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利桑那被稱為美國地質(zhì)學(xué)家的天堂,砂巖地貌色彩鮮明,巨大的紅色巖石,張牙舞爪的仙人掌,低矮的灌木叢抵擋不住大風(fēng)揚起的沙塵。這里是印第安人的家園,就像沙海中隱藏的綠洲。佩奇的羚羊峽谷就深藏在這茫茫的曠野中。
佩奇小鎮(zhèn)依著格倫峽谷大壩和鮑威爾湖,簡單的街道上旅游設(shè)施齊全,來這兒的人們都有一個目的——附近的羚羊峽谷。歷史上這里是納瓦霍人的屬地,他們是北美洲印第安人的最大部落。據(jù)納瓦霍族的歷史傳述,野羚羊曾在這里神出鬼沒,老一輩的納瓦霍人將這里視為靜思的棲息地。
北美大峽谷的形成不僅僅是科羅拉多河的功勞,更是由于高原暴雨帶來的山洪暴發(fā),迅猛的速度,劇烈的切割力量,日新月異,地貌天翻地覆。羚羊峽谷的形成同其他狹縫型峽谷一樣,柔軟的砂巖歷經(jīng)千百萬年考驗,古壁被磨蝕成一條條堅硬光滑、流暢的線條。
羚羊谷被譽為北美最美麗的峽谷,然而從外面看去,只是山巖中長不過數(shù)百米的一道水蝕裂隙,很難想象這里竟是全美著名攝影師的必經(jīng)之路。峽谷外面遍地沙礫,洪水留下的痕跡從四面而來,里面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風(fēng)嘯沙鳴又在耳邊回響,眼前的景色卻已煥然一新,幽幽的小徑將人帶入一個浮想聯(lián)翩、變幻莫測的所在。
峽谷細長狹小,只有一人多寬,谷頂?shù)焦鹊椎木嚯x有數(shù)十米,沿著山的走勢斧劈般深深切入地下,十分幽深。峽谷的地質(zhì)為紅砂巖,紅色主要是由鐵和錳的氧化而產(chǎn)生,隨著沉積礦物質(zhì)的含量不同而產(chǎn)生顏色的深淺差異。山洪的激流將峽谷沖刷得十分光滑,漫長的風(fēng)蝕、水蝕,使得砂巖的層次逐漸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邊緣薄的地方只有幾厘米厚。巖石上布滿了精美的紋理與抽象的圖案,細細的水紋像波浪流淌在巖壁之上,猶如水流波動,創(chuàng)造了一種令人目眩的三維立體效果。峽谷上部是狹縫型,位于河的上游,成為“上羚羊谷”。人可以從巖縫間的小道進入,峽谷內(nèi)乾坤方現(xiàn),光線穿透層層石縫,如瀑布流瀉而下,灑一把沙粒,金色的沙粒如金如水,目眩神迷。
下羚羊峽谷在地底下,要通過樓梯蜿蜒而下,最窄的地方只能走過一個人。光線通過不同深淺的紅色巖石折射近來,夏天偏橘紅色,冬天偏藍紫色。每時每刻,從不同角度看到的峽谷顏色和形狀都在發(fā)生著變化,一步一景并不足以形容這萬千變化,站在同樣的地方,一抬頭,一回眸間所見也是完全不同,置身其中,如走進夢幻世界。
峽谷靜靜地矗立在陽光下變幻著它的魔法,正午時分陽光通過幾道縫隙照進谷底,光線透過20米高的巖洞直射下來,在紅砂巖的照映和折射下形成一束奇幻的光柱,紅如火,螺旋騰飛。整個谷底霎時流動起來,砂巖居然變幻出橘黃、紅、白、橙、灰等色彩,非常絢麗,仿佛這堅硬沉默的石頭活了過來,具有了讓人不可思議的柔美曲線,婀娜地扭動著肢體,上演一場千年的舞蹈,幻美的奇景令人如同走進科幻世界。
然而峽谷并非一直都是寧靜友好的,對于不熟悉當?shù)貧夂蜃兓米赃M入峽谷的游客是很危險的。假若風(fēng)暴雨來臨,洶涌的山洪會擠入狹窄的谷縫,激流奔騰,速度迅猛,天堂頃刻之間變成絕無逃生可能的地獄。1997年,來自法、英等國的12名游客在沒有當?shù)貙?dǎo)游帶領(lǐng)的情況下進入峽谷,被突如其來的洪暴卷走,僅一人僥幸生還。
出了峽谷,那道小小的裂縫像門關(guān)上了谷內(nèi)的美景。慘淡的高原上,風(fēng)拍打著干燥的土地,遠方有納瓦霍人騎馬而過,耳邊傳來蒼涼的號子,他們在峽谷的北面吹起了印第安人的木笛,笛聲如蕭音,飄渺無常,涼涼地落在風(fēng)中。聆聽的人仿佛又看見了那些隨光影舞動的石頭,時而明艷,時而陰暗,一切傾訴與聆聽都在心中漫延。
那傳說中的羚羊始終沒有出現(xiàn)。也許在那流動變幻的光影里,野羚羊已經(jīng)匆匆跑過,無跡可尋。但對于那些行者們,羚羊峽谷始終都是絕不可錯過的地方,雖地處荒漠一隅,依然美得神秘而絢爛,美景中暗藏的玄機,讓人在走過短短的數(shù)百米深谷后恍如隔世。
(摘自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全球最美的100個地方》 編著:《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系列編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