Benjamin Lee Whorf[M].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B.Carroll.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56/1998.
(宋成方 北京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英語學院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