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傳記作家葉永烈在著手寫陳伯達傳記時,采訪的前一天晚上,葉永烈碾轉反側,明天見到了陳伯達到底該叫他什么呢?叫他陳伯達同志,不合適,因為陳伯達是在監(jiān)獄服刑的犯人,叫他老陳,也不行,因為陳伯達已經(jīng)是84歲的老人了,而自己才48歲,究竟應該怎樣稱呼他呢,突然葉永烈靈機一動,稱呼他陳老,果然,第二天采訪時,葉永烈一聲親切得體的“陳老”,令陳伯達聽了感動萬分。由此可見,一個得體的稱謂真可謂交際的“敲門磚”。
稱謂的方式
稱謂是溝通人際關系的信號和表情達意的手段,因此,要根據(jù)對方的身份、地位、職業(yè)、年齡、性別以及對方所處的場合的不同而恰當選擇稱謂語。稱謂可以分為職務性稱謂,如“李總”“周總”;職稱性稱謂,如:“馮教授”“陳工程師”或簡稱“陳工”等;行業(yè)性稱謂,如“魏老師”“齊律師”“韓會計”等;性別性稱謂,如“小姐”“女士”或“先生”;姓名性稱謂,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間。
稱謂的禮儀規(guī)范
稱謂是否恰當,既反映了說話人的思想修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也影響到人際交往活動的效果。
(1) 對領導、長輩和客人不要直呼其名,可以在其姓氏后面加合適的尊稱或職務。
(2) 對相交不深或初次見面的客人,表示敬意應用“您”,而不要用“你”。
(3) 在日常工作中,對一般交往對象,可分別稱“同志”“老師”“先生”“小姐”等。在非正式場合,對同事可根據(jù)年齡來稱呼,如“老陳”“小張”等。較熟悉的朋友和同學可直呼其名。
(4) 多人交談的場合,應遵循先上后下、先長后幼,先女后男,先疏后親的順序。
(5) 對一些特殊的人,如有生理殘疾的人,要絕對避免使用帶有刺激或蔑視的字眼。
(6) 在涉外場合,應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誤會的稱謂。
稱謂的五個禁忌
我們在使用稱呼時,一定要避免下面幾種失敬的做法。
(1)錯誤的稱呼。常見的錯誤稱呼無非就是誤讀或是誤會。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對于不認識的字,事先要有所準備;如果是臨時遇到,就要謙虛請教。事先弄清被稱呼的年紀、輩份、婚否以及與其他人的關系。
(2)使用不通行的稱呼。有些稱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東人喜歡稱呼“伙計”,但南方人聽來“伙計”肯定是“打工仔”。
(3)使用不當?shù)姆Q呼。工人可以稱呼為“師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稱為“出家人”。但如果用這些來稱呼其他人,沒準還會讓對方產(chǎn)生自己被貶低的感覺。
(4)使用庸俗的稱呼。有些稱呼在正式場合不適合使用。例如,“兄弟”“哥們兒”等一類的稱呼。
(5)稱呼外號。對于關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張給對方起外號,更不能用道聽途說來的外號去稱呼。
(編輯 朱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