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興方言屬于吳語蘇滬嘉小片,詞匯使用方面具有明顯的吳語用詞共性和個性特點。本文以嘉興方言中的飲食類詞匯為例,討論嘉興方言中的用詞特點和漢語普通話之間的交融關(guān)系,既有共享詞匯,也有同義異形、同義多名、同名異義等特殊使用變體。
關(guān)鍵詞:嘉興方言 飲食類詞匯 古漢語 普通話
一、引言
嘉興市位于浙江省東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帶,與滬、杭、蘇、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歷史上嘉興曾屬于蘇州,后分出秀州,其后秀州又分出華亭,而華亭為今日上海松江一帶。嘉興方言屬于吳語蘇滬嘉小片,是北部吳語中較為典型的一門方言。據(jù)地方志記載,上海話的最早源頭應(yīng)該是嘉興話;嘉興方言和上海話之間有極為密切的近緣關(guān)系。嘉興方言研究是吳語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嘉興方言中飲食類用詞中的古漢語詞匯
漢語在其演變過程中,逐漸發(fā)展出了北方話、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粵語、閩語等幾種主要地域方言。飲食類詞匯是任何方言中使用頻率都比較高的一類詞匯,能基本反映地方方言的語言特色和風情民俗,是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詞匯。有意思的是,嘉興方言中表述飲食類的詞語中,時常夾雜著古漢語成分,一些被吳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日常詞匯在古籍中卻有相似的表述。而這些詞匯在普通話中已不再使用。下面,我們分別以“動詞、形容詞和名詞”這三個實詞語類為例,論述嘉興方言中保留的古漢語詞匯。例如:
(1)天夜了,快點來個人,到后頭去飫個兩只鴨。
(2)交關(guān)小菜只要擺來水里煠就好吃了。
(3)客人來哩,去開壺茶。
(4)屋里廂來客人啦,你到外頭去斬個兩斤肉來。
(5)辰光弗早了,你快點下飯,隨便伊是啥個菜。
上述例句中的斜體動詞均是古漢語用法。例句(1)中的“飫”在嘉興話中指“給動物東西吃”或“喂人(食物)”。在《滬諺外編》和《廣韻·御韻》中也有“飫不飽的狗”和“飫,飽也,厭也,賜也”等類似表述。例句(2)中的“煤”在嘉興話中指“把菜、肉等放在水里稍煮”之義,這種用法和《廣韻·集韻》中的“煤,湯煤”相吻合。例句(3)中的“開”在嘉興話中可以指泡(茶),這個用法和《儒林外史》第15回中的“即向茶室里開了一碗茶,送到馬二先生跟前,陪著坐下”的用法一致。例句(4)中的“斬”在嘉興話中有“買(肉)”之義,這個用法可以在《女優(yōu)現(xiàn)形記》中發(fā)現(xiàn),如“勿是說去買一覺洋錢插燒來,便是說去斬八只銅板醬鴨來”。例句(5)中的“下飯”在嘉興話中表示“用筷子將飯撥進嘴里”,《象山縣志》中也有“觳饌?cè)障嘛垺弊謽拥南嗤硎觥?/p>
(6)傷風個辰光覅吃溫暾。
(7)伊吃菜就喜歡吃席,油肉個點也不吃的。
上面兩句中的斜體詞為形容詞類,嘉興話中分別表示“水不冷不熱”和“瘦(肉)”。這兩個詞的用法可以在《安吉縣志》(“水溫暖曰溫暾”)和《集韻·清韻》(“腈,肉之粹也”)中看到相似的用法。我們再舉兩個名詞類的用法。
(8)吃飯碗端牢,覅落特飯米糝來。
(9)姆媽,個么吾奴同伊到田塍頭捉田雞去哩。
“飯米糝”嘉興話中指“飯?!保@個用法在《集韻》《說文》中可以看到(如“糝,……一日粒也”)。而“田雞”在嘉興話中指青蛙,如《崇明縣志》中有“田雞日青蛙”字樣。從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嘉興話中的不少用詞在普通話中已不再使用。而這些用法卻散見于吳語使用地的地方志、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或其他古漢語作品當中,也可以在諸如宋代韻書《廣韻》《集韻》《警世通言》等著作中看到類似的用法。
三、嘉興方言飲食類用詞的特點
1955年,我國確定普通話為全國通用語言,把普通話定義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chǔ)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嘉興話作為吳語方言的一個分支,是南方方言,長期以來與以北方方言為藍本的普通話既有相通之處,又有一定的差別。嘉興話與普通話中的表述有很多共通之處。比如:“燒飯/燒小菜”中的動詞“燒”,“水燉蛋/蛤蜊燉蛋”中的“燉”,“糖炒栗子/炒青菜”中的“炒”,“爆魚/油爆龍蝦”中的“爆”等動詞可以說全國通用。很多詞語在確定普通話之前就已經(jīng)使用,這和嘉興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交通發(fā)達、經(jīng)濟繁榮有一定關(guān)系。據(jù)明弘治《嘉興府志》記載:“嘉興為浙西大府”,“江東一都會也”。當年來往客商眾多,與各地交流頻繁。這在一定程度上構(gòu)建了嘉興話與當年作為“官話”的北部方言的共通基礎(chǔ)。如飲食中的“包子”“粥”“茶(白開水)”“鹽”“醬油”等普通食材除了發(fā)音略有不同之外,其詞匯構(gòu)成和詞義均不存在任何差別。同時,由于嘉興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環(huán)境,嘉興方言中表述飲食文化的詞匯和普通話之間又有明顯差異。相對于普通話,嘉興方言中的飲食類詞匯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
(一)同義異形
顧名思義,同義而異名,就是嘉興方言與普通話中對應(yīng)的部分詞意義相同,但或是詞序顛倒,或是詞的語素有部分不同。這些詞與古漢語流傳下來的詞匯也有所不同,詞義有時可以憑借常識推測出來。如“朝飯”在嘉興話指“早飯”(如“好拉,起來吃朝飯了,辰光弗早了”)?!耙癸垺奔闻d話中指“晚飯”(比如“吾今朝同老婆小人一道到丈母屋里吃夜飯”。普通話中的“泥鰍”在嘉興話中則是“湖鰍”(如“吾拉姆媽小辰光專門同吾拉娘舅到田里捉湖鰍”)?!吧胶颂摇痹诩闻d話中是“野蒲桃”(如“過年個辰光出街上覅忘記到干貨店里去稱個一兩斤野蒲桃來”)?!安枞~茶”指普通話中的“茶”(如“吾弗吃開水,你去同我泡壺茶葉茶來”)?!安耸摺奔闻d話中指“蔬菜”(如“夏天菜場上菜蔬覅特多”)等。
(二)同義多名
一般而言,飲食類詞匯的使用越復(fù)雜、越精細,地方特色就會越明顯。飲食文化和飲食詞匯甚至成為當?shù)厮赜械牡胤轿幕行┰~匯只能用在特定的方言中。同樣,普通話和嘉興方言中的一些飲食類詞匯之間并不總是存在一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普通話中的一個詞經(jīng)常在嘉興方言中有多個對應(yīng)的詞匯,例如,“廚房”有“灶頭”和“灶頭間”兩種表述;“河蟹”對應(yīng)于嘉興方言中的“毛腳蟹”和“毛蟹”;普通話中的“豇豆”則對應(yīng)于“裙帶豆”和“長豇豆”:普通話中的“芋艿”在嘉興話中有三種名稱:“毛芋艿”“芋艿頭”和“土芋艿”;普通話中的“水蒸蛋”則叫作“水燉蛋”或“調(diào)碎蛋”;普通話中的“鳙魚”則有“花鰱頭”“胖頭魚”兩種名稱。
(三)同名異義
嘉興方言中,有些詞語與普通話同名而異義,即兩者說法相同,但這些詞和普通話中的詞義不同。例如,“吃豆腐”在嘉興話中指“去喪家吊唁吃飯”(如“村里老王昨日沒有了,今朝我拉全家們?nèi)コ远垢保?,而普通話中指“進食”或“男性調(diào)戲女性”;“吃白飯”嘉興話中指“光吃飯不做事”(如“店里廂新招來個人真是吃白飯額,一點忙弗幫”),普通話中指“吃飯時光吃主食不吃菜”或“吃飯不付錢”;“吃毛栗子”嘉興話中指用手的食指和中指屈成鉤狀敲打他人的頭(如“格拉爺做伊吃了個毛栗子”),普通話僅指“吃栗子”的字面義;嘉興話中的“死蟹一只”指“徹底沒希望了”(如“乃么好了,事體做坍臺,兩面弗討好,吾死蟹一只了”),普通話中僅指“死螃蟹”。
(四)專有詞匯
嘉興方言中有大量極具地方色彩的詞匯,它們與普通話中的對應(yīng)詞相差較大或全然不同。這類詞在使用中很難被外來者理解。例如,“灣仔”在嘉興話中指“河蝦”(如“今番小菜便宜,吾已經(jīng)吃了好幾通油爆灣仔了”);“叉鳊魚”嘉興話中指“鯧魚”(如“海魚特腥氣,就是叉鳊魚同小黃魚還好幫幫”);“汪丁頭”嘉興話中指“鯰魚”(如“今朝朝辰頭收網(wǎng)捉上來兩條汪丁頭”);“鑊子”嘉興話中指“鍋”(如“你去看看鑊子里有或燒點啥”);“滂酒”嘉興話指“做菜用的黃酒”(如“廚房間里滂酒沒有了,你快點去買”);“油絞絲”嘉興話指“麻花”(如“學堂外頭有好幾個學生子有或買油絞絲”);“香泡”嘉興話指“柚子”(如“香泡比橘子好吃得多了”)等等。
四、結(jié)語
本文主要分析了嘉興方言中飲食類詞匯的使用特點,分別比較了嘉興方言中飲食類詞匯和古漢語、普通話的關(guān)系。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詞匯發(fā)展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王力,2004;閔家驥、范曉、朱川、張嵩岳,1986)。嘉興方言也是如此。近年來,很多外來詞借用到嘉興方言飲食類用詞中,比如“沙拉醬”(來自英語salad)、“咖辣粉”(來自英語curry)、“咖啡”(來自英語coffee)、“巧克力”(來自英語chocolate)等。這類外來語在嘉興方言中日漸普及。另一方面,隨著普通話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年輕學生已經(jīng)無法理解或使用嘉興方言了,這一點也值得我們關(guān)注。
(感謝寧波大學外語學院于善志教授對本文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