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理學院是美國本科教育的楷模,其通識教育課程模式主要有知識分布模式、能力導向模式和綜合要求模式。文章通過案例研究發(fā)現,三種模式的共同點是都十分重視能力培養(yǎng)和包含跨學科的課程。我國高校應該借鑒綜合要求模式,從知識、能力和素質等方面統(tǒng)一設計通識教育課程。
關鍵詞:美國;文理學院;通識教育;課程模式
通識教育是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基礎與特色,其理念來源于博雅教育思想。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是美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類型,秉承博雅教育理念,堅持以本科教育為主的小規(guī)模辦學的學院模式,在美國高層次研究型人才培養(yǎng)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是美國本科教育的楷模,其通識教育更能體現博雅教育的精華。在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上,文理學院主要有知識分布模式、能力導向模式、綜合要求模式、經典名著模式、自由選修模式等,其中經典名著模式和自由選修模式是圣約翰學院和阿姆赫斯特學院等少數學院堅持的傳統(tǒng)模式,而大多數文理學院采取的是知識分布模式、能力導向模式和綜合要求模式三種通識教育課程模式。因此,選取三所有代表性的文理學院進行個案研究,并進行比較分析,對我國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三種通識教育課程模式的案例研究
(一)斯沃斯莫爾學院的知識分布模式
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是美國排名前三名的文理學院,其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采取的是知識分布模式,是指主要從學科知識領域的角度,對學生選課涉及的范圍提出要求,保證學生知識的廣度。斯沃斯莫爾學院將課程分為三大類:一是人文科學類,包括藝術、古典文學、英語文學、現代語言和文學、音樂和舞蹈、哲學、宗教、戲劇等;二是自然科學和工程學類,包括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計算機科學、工程學、數學和統(tǒng)計學、物理和天文學、心理學的實驗課程等;三是社會科學類,包括古代歷史、經濟學、教育學、歷史、語言學、政治學、心理學的非實驗課程、社會學、人類學等。
斯沃斯莫爾學院對學生選課提出“分布要求”(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第一, 學生畢業(yè)前在專業(yè)課程之外應至少修完20學分。由于學院要求學生畢業(yè)至少修完32學分,因此專業(yè)課程以外的學分大約占總學分的62.5%。第二,學生在人文科學類、自然科學和工程學類、社會科學類三大類課程中應至少選修完3學分。學校建議學生在前兩年的學習中每類課程至少修完2學分。第三,選修的課程至少分布在兩個不同院系。第四,至少修完3門寫作課程,且這3門寫作課程必須至少分布在兩大類課程。學校建議學生在前兩年修完2門寫作課程。第五,修完1門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實驗課。另外,學校建議所有新生選修一門新生研討課。近年來,學校對“分布要求”做過一些修改,但是核心內容一直沒有改變,只是降低了對寫作等限選課程的要求。對于2008級以前的學生,要求其滿足所在年級的“基本分布課程”(Primary Distribution Courses)或寫作課程的要求,其中2005級以前應選修6門,2006級為5門,2007級為4門,2008級之后的學生被要求選修3門寫作課程和1門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實驗課。
(二)波莫納學院的能力導向模式
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是一所根植于博雅教育傳統(tǒng)理念的文理學院,在美國文理學院的排名中名列前茅,其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在較長一段時間采取能力導向模式,該模式是指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為著眼點,將課程與訓練學生的某種能力掛鉤,體現了以“心智訓練說”為基礎的博雅教育傳統(tǒng)理念。波莫納學院強調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要求學生必須選修兩門以上培養(yǎng)寫作能力和一門以上培養(yǎng)表達能力的課程,從科學方法到視覺藝術等10種具體能力的10類課程,以及批判性質詢討論課。
1.培養(yǎng)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課程
波莫納學院要求學生選修兩門以上培養(yǎng)寫作能力的課程和一門以上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的課程。培養(yǎng)寫作能力的課程要求學生至少完成25頁的寫作任務及各種改寫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的課程要求學生進行正式的演講,并得到任課教師的認真評價;每個學生至少進行20分鐘的正式演講才符合這類課程的要求。學院每個學期都會在網上課程列表上公布這些課程,并鼓勵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這些要求,也歡迎學生選修更多這方面的課程。
2.培養(yǎng)感知、分析和交流能力的課程
波莫納學院將感知、分析和交流能力細分為10類具體的能力,要求學生從訓練這10種具體能力的課程中各選修一門,并且規(guī)定學生選擇這10類課程時,在同一個院系不能選修超過3門。各院系的課程列表會對符合這10類要求的課程進行標注。這10類能力包括:批判性地閱讀文獻,了解和運用科學研究的方法,理解和運用形式邏輯,理解和分析數據,批判性地分析原創(chuàng)藝術,演繹或創(chuàng)作原創(chuàng)的藝術,探究和了解人類的行為,探究和理解歷史和文化,比較各種現代文化,批判性地思考各種價值。
3.批判性質詢討論課
批判性質詢討論課是為一年級學生開設的核心課程,它打破了傳統(tǒng)學科間的界限,以某一跨學科的主題為中心,每學期至少有25個主題供學生選擇。這些討論課旨在訓練學生的思考、閱讀、推理、總結、表達等能力。開設某個主題討論課的教師通常是固定的。討論課引導學生質疑已有的事實和理論,并要求學生用語言和書面進行清晰的表達。所有新生在入學前的暑假都會提前收到討論課主題清單,然后做出選擇。這些討論課被認定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感知、分析、交流能力的課程。
近年來,波莫納學院對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改革具有與知識分布模式相結合的趨勢,課程的分類綜合考慮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廣度,調整為“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社會機構和人類行為,歷史、價值、道德和文化研究,物理和生物等科學,數學推理”5大類,強調大部分通識教育課程都應具有跨學科性質且注重能力培養(yǎng)。
(三)路德學院的綜合要求模式
路德學院(Luther College)是1861年由路德宗福音派信義會創(chuàng)辦的私立文理學院,在美國文理學院排名中排在100名左右,其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采取綜合要求模式,即緊緊圍繞學校在知識、能力和價值觀三方面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對學生選修課程提出綜合的要求,以保證學生的課程計劃具有一定的廣度和系統(tǒng)性,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與價值觀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學生推理、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近年來,通識教育課程的三方面要求也有一定變化,主要體現在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等方面。
1.知識的廣度
路德學院要求學生選修的課程必須涵蓋三個方面。一是自然科學類:必須選修兩門自然科學類的課程,其中一門必須是實驗課。自然科學課程的目標是激發(fā)學生的學術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整合各種意見并做出系統(tǒng)評價的能力,定量思維的能力,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查找相關材料的能力,批判地分析材料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二是社會科學類:必須選修兩門社會科學類的課程。社會科學課程的目標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增強學生閱讀理解和鑒賞各種資料的能力,促使學生反思和探討當今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倫理上的挑戰(zhàn)。三是文學藝術類:必須選修兩門文學藝術類的課程,其中一門可以是以參與演出的形式。文學藝術課程的目標是擴大學生的知識廣度,培養(yǎng)學生審美的情趣和豐富學生的生活。
2.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
路德學院要求學生選修的課程涉及七個方面的能力,包括跨文化的視野、歷史分析能力、定量推理能力、道德判斷能力、寫作能力、口頭表達和演講能力、研究能力。這些課程與滿足其他要求的課程或者專業(yè)課程可以是交叉的,也就是說,學生選修的滿足知識和價值觀方面要求的課程或者專業(yè)課程可以同時滿足能力方面的要求,但是必須涵蓋培養(yǎng)以上七個方面能力的課程。
3.價值觀的養(yǎng)成
路德學院要求所有新生必須選修派迪亞(Paideia)課程?!芭傻蟻啞惫畔ED語的意思為“教育”,既指正式和非正式的學習,又指共同學習中形成的文化和智慧。派迪亞是所有一年級學生必須選修的兩個學期的課程,與波莫納學院的批判性質詢討論課相似,課程內容以歐美文化為中心。學生每周將參加一個共同的演講,然后進行三次小組討論。授課教師包括英語系和歷史系的所有教師,以及其他院系的部分教師。該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人類歷史上在知識、藝術和社會上的主要成就、失敗和挑戰(zhàn);理解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和人類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路德學院還規(guī)定學生必須選修兩門宗教課程,其中一門是圣經研讀課。圣經研讀課是選修其他宗教課程的先修課程。宗教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拓寬學生知識的廣度,加深對基督教及其他宗教信仰和傳統(tǒng)的理解。
二、三種通識教育課程模式的比較及啟示
(一)三種通識教育課程模式的比較
三種通識教育課程模式的共同點是,重視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跨學科課程。博雅教育理念強調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這三種模式都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其中能力導向模式和綜合要求模式則直接對學生的能力建構提出了要求;而知識分布模式雖然沒有直接提出能力的要求,但具體到每門課程也十分強調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三種模式都要求或者建議學生選修跨學科的研討課,尤其是能力導向模式的波莫納學院要求大多數課程都是跨學科的。
三種通識教育模式各具優(yōu)點和缺點,這也是同一所學院在不同時期會采用或者融合不同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式的原因。知識分布模式是一種傳統(tǒng)模式,容易操作,但可能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比較零碎;能力導向模式最直接體現通識教育的目的,但是對課程質量的要求比較高,學生和教師的素質也會影響課程效果,因此具體運作和長時間堅持的難度較大;綜合要求模式對學生的要求比較系統(tǒng),但是對學生的限制比較多,有些要求會流于形式。
(二)對我國通識教育課程模式的啟示
目前,我國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主要由公共必修課程和文化素質選修課程組成,因此更接近于綜合要求模式,但是存在許多問題。對于我國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作者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借鑒綜合要求模式,將公共必修課程和文化素質選修課程相融合,統(tǒng)一設計通識教育課程,不同高??梢愿鶕陨砬闆r在知識分布或能力導向上有所側重;二是加強對學生能力方面的考量,尤其對于較高水平的學校,應該從學生能力建構上統(tǒng)一設計通識教育課程或者在通識教育課程設計中加入能力方面的要求;三是加強跨學科的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比如新生研討課等。
參考文獻:
[1]Swarthmore College Bulletin 2013-2014[EB/OL].http://www.swarthmore.edu/Documents/academics/swarthmore_catalog_2013-2014.pdf, 2013-11-02.
[2]2013-2014 Pomona College Catalog [EB/OL].http://catalog.pomona.edu/, 2013-11-03.
[3]Luther College Catalog 2013-14 [EB/OL]. http://www.luther.edu/catalog/, 2013-11-05.
編輯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