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精明的商人也有失算的時候,香港已故企業(yè)家霍英東在遺產安排這件事上,不可謂不精心周密,卻還是避免不了去世之后子孫為爭產對簿公堂的憾事。
港澳一直不缺豪門爭產的新聞話題,迭宕起伏的豪門恩怨,普通人不過看個熱鬧,而對于富豪榜上的內地企業(yè)家們,心中恐怕另有一番滋味。財富傳承是他們遲早要面對的人生考題,如何避免家族成員因利失和、傷及家族事業(yè)的根基?霍家的例子,實為鏡鑒。
忌日爭產
2013年10月28日,霍英東逝世7周年忌日,同一天,其家族爭產案在香港高等法院進行聆訊,這應該是霍英東沒想到、也不愿看到的一幕。
雖說香港富豪爭產的新聞此起彼伏,但這次輪到霍家,多多少少還是讓人有些意外。此前霍家給外人的感覺一直是平靜和睦的,據香港媒體報道,他們還定期聚餐。香港的名流們都說霍英東的安排最為穩(wěn)妥,令人羨慕。
霍英東是怎么安排的呢?正如很多妻妾成群的香港富豪一樣,霍英東有三房太太,13名子女。他明了家族爭產的禍害,所以在1978年自己55歲那年就立好了遺囑,規(guī)定三房配偶子女都是遺產受益人,在他死后20年內都不可分配剩余的遺產,而是按月支付定額生活費給各人。遺囑中,他指定妹妹妹夫霍慕勤夫婦,以及長房兩個兒子霍震寰、霍震宇作為遺產執(zhí)行人。
對一手創(chuàng)下的恢弘事業(yè)版圖,霍英東也做好了分配:家族事業(yè)由長房三子繼承,長子霍震霆繼承體育事業(yè),任職家族形象代言人;次子霍震寰接掌家族生意,任職霍英東集團董事兼總經理;長房三子霍震宇接掌內地南沙開發(fā)計劃。其他各房子女被禁止從商,他們后來大都成為律師、醫(yī)生等專業(yè)人士。
多年來,霍家每位成員每月按遺囑領用“零花錢”,數額各有不同。長子霍震霆及三子霍震宇每月可獲得5萬港元,次子霍震寰最高,每月10萬港元,長房兩個女兒每月可獲1萬港元。不過,對于遺產的具體分配方案,案情至今未披露遺囑中的具體安排。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粲|看似妥帖的遺囑竟未能阻止家族后人逐利爭產。2011年年底,表面一直“風平浪靜”的霍家曝出財產紛爭。長房三子霍震宇在香港高等法院起訴其二哥霍震寰,擅自分配父親遺產并強迫家族其他成員同意,同時私吞遺產至少14億港元,包括銀行存款、公司股份、珠寶等?;粽鹩钜蟪蜂N霍震寰以及年邁的姑姑霍慕勤的遺產執(zhí)行人身份(另一遺產執(zhí)行人已去世),改由已退休的法官羅志杰代替。
后此事因為與霍家相熟的社會名流介入調停,官司沒打起來,暫時和解。但沒多久,戰(zhàn)火重燃。原因是,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獲委任進行遺產調查時,發(fā)現霍英東曾將其持有的南沙項目約25%權益,通過旗下有榮公司以1港元,象征性出售給做慈善事業(yè)的霍英東基金會,但有榮公司可在2007年6月底前回購股份。然而到期后,有榮公司并未行使回購權,這部分權益也就不歸入遺產和解協議中。據稱,該項權益約30億港元。
霍震宇認為,霍震寰隱瞞此事,損害了自己的利益。2013年4月,他再次提起訴訟,申請撤銷和解協議。爭產案法庭聆訊去年11月初結束。法官押后裁定,至今懸而未決。
眼看兩個弟弟為爭產反目,身為霍家長房長子的霍震霆曾作“和事佬”,但沒能成功。2013年10月28日,霍英東逝世7周年忌日,霍家子孫分批前往拜祭。面對爭產官司的重開,霍震霆回應,只想“家和萬事興”。
眾多香港名流對霍家爭產亦表示遺憾,霍英東生前好友、世界華人協會創(chuàng)始人程萬琦感嘆,“霍家過去一直揚威,但是現在為財產鬧上法庭,實在令家族蒙羞。”
不完美的遺囑信托
梳理霍家兄弟爭產的來龍去脈,兄弟倆“爭”的主要是兩點:遺產的賬目不清;霍震寰是否有“私吞”行為。出現這樣的爭議,不少專業(yè)人士認為霍家的財富傳承中尚有考慮不周的地方。
霍英東的遺囑立于1978年,多年前的遺囑勢必不會涉及遺產賬目。而霍家富可敵國,這樣一筆龐大的遺產,繼承人眾多,遺囑中沒有一份清晰的賬目,執(zhí)行中出現爭端并不意外。
中國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財不外露,即使是家族成員,也未必知道家族財產有多少?;粽鹩钤V訟狀中稱,父親霍英東生前有一本用來記錄名下資產和財務資料的筆記本,但霍震寰在父親去世后將這個筆記本占為己有不肯公開,使得其他人根本不知道具體財產數額。
“應該說,霍英東考慮得比較全面了,但過于信任家族內部親情的紐帶,沒有考慮到其中的負面情況?!北本┲袆P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公明財富傳承管理集團首席律師陳凱對《董事會》記者表示,霍英東采用了遺囑加信托的方式來傳承他的財富,但沒有委托專業(yè)機構,而是指定4個家族成員作為受托人管理和分配遺產。后來一個年老去世,一個也因年紀大無力掌控局面,實際的受托人就成了霍震寰、霍震宇兩兄弟。這兩人又都是遺產受益人,“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的遺囑執(zhí)行人,有一定的道德風險,無法保證遺產安全?!?/p>
對霍英東這類頂級富豪來說,出于家族財富的私密性考慮,對家族成員的信任要勝于外人,情有可原,但這更需要充分考慮家族成員作為受托人的弊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家族企業(yè)課程主任高皓告訴《董事會》記者,霍家這種安排給遺囑執(zhí)行人的自由裁量權太大了,沒有規(guī)范和限制遺囑執(zhí)行人的權利,也沒有留出一些彈性機制去彌補,比如出現糾紛該如何處理的機制。這使得沖突一旦爆發(fā),除了司法途徑,就沒有合適的解決辦法。
據悉,根據香港《遺囑認證及遺產管理條例》規(guī)定,如果遺產的實際受益人主張遺囑執(zhí)行人管理遺產不當的訴求被法院采信,法院可以暫?;虺蜂N遺囑執(zhí)行人身份,并規(guī)定由另一人繼任遺囑執(zhí)行人管理遺產。所以,霍震宇以霍震寰侵吞遺產為由,要求罷免其遺產執(zhí)行人身份,聘請獨立專業(yè)人士負責執(zhí)行家族遺產的管理分配,并請專業(yè)機構協助清點父親的遺產情況和重新估價。
前一次紛爭以和解結束,這一次,在兄弟鬩墻、缺乏信任的情勢下,能否像上次一樣,還是個未知數。
前車之鑒
近年來,港澳地區(qū)隨著越來越多的家族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離世,家族爭產風波接連發(fā)生。內地的家族企業(yè)大規(guī)模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迄今不過20多年歷史,對正值“壯年”的內地家族企業(yè)來說,家族事業(yè)和財富的傳承是他們面臨的重大新課題,更需要從前車之鑒中吸取教訓。
在香港富豪中,李嘉誠的財富分配被認為是很有智慧的,2012年他向媒體公開了“三分身家”的方案。多年研究香港華人家族企業(yè)的香港大學教授鄭宏泰指出其分家模式的智慧之處。其一,分家必須及早進行,尤其應在大家長仍在世、身體健康之時,這樣可確保分家過程沒有致命爭拗,即便發(fā)生,大家長出面解決最為有效;也可減少承繼過程的風險,如企業(yè)或家族內有“大臣”或“親人”作出干擾。其二,分家必須公開透明,李嘉誠將家族私人問題公開化,在公眾面前說明兩個兒子及信托基金如何安排,若過了一段時間沒人反對則大局已成,非常聰明。
反觀霍家,霍英東希望家族在他去世后20年里也不要分家,用遺囑和信托將一家人“捆綁”在一起,且分配方案授權他人,現在看來,未必是明智之舉。新鴻基地產的郭氏家族也是因為父輩設立了家族信托基金,使得三兄弟在出現不和諧后很難分家,爭產最終引發(fā)廉政公署介入的官商勾結風暴。
將家族財產注入信托基金,讓家族成員成為受益共同體的做法在香港富豪家族中一直相當普遍,借此希望保障企業(yè)長期由家族控制。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家族企業(yè)治理研究學者范博宏在對100多個家族信托的樣本研究后,發(fā)現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有很大問題——家族成員被信托綁在了一起,若是家庭不和諧,就等于企業(yè)價值的毀滅。
當家族內部出現紛爭和矛盾時,設計再精妙的傳承工具,也不能保證傳承計劃順利執(zhí)行。因而企業(yè)家在考慮傳承規(guī)劃時,更需要建立相關的家族治理機制來確保這些工具發(fā)揮作用?!搬u料王國”李錦記家族已經順利傳承到第四代,其家族以和睦受到關注,李氏家族傳承的秘密就藏在他們的家族委員會和家族憲法中。
家族治理機制的確立,不能是大家長“一言堂”,需要家族成員之間彼此溝通,哪怕是斗爭也不要緊,一次次斗爭后相互妥協,最終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家族治理規(guī)范。這樣矛盾在大家長生前消散和釋放,去世后集中爆發(fā)的幾率就小了。
范博宏認為,要避開家大業(yè)大伴隨的紛爭,家族治理是一項重要的功課。其要點是建立家族成員間互相的行為準則,明晰解決爭議的權利歸依與獎懲后果,借以形成彼此互動交往的預期,從而避免爭議的發(fā)生。
建立家族治理規(guī)范的過程,亦是樹立家族成員共同價值觀的過程。范博宏在分析了“長壽”家族與“短命”家族的原因后得出,成功多代相傳的家族企業(yè)對價值觀的傳承意識強烈。第一代的中國企業(yè)家,除經營事業(yè)外,還肩負樹立家族價值觀的重任,有了共同的價值觀,才有凝聚家族成員的向心力,家族和睦也不是難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家和萬事興”的說法,這句樸素的話,應是解決豪門爭產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