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明與靈魂對話,就是讓我們以一種更為積極的方式去思考我們需要什么,以及文明是否能帶給我們這種需要。
最近,網(wǎng)上一組漫畫飛速走紅,漫畫標題叫《關于校園里的那些事》作者是一位沒有多少文化的宿舍阿姨。漫畫中,從宿舍樓、水房到自習室,一個個發(fā)生在校園角落里的不文明現(xiàn)象,以幽默的方式,躍然紙上。
由阿姨的漫畫,我聯(lián)想到了我們一直以來在倡導的文明。
《晏子春秋》中有這樣一句話,“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禮也?!倍Y,即文明。而在現(xiàn)今社會,“禮”字往往成為“被動的文明”。
法國思想先驅(qū)伏爾泰論及的“被動的文明”就觸到了人類締造文明世界的尷尬的軟肋:你看,“禁止吸煙”的標牌下不乏吞云吐霧之士,宣誓“文明公約”后仍有污言穢語之辭,正在創(chuàng)建省級文明城市的某城仍存在“看著紅燈過馬路”“亂丟果皮視無睹”的反文明現(xiàn)象。
其實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陋習不停地在踐踏著文明,這怎能不引起我們深沉的反思?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文明的源頭——校園吧,當學生以作弊的方式完成《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考卷時,當從小口口聲聲喊著“老師好”的學生辱罵甚至毆打授課的教師時,當部分學生面對災難表現(xiàn)出漠然的神情時,我們將如何去抓握文明,我們將如何去傳承文明?
“現(xiàn)象永不能替代真理去詮釋未來”,愛因斯坦曾用這句話勸誡戰(zhàn)后垮掉的一代,今天我們同樣用這句話告訴堅守著文明陣線、從未因陰霾而忘卻藍天的人們。只是我們更理性地認識到:文明不僅僅是一條干凈的街道那么簡單,文明必須成為靈魂的需要,文明從來都是人類最大的所需。
如此看來,靈魂與文明的碰撞還是很具有物質(zhì)性的。當然,倡導文明不是讓我們?nèi)プ非笪镔|(zhì),而是要明白文明并不是讓我們變得木納、貧窮。相反,只有文明存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靈魂深處,世界才會更加有序,更加和諧與富強!
一個讓座的落魄者得到了洛克菲勒百萬美元的饋贈,東山再起;一個彎腰撿起廢紙的青年在落聘的情況下得到了重用的機會……現(xiàn)實中的故事正在弘揚著我們這個社會中所需的正能量,這種普遍的物質(zhì)意義為人接受時,與靈魂的對話才成為繼續(xù)的可能,文明的傳承才真正具有可持續(xù)的意義。
沒有人不渴望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需求和滿足,只是一些愚頑之輩以陋習的方式來索取物質(zhì)或豐富精神,愚之蠢也!美國的埃里克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粗暴無禮,是內(nèi)心虛弱的人用來使自己顯得貌似強大的手段。難道文明就不具有強大的力量?在汶川地震搶險的人民子弟兵,不僅是威武之師更是文明之師,他們不正是以強大的力量來戰(zhàn)勝這場空前的自然災難嗎?
讓文明與靈魂對話,就是讓我們以一種更為積極的方式去思考我們需要什么,以及文明是否能帶給我們這種需要。在這樣的思考中,讓文明成為一盞明燈,照亮夜行者,溫暖黑暗中的一切草木和鳴蟲!
(編輯 朱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