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柏慧》的突然面世顛覆了評論界對張煒寫作風(fēng)格的定位,同時,它獨樹一幟的風(fēng)格也帶給了讀者不一樣的閱讀體驗。筆者將從“詩性語言與直抒式情感表達”、“意象的運用及其效果”、“詩體‘古歌’的詩意敘事”三個方面,闡述《柏慧》“詩性特征”美學(xué)風(fēng)格的特殊性之所在。
關(guān)鍵詞:《柏慧》 “古歌” 詩意敘事
《柏慧》的創(chuàng)作對張煒來說是特殊的,這部小說是他中斷了《家族》的寫作而完成的,因為他認為《柏慧》是他的聲音,而“聲音”應(yīng)當是刻不容緩地被記錄下來的?!拔抑溃谶@個時代,在良知的催逼下,人該留下他珍貴的聲音。是的,這就是我又一次中斷《家族》寫作的原因。我實際上走出了所謂學(xué)術(shù)和藝術(shù),直接面對一片目光一片耳廓。我并不指望那些人會理解我,它——《柏慧》,僅僅屬于我個人的聲音?!雹佟栋鼗邸肥窃谔囟ǖ臅r代下,作者對自己心靈的檢試,是他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回聲”。
這樣的“聲音”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式和格調(diào)上有著不一般的呈現(xiàn)——詩性特征!應(yīng)當說“詩性特征”是《柏慧》呈現(xiàn)出的美學(xué)特點,也是張煒寫作時采用的寫作手法。
《柏慧》是張煒的拷問靈魂之作,文中有大量他對生命、對靈魂、對正義與邪惡的詰問,也有他對愛、對責(zé)任、對心靈凈土頑強堅守的頌揚,里面的情感是豐沛的,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感傷、他的憤怒、他的欣喜。這樣直抒胸臆式的表達方法得益于文本詩性語言,而詩性語言也較好地彰顯出作者豐富的情感。
一、《柏慧》的詩性語言與直抒式情感表達
《柏慧》采取的是書信文體,分別由“我”對柏慧和老胡師傾述式的內(nèi)心獨白組成。語言如詩般細膩、如詩般熱烈,作者每一次發(fā)問都具有詩歌一般的撼動人心的力量?!安粫鸷薜娜嗽趺磿畬捜荨??寬容是指寬闊的心胸有巨大的容納能力,而不是指其他,特別不是指茍且的機巧。那些言必稱‘寬容’的人還是先學(xué)會‘仇恨’吧,仇恨罪惡,仇恨陰謀,仇恨對美的踐踏和蹂躪。仇恨有多深愛就有多深,仇恨有多真切愛就有多真切?!雹谶@一段我們很明顯感受出作者的激動,那是無法克制的憤怒,他的情緒如激流一樣頃刻間噴射出,難以抑制。作者的憤慨使我們感同身受,如詩歌的主觀性宣泄一樣,我們被帶入,從而身歷其境,陪著他一起激動,一起憤然,一起嘆息。
再如“每個春天的丁香花都使我陷于無法擺脫的激越和疼痛。它的氣味太濃烈了……它引發(fā)了一場沒有盡頭的燃燒,讓我恐懼不已?!薄拔疫h遠地離開了——從心理也從地理的距離走得越遠越好……我慢慢伸出根須,深深地扎入,漸漸無所顧忌地汲取?!雹圻@一段內(nèi)心情感的描寫雖沒有前文所引述那般激昂、熱烈,但通過意象和隱喻的運用,讓行文如同詩歌,有含蓄蘊藉的意味,而強烈直露的情感融入其間,在有力地喚醒我們沉睡的情感時,又能帶給我們深層次的思考。文中諸如這樣的句子屢屢皆是,因為整篇小說的語言風(fēng)格就是如同詩歌一般。小說詩性語言的表達方式或含蓄或直露,表達效果或震撼或深沉,但情感的抒發(fā)必然是直抒式的,這也成為《柏慧》的最大特色之一。
而作者這樣直抒式的情感表達方式與作者寫作意圖是相關(guān)的。《柏慧》是“聲音”、是“非小說”,是作者對我們最本質(zhì)存在(精神信仰和心靈凈土的守衛(wèi))以及最應(yīng)該關(guān)注卻不屑關(guān)注的母題(善與惡、正義與邪惡、土地、母親、道德、寬容等)的回歸。面對這些問題時,作者這樣直抒式的詰問和吶喊、宣泄才來得更為誠摯、動人。
二、《柏慧》意象的運用及其效果
《柏慧》中活躍著一群靈動且詩意的意象,如蜀葵花、丁香花、紅薯、馬蘭,等等,它們點綴于小說各個角落,用它們的美麗與文字碰撞,醞釀出別樣的情致和意蘊。
如刻畫人物,作者就不吝惜用“丁香味四溢的漆發(fā)”、“紅薯般”的皮膚去贊美“我”珍愛的柏慧和小鼓額。同樣是“丁香”這個意象,在另一方面,它卻象征著“我”美好的青春愛戀。如“我”向柏慧傾述,回憶起他倆的愛情時,“丁香花”就不斷地出現(xiàn)在“我”的記憶中?!敖裉煳以诩羝咸烟俾麜r,看到一串串米粒似的小花束,一下就想到了丁香花綻開之前的形象……只有你才能體會我那一刻的心情。”④“我”由現(xiàn)實轉(zhuǎn)向回憶,由眼前的葡萄花束聯(lián)想到了丁香花,想到了“你”柏慧?!拔摇迸c柏慧愛情的轉(zhuǎn)折點也是“由于那個春天的丁香花開得太茂盛,濃烈的氣味讓我整個人都眩暈了”⑤。丁香花濃烈的氣味正是愛情的濃度,“我”和柏慧也就此分手?!懊總€春天的丁香花都使我陷入無法擺脫的激越和疼痛。它的氣味太濃烈了。我撫摸它的枝葉、苞朵,心中充滿顫顫的愛憐和可怕的仇恨?!雹蕖拔摇迸c柏慧的愛情都繞不開“丁香花”,它承載著愛情里所有的愛與恨、幸福與遺憾。本來“我”和柏慧的愛情是“我”回憶的,它難免會單調(diào)乏味,可是融入丁香花,讓丁香花成為他們愛情的標簽,這為原本單調(diào)的感情增添了幾分動人的情韻,且會給人一種芳香迷人的美感。反觀作者所運用的意象特點,它們大都是動、植物,那張煒為什么會如此偏愛這些動、植物且大量運用于他的小說中呢?因為他相信“土地決定植物的性質(zhì)”⑦的,那些他愛的丁香、蜀葵、玉蘭是生長在他的土地上的,他與他們親切是熱愛這片土地的緣故,這又回到我們前面所說的作者寫作的意圖上了,這里就不加累述了。當然,動植物是最自然、最原始、最純潔的,他們本身就是最真最有詩意的存在。
三、詩體“古歌”的詩意敘事
誠如前文所說,《柏慧》是作者心靈水流的一次掘放,它是“聲音”,它采取的第一人稱傾訴似的寫法使小說容易發(fā)出“尖音”。而小說中存在另一種文體,那就是作者精心編制的“古歌”。“古歌”采用的是英雄史詩的寫法,則給行文增添了粗獷、原野、大自然感。所以,“古歌”很有存在的必要,不僅用它的“中氣”去支撐全文,使小說意境顯得更為醇厚,而且在情節(jié)上,它與小說具有一種互文的、觀照的、互相投射的關(guān)系,讓現(xiàn)實和歷史的兩條線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相輔相成。
“古歌”分為五大段,分別出現(xiàn)在文章的五處。五大段拼湊在一起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從萊夷與戎狄的戰(zhàn)爭,到萊夷后裔徐芾與秦始皇的戰(zhàn)爭,“古歌”講述的是一個逼迫和撤離,侵略與堅守的故事?!叭趾偷易叱鲂U荒高地,洗劫中原兮跨過了黃河”,最初的進逼開始了,隨后“古歌”描述了徐芾神圣的誕生:“東海上百鳥翩飛兮,彩云吉祥彤光炎炎?!薄啊。R夷的晨星!’”第三段“古歌”寫到戎狄之王嬴政,又一場新的迫害向萊夷進逼,徐芾在此境況下只能選擇鋌而走險——撤退,“淚水漲兮樓船浮,一去無聲兮海茫?!?,最后,“徐芾穿上先王之甲胄,操起祖上之利劍”與妖母進行了一場生死決斗,“古歌”就在這場戰(zhàn)斗的勝利中結(jié)束了,“風(fēng)息浪止,號角鳴奏兮樓船揚帆”,徐芾揚帆何處,我們無從得知。整體上看,“古歌”表達的情感與文章是一致的,內(nèi)容上與文章情節(jié)也是一個互文的關(guān)系。分開來看,五段“古歌”在敘事功能上又不盡相同。
第一、二、四段“古歌”可以看成是對照、象征性敘事。第一段“古歌”是文章敘述了登州海角油船出事、海水遭到污染、“我”第一次設(shè)想撤退的情景下出現(xiàn)的,自然與故事情節(jié)相接,對照地敘述了萊夷人面臨強大的狄族和戎族進逼時,悲慘地撤退。第二段“古歌”描述了徐芾的身世,他的誕生是神圣的,他是“萊夷的晨星”。對照文章,小鼓額的存在與徐芾是一致的:她也是平原的小小使者,她凈洗鉛華,她淳樸純潔,也是平原的晨星。精靈般的小鼓額遭到了不幸,葡萄園的情況岌岌可危,整個平原都遭到了緊迫的逼近,女園藝師在做撤回城里的準備。在一片沉重的氛圍下想到了兩千多年前的撤離,那一次是倉皇的逃離,“子不隨父,妻不隨夫,乘風(fēng)順水兮快快劃槳”,這就是第四段“古歌”對照的敘事功能。
而第三段、五段“古歌”可以看成是預(yù)言性敘事。文章在寫小鼓額時,“她望著別人的神態(tài),讓人想起一只無辜的、將來必遭不幸的羔羊”,隨后“古歌”穿插進來,描述了一個目如鷹眸的嬴政,他對照現(xiàn)實中同樣長有一對鷹眼的某機關(guān)小車司機,他們都是殘害羔羊的狼。嬴政“捉盡天下名士儒生”,“埋俊彥于深坑”,把稷下方士逼到登州海角這個方寸之地。如此,現(xiàn)實中小鼓額遭到“鷹眼”侮辱的情節(jié)也就被“古歌”預(yù)言似的鋪墊了。這就是“古歌”的詩讖性質(zhì),就如《葬花吟》把林黛玉的歸宿如讖語般的預(yù)先交代了一樣,“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不自知。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疴續(xù)紅絲?”第五段“古歌”也是這般功能。徐芾大戰(zhàn)巨妖母,在一番生死決斗后,妖母氣息奄奄?!肮鸥琛弊詈鬀]有寫徐芾揚帆何處,但“一輪朝陽冉冉升天”,這是希望的燃起?!肮鸥琛钡慕Y(jié)尾預(yù)先暗示了小說的結(jié)局?!拔摇眻远ǖ赜舆@場難以言喻的挑戰(zhàn),就如徐芾大戰(zhàn)妖母一樣?!拔摇弊呦蚋咴?,不知何處,但那兒是希望,在那兒“冰雪瑩亮的潔地上,雪蓮花粉茸茸開放”。
綜上所述,《柏慧》的藝術(shù)格調(diào)雖有別于《九月寓言》的博郁沉深,但詩性特征卻使小說情感激揚、內(nèi)蘊豐厚、情韻動人!
①⑦ 張煒:《詩性的源流》,文匯出版社2006年版第1版,第85頁,第221頁。
②③④⑤⑥ 張煒:《柏慧》,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第1版,第221頁,第89頁,第3頁,第16頁,第89頁。
作 者:蔣雯,華中科技大學(xué)中文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xué)。
編 輯:趙紅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