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一種精品語言藝術,它以無與倫比的美感沖擊著讀者的心靈。在進行詩歌閱讀的時候,很多人都喜歡提到“詩歌三美”這個概念。雖然“三美”的內涵有所不同,但是其中“音樂美”這一項是少不了的。
詩歌本身具有的節(jié)奏、韻律感使得它與音樂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我國早期的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禮記·樂記》中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痹趯嶋H表演中,詩歌總是用來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的,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fā)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tǒng)稱詩歌。
音樂對于詩歌誦讀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渲染氣氛、烘托情感、感動聽眾、使韻律更和美等方面。因此,很多語文教師都喜歡在誦讀詩歌的時候配上音樂。
首先,配樂誦讀不適合反襯,應盡量選擇和詩歌情感主題相符合的音樂來伴奏,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很明顯是一首節(jié)奏緩慢、情致綿長的詩歌,如果配上雄壯的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或者像今年世界杯主題曲《旗幟飛揚》那種激情四射的背景音樂,不讀的大腦暈厥才怪,還是老老實實地從班得瑞演繹的輕音樂《夢花園》中選個曲子吧。當然,可以選別的曲子,但是韻律一定要和諧。再比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可以配上克萊德曼的鋼琴曲《水邊的阿狄麗娜》,或奧立維爾·圖森的《海邊的星空》,也可以配上中國的古箏名曲《彩云追月》的前半部分。
其次,配樂詩朗誦的時候,要注意誦讀和音律和諧。背景音樂找好了,不見得就能達到配樂朗誦的最佳效果,這個需要對照音樂好好練習。不然,如果讀的節(jié)奏和背景音樂格格不入,就會感覺像有人老在打岔一樣,攪得心煩意亂,血流加速。有的教師說,課上短短的時間,給學生配樂的話大多是起來就讀,怎么辦?在這種情況下:第一,要相信學生的樂感,他們的樂感比教師想象得要好;第二,教師要課前練習好,給學生做好示范;第三,不妨多給他們點時間,多體會幾次,多練習幾次,醞釀好了再起來展示。其實,如果堅持的話,平時多練習幾堂課,再配樂朗誦的時候,學生就輕車熟路了。就像江南水鄉(xiāng)的船娘們,乘著小船在綠水中蕩漾,假若給這美景再添點歌聲,那么糯軟香甜的俚語民謠隨口而唱,自然聽得如醉如癡。
再次,詩歌誦讀品味和配樂之間的主次關系一定要分清,可不能在課堂上一味雜糅。樂助詩興,琴添茶韻,但是詩還是詩,茶還是茶,可不能喧賓奪主,變了味。具體要求如下:其一是背景音樂聲音小點,可比似有若無大一點即可;其二是該伴的時候伴奏,不需要的時候就停下吧。曾經有個教師在講公開課的時候,整堂課一直有音樂在當背景,初聽如天籟,再聽如嚼蠟,最后只覺耳中有萬只蚊蠅齊飛,直是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還有個教師在一堂課的背景音樂上,連換了好幾個曲子,而且風格還不大一樣,把上課之初好不容易營造的氛圍沖淡得七零八落,意境全無。配樂,只是輔助,不能成為課堂詩歌閱讀教學的主體。
當然,純粹的詩歌朗誦晚會除外,這個時候詩歌和音樂的主次區(qū)分不是那么清晰,應該是水乳交融的。就像中央電視臺每年舉辦的《新年新詩會》,細細揣摩,會很有收獲的。雖然教學不能在短時間內把詩樂融合得那么好,但是通過音樂把情緒帶入詩歌,把情感烘托得更濃郁,以便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涵,這些方面還是能做到的。
樂可助詩興,琴可添茶韻。閱讀教學的準備工作,對于有些散文和詩歌而言,配樂朗誦是條不錯的途徑,各位教師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