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中常用“一點兒也/都”結構來修飾否定副詞“不/沒”,表示完全否定,其意義特征來源于對微小量的差等否定,利用“連……都/也……”句式將語義焦點固定下來后,經過長期的語法化,成為了現(xiàn)代漢語的一個固定結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針對其語法化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需要區(qū)別對待。
關鍵詞:一點兒也/都 完全否定 語法化 對外漢語教學
一、引言
漢語中,除了“根本”“完全”等程度副詞,還有一種常用的結構可以置于否定副詞“不”或“沒”的前面表達完全否定——“一點兒也/都”。例如:
(1)你一點兒也沒有站在她的立場上考慮。(北京大學語料庫)
(2)我覺得她一點兒都不漂亮。
對外漢語教學中,通常將這種結構作為“一點兒”或“有點兒”的否定形式來處理。我們調查了四種較為常用的對外漢語教材①,沒有一種專門論及出現(xiàn)在否定副詞“不/沒”前面的“一點兒也/都”。
我們注意到,例(1)和例(2)無法還原成“一點兒”或“有點兒”的肯定形式:
(3)*你一點兒站在她的立場上考慮。
?你站在她的立場上考慮一點兒。
*你有點兒站在她的立場上考慮。
(4)*我覺得她一點兒漂亮。
*他覺得她漂亮一點兒。
*我覺得她有點兒漂亮。
所以說,否定副詞“不/沒”前面的“一點兒也/都”不能被單純地看作“一點兒”或者“有點兒”的否定形式。針對“一點兒”用于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中的不對稱現(xiàn)象,許多學者在研究中已經注意到了,例如韓曉慧在《說現(xiàn)代漢語的“一點兒”和“有一點兒”》中說:“‘一點兒’不能修飾動詞、形容詞的肯定形式,只能修飾它們的否定形式”;李鶯在《也說“一點兒”和“有點兒”》中提到:“‘一點兒’作狀語受到很大的限制,據(jù)考察,它只有與‘也不’結合才能夠充當狀語?!辈贿^上述研究關注的焦點都是“一點兒”和“有點兒”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并沒有對否定副詞“不/沒”前面的“一點兒也/都”展開深入討論。另外,學生在表達“不/沒”的完全否定義時,傾向于回避“一點兒也/都”結構而使用“根本”“完全”等程度副詞;即便形成了使用“一點兒”的意識,也常常會遺漏“也/都”。所以我們認為,有必要針對“一點兒也/都”的意義和用法進行專門的討論,以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
二、“一點兒也/都”的句法語義分析
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有“一點兒也/都+不/沒”出現(xiàn)的句子,去掉“一點兒也/都”,句子仍然成立。如:
(5)a.你一點兒也沒有站在她的立場上考慮。(北京大學語料庫)
b.你沒有站在她的立場上考慮。
(6)a.安德烈是個很棒的對手,輸給他一點兒也不丟人。(北京大學語料庫)
b.安德烈是個很棒的對手,輸給他不丟人。
對比“一點兒也/都”出現(xiàn)在肯定句中的情況,我們發(fā)現(xiàn),一方面其使用頻率要遠遠低于出現(xiàn)在否定句中;另一方面,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去掉了“一點兒也/都”句子就不能成立。例如:
(7)a.你再認真一點兒也能考上了。
b.*你再認真也能考上了。
這里的“一點兒”和“也/都”結合不如例(5)、例(6)緊密,中間甚至可以插入一個逗號,所表達的語義同否定副詞“不/沒”前面的“一點兒也/都”也有明顯差別。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用于否定副詞前面的“一點兒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語法化,相當于一個專門修飾否定副詞的程度副詞,和否定副詞一起表示完全否定。
三、“一點兒也/都”的形成動因
1.數(shù)量詞“一點兒”的否定形式
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點兒”是個表示不定數(shù)量的量詞,表示“量少”義。從句法功能來看,主要可以充當定語和補語:
(8)他吃了一點兒螃蟹。
(9)這衣服長了一點兒。
因為數(shù)量短語修飾的名詞性成分常常可以省略,所以在一定的語境當中,“一點兒”也可以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
(10)“他吃了多少螃蟹呀?”“他就吃了一點兒?!?/p>
例(8)和(9)的否定形式,我們可以直接在謂語動詞前面加上否定詞:
(11)他沒吃、一點兒螃蟹。
(12)這衣服沒長、一點兒。
在這樣的否定形式中,重音必須位于“一點兒”上,否則句子不能成立。這種語音形式上的強調會受到語體的限制,于是很自然地,這一意義特征會尋求一種語法形式把對于“一點兒”的強調固定下來。
另外,從語義上看,由于漢語中的否定詞“不”和“沒”用于否定結構之后,否定的含義是少于、不及其原來的意義程度,是一種差等否定。而“一點兒”本身就表示“量少”,所以再經過否定就產生了[+完全]義。
2.“連……都/也……”句式的語義分析
“連……都/也……”句式是一種全稱數(shù)量表達形式,“連”標記集合中的一個極端成員,通過對該極端成員的肯定或否定達到對整個集合的肯定或否定的目的。出現(xiàn)在“連”字句中的副詞很多,但有共同的語義特征[+無例外]或[+增加],“都”和“也”是其中最為典型和常用的兩個。例如:
(13)連處長都沒混上,還部長呢。
(14)*連處長都沒混上,還科長呢。
崔希亮在《試論關聯(lián)形式“連……也/都……”的多重語言信息》一文中指出,例(13)中“處長”在語義相互關聯(lián)的鏈條里有一個固定的位置:
科長——處長——局長——部長——總理
在關聯(lián)意義上,這個鏈條是有方向性的。從謂語動詞的實現(xiàn)過程來看,從左往右,這個鏈條反映了謂語實現(xiàn)程度的不斷加深。在“連……都/也……”句式中,肯定了鏈條上的某個成員,也就是肯定了其左的所有成員,因為它們表示謂語實現(xiàn)得更不充分;否定鏈條上的某個成員,也就是否定了其右的所有成分,因為它們表示謂語實現(xiàn)得更為充分。例如:
(15)他連總理都敢惹。(他敢惹科長/處長/局長/部長)
(16)他連部長都不是。(他不是總理)
由于“一點兒”本身是一個表示量少的數(shù)量詞,所以在關聯(lián)鏈條上占據(jù)了最左邊的一端,這也決定了只有其否定形式才能進入“連……都/也……”句式,肯定形式沒有資格。事實上,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數(shù)量(+名)(數(shù)詞限于‘一’)”都可以作為關聯(lián)鏈條中的極端成員自由進入“連……都/也……”句式的否定形式,并且“連”字常常省略。
(17)最近連一天也沒休息|屋里連一個人也沒有|你見了他怎么連一聲都不吭|他家我連一次都沒去過。
(18)一顆糧食也不浪費|一張紙也沒丟|一天假也沒請過|這兒一點兒也曬不著|他那小胳膊小腿兒一會兒也不停。
在例(17)和例(18)中“都/也”的語義指向出現(xiàn)在“(連)”和“都/也”之間的數(shù)量成分,也就是語義關聯(lián)鏈條中的極端成員(極小一端),該數(shù)量成分自動成為了句子的語義焦點,往往也是句子重音位置所在。
(19)最近連[一天]f也沒休息|屋里連[一個]f人也沒有|你見了他怎么連[一聲]f都不吭|他家我連[一次]f都沒去過。
(20)[一顆]f糧食也不浪費|[一張]f紙也沒丟|[一天]f假也沒請過|這兒[一點兒]f也曬不著|他那小胳膊小腿兒[一會兒]f也不停。
這里我們看到,如果不進入“(連)……都/也……”句式,“一點兒”在否定形式中必須承載重音,句子才能夠成立;而借助“(連)……都/也……”句式就可以在形式和句法上將這種強調固定下來,“一點兒”自動成為句子的語義焦點和重音位置,具有更大的獨立性。這就刺激了“一點兒”和“都/也”的結合,并且為重新分析提供了可能。
四、“一點兒也/都”的語法化過程
(一)A式:數(shù)量詞“一點兒”的完全否定形式
“一點兒也/都”出現(xiàn)在“不/沒”前面作為“一點兒”的完全否定形式,最早見于唐朝,宋朝開始廣泛使用。
(21)僧參,繞禪床一匝,卓然而立。師曰:“若是石頭法席,一點也用不著?!保ㄌ啤な^希遷禪師《石頭禪要》)
(22)超佛越祖之談,是誑呼閭閻漢;若論衲僧門下,一點也用不得。(南宋·釋普濟《五燈會元》)
在這一式中,“一點(兒)”仍然是謂語動詞的賓語、補語或者修飾賓語的數(shù)量成分,可以還原到原來的位置。
(2 3)師曰:“若是石頭法席,用不著一點?!?/p>
(2 4)超佛越祖之談,是誑呼閭閻漢;若論衲僧門下,用不得一點。
這一式,自宋代起就十分常見,并且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漢語中。
(二)B式:副詞“有(一)點兒”的完全否定形式
副詞“有點兒”本身是從述賓短語“有(一)點兒”虛化而來的,這一過程在清代才完成。相對于“一點兒”,主要區(qū)別在于“有點兒”可以直接修飾動詞或者形容詞謂語。
(25)a.他有點兒傻。
b.*他一點兒傻。
不過在明朝,也就是“有(一)點兒”尚未完全語法化j的時候,就已經出現(xiàn)了采用“一點兒也/都”加“不/沒”的完全否定形式。到清朝,這一形式得到了廣泛使用。
(26)有黃金和七寶制成的酒壇,重十幾斤,就在座上踢給他們,一點也不吝嗇。(明·瞿佑《剪燈夜話》)|有點兒吝嗇
(27)寶玉還罵道:“下流東西們!我素日擔待你們得了意,一點兒也不怕,越發(fā)拿我取笑兒了。”(清·曹雪芹《紅樓夢》)|有點兒怕
同樣,這一形式一直延續(xù)至今。
(三)c式:語法化的“一點兒也/都”
在清朝開始出現(xiàn)“一點兒也/都+不/沒”既沒有辦法還原成“一點兒”或者“有點兒”的肯定形式,“一點兒”又不能移位的形式——“一點兒也/都”經過了重新分析。
(28)識得數(shù)目的,只得爽爽快快把頭伸長些,被這一刀,一點都不敢違拗。(清·坑余生《續(xù)濟公傳》)
雖然這一句式在古代漢語中極為罕見,但這標志著出現(xiàn)在“不/沒”前面的“一點兒也/都”在功能上已經不再拘泥于“一點兒”和“有點兒”,也就是其語法化已開始。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一式逐漸得到了普遍使用。
(29)你一點兒也沒有站在她的立場上考慮。(北京大學語料庫)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即使在這一式中,也并不是所有單獨充當狀語的“不/沒(有)”都可以被“一點兒也/都”修飾,一些“沒(有)+寬式定量動詞”的形式依然不能被修飾。
(30)a.我們沒有完成任務。
b.*我們一點兒也沒有完成任務。
(31)a.我們沒有征服珠穆朗瑪峰。
b.*我們一點兒也沒有征服珠穆朗瑪峰。
(四)小結
語法化往往引起結構層次的變化,包括“取消分界”(boundary loss)和“改變分界”(boundary shift)。A式中,“一點兒”與“也/都”的結合不太緊密,可以移位;B式中,雖然“一點兒”不能移位,可是句子還可以還原成“有點兒”的肯定形式;c式中“一點兒”和“也/都”之間的分界已經完全取消了,并且產生了自己獨有的語法意義。所以我們可以說,A-B-C是一個語法化程度不斷加深的連續(xù)統(tǒng),至c式已經基本可以看作一個程度副詞。
當然,在這個連續(xù)統(tǒng)中有一些過渡的形式是非常難以界定的。例如:
(32)小子,我的腿一點兒也沒壞。(清·張杰鑫《三俠劍》)
?我的腿有點兒壞了。
?我的腿壞了一點兒。
(33)孔先生的話一點兒也不錯,我就是這個意思。(清·李伯元《文明小史》)
?孔先生的話有點兒錯了。
?孔先生的話錯了一點兒。
另外,新舊語法現(xiàn)象的產生不是一個簡單替代的過程,而是新舊用法長期共存,在這個階段一個語言形式同時兼有詞匯用法和新產生的語法功能,其詞匯用法和語法功能之間是逐漸過渡的,在有些場合難以區(qū)分。新舊用法經過長期的共存和競爭,新用法有可能取代舊用法。我們注意到,A式和B式并沒伴隨著c式的產生而消失,它們在現(xiàn)代漢語中依然并存著。從語義表達的角度,三種形式還會長期并存下去。
五、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正如前面所說,大多數(shù)對外漢語教材都沒有專門涉及“一點兒也/都+不/沒”句式,部分老師會將這一結構置于“一點兒”之后,作為其否定形式來處理。可是根據(jù)上述分析,這種做法容易縮小“一點兒也/都+不/沒”的使用范圍;同時,由于學生在交際中傾向于回避該結構,降低了其重現(xiàn)率,這導致在中介語中,“一點兒也/都+不/沒”幾乎沒有可能再獲得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完整用法。
從教學內容編排順序來看,“不”和“沒”通常要早于“一點兒”出現(xiàn),所以我們認為,讓“一點兒也/都+不/沒”緊接“一點兒”和“有點兒”出現(xiàn),這一安排是可取的。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一點兒也/都+不/沒”超出“一點兒”和“有點兒”的用法:大體上,幾乎所有“不/沒”都可以受“一點兒也/都”修飾,只有當“不/沒”修飾的動詞帶有“完成/結果”義,并且動詞的賓語不能被數(shù)量詞“一點兒”修飾時,“不/沒”前面才不能出現(xiàn)“一點兒也/都”
另外,教學過程中必須說明在口語里“也”或“都”是可以省略的,尤其是“也”由于沒有輔音聲母,在語流中會十分自然地同前面的兒化音發(fā)生“合音”現(xiàn)象。但是無論“也/都”省略與否,小句的重音都在“一點兒”上。這對于留學生掌握并在交際中靈活運用“一點兒也/都”是至關重要的。
在展示“一點兒也/都”的用法時,必須充分說明A、B、c三式的特點:B和c兩式由于“一點兒也/都”語法化程度相對較高,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墒茿式中成分移位較為靈活,很容易對學生的理解造成困擾,需要專門的形式變換練習。
(34)a.螃蟹他一點兒也不吃。
b.他一點兒螃蟹也不吃。
c.他不吃、一點兒螃蟹。
d.螃蟹他不吃、一點兒。
例(34)中的四個句子表達的概念意義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強調的內容和方式不同,使得在教學中a和d可以聯(lián)系話題句、主謂謂語句等句式。通過這種變換也可以說明“連……也……”句式在形式和意義上的特點,在教學中可以作為“連……也……”的導入。
六、結語
第二語言學習者傾向于回避某一語言項目,或者是因為在結構上無法準確把握該語言項目的形式,或者是因為在認知上無法準確把握該語言項目的意義(主要是語法意義)。如果是因為前者,可以通過大量替換練習幫助學生掌握。如果經過了相當量的練習,學生依然傾向于回避該語言項目,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就應該考慮從語義入手,對該語言項目的結構和功能作出系統(tǒng)的分析。這其中,歷時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手段——漢語發(fā)展的歷史具有非常強的獨立性,通過研究語言項目在不同時期的面貌,一方面有利于認清語法意義的來源、本質,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厘清不同語言項目之間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