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很多情況下是在和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凝聚著中國燦爛的歷史文明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學習文言文,就是走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學好文言文,將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然而,一提到文言文,不少教師會喊頭疼,因為上文言文課,往往是出力最多,效果卻不大。通常情況是,教師口干舌燥,拼盡力氣給學生講完了一篇文言文后,滿懷希望地叫起一個表現(xiàn)還不錯的學生回答一個不算很難的句子翻譯,可是學生的回答通常是讓人失望的。明明剛剛講過的重點句子的意思,很多文言知識點是一點一點給學生講解了的,印了學案講義的,可是……有太多的可是了,這樣的現(xiàn)狀怎能體現(xiàn)教育的目標呢?
一、情境導入——拉近學生與古文的距離
古文因時隔久遠,且內容深奧,首先要求教師設計好教學導入。好的導入,是一塊磁鐵,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將他們引入知識的海洋,誘發(fā)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諸如以故事導入、以謎語導入、以懸念導入、以成語導入等,都能緩解學生的畏難情緒,把學生帶入到課文相關的情境中去。
如,在教學《阿房宮賦》時,如果按慣例把作者杜牧從成就和風格兩個方面向學生作一番介紹,學生聽起來大多心猿意馬,沒有多大興趣。如果在介紹作者時,花點心思,穿插一個小故事:公元828年,杜牧赴東都洛陽應舉。一天,太學博士吳武陵看到十幾個太學生在圍讀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來在讀杜牧的《阿房宮賦》。他自己拿過來一讀,也深為折服,認為杜牧是皇上真正的輔佐之才。于是立刻騎馬來到主考官禮部侍郎崔郾家,設法請求崔郾:“請把頭名狀元評給杜牧?!钡捎谇皫酌呀?jīng)內定,崔郾只好錄杜牧為第五名。不過,杜牧的文名以及《阿房宮賦》一文卻就此流傳開了。一個鮮活的故事,激活了一堂課,自始至終,學生抱著對杜牧其人其作的極大興趣,保持著高昂的情緒,順利地學完了這篇文言文。
二、合理分組,自主學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學生要能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笨v觀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釋詳盡,高中學生有初中文言文的學習基礎,完全可以借助注釋及工具書去讀、去悟?;谶@一認識,在教學文言文時,可讓學生唱主角,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從自己的動腦、動口、動手中學到了知識,明白了道理,增強了活力,養(yǎng)成了習慣。這樣的課堂就如一塘春水,時時泛起閃光的水花,文言文教學也就因此活起來了。
具體操作程序:第一步,分組預習,把學生按語文素養(yǎng)和個性特征分為誦讀組、詞義組、疏通組,課上,在限定的時間內,各組完成各組的任務。第二步,分組匯報。誦讀組、詞義組、疏通組分別亮相,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自學中遇到的困難,自學匯報結束后提出來供大家討論,教師點撥解決。第三步:自主質疑,把課堂提問的權力下放給學生,文言文不僅僅是要求學生讀懂字面的意思,更是要求學生通過一篇篇美文,去了解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要求學生就文章的作者、寫作背景、文中的形象、思想情感等多方面,進行有效的思考、質疑,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
三、古今相通,感情共鳴
學生學習文言文,總感覺距離現(xiàn)在太遙遠。一些文言文之所以能夠千古流傳,今天讀來仍然感覺歷久彌新,那是因為它與今天人們的思想情感有“相通”之處。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善于挖掘作者在文言文中蘊涵的情感,并以之為突破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之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
如,教學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對作者回憶母親和祖母往事這部分,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回想平日在家中長輩們的噓寒問暖,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兒寒乎,欲食乎”之類的句子。這樣一聯(lián)系,學生就容易進入特定的情境中,那些古老的文字在他們眼中也不再生澀,而是帶著鮮活的生命,令人感動,進而深刻體會作者對至親刻骨銘心的哀思。
四、引進寫作,活學活用。
在文言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忽視了“寫”,忽視了“寫”的樂趣。“寫”作為一種表達,首先是個體生命意識的自然宣泄。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是樂意“寫”的,平時只是因為給學生“寫”的約束太多,才遏制了學生的這種天性。文言文教學中的“寫”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
1.改寫,編演課本劇,再現(xiàn)古人古事,只要有故事情節(jié)的文言文,都可以編成課本劇讓學生來演。
2.仿寫,即仿寫文言文,文言文難不難寫,其實在于學生的興趣和練習。
3.擴寫,即添加事例,有些文言文內容比較簡單,如何讓它們生動而富有靈性呢?只有添加事例,使它豐滿,才可能讓原文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