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電一度被譽為最具可行性的低碳能源,然而日本的福島核事故,讓全世界陷入前所未有的核恐慌。由于公眾接受度的下降,直接減緩了全世界核電發(fā)展的步伐。 由此可見核電的公眾接受度對核電發(fā)展至關重要,文章首先綜述國內外研究成果,診斷影響因素,最后對未來的研究進行展望。
關鍵詞:核電;公眾;接受度
福島核事故發(fā)生后,國務院緊急出臺“國四條”進行全面整頓,隨著《核電安全規(guī)劃(2011~2020年)》和《核電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的頒布,我國核電“重啟”之路正式啟程。曾任中國常駐國際原子能機構副代表的中國核學會秘書長傅滿昌認為:“只有公眾了解核能、支持核能,中國的核能事業(yè)的發(fā)展才能真正暢通無阻?!?/p>
一、基于理論層面的公眾接受度研究
公眾接受度即公眾認同的程度,核電的公眾接受度就是指公眾對發(fā)展核電所持的態(tài)度以及對核電的認同程度。公眾風險評價對公眾接受度影響很大,也是公眾接受度的主要內容之一,美國Carnegie Mellon大學的社會學教授Baruch Fischhoff 通過將美國近20年公眾風險溝通進行歸納總結,認為伴隨著公眾參與積極性的提高,風險溝通由單向的說服教育發(fā)展為情感交流和雙向溝通,并最終把公眾當成技術發(fā)展的合作伙伴??梢娂夹g發(fā)展與公眾接受是一個相輔相成,相互適應的過程。
技術發(fā)展的社會影響觀點: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技術的支撐,技術的發(fā)展受到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可見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影響到公眾接受度。核電公眾接受度變化過程就是核電技術與社會相適應的過程。一方面核電的運行實踐對公眾接受度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另一方面公眾接受度又反過來影響核電的發(fā)展。
世界觀理論于1982年提出,經過美國社會學家M.Douglas、A.Wildavsky的完善,認知論告訴大家:人們往往根據(jù)經驗來評價新事物,而世界觀是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思維習慣特征,因此會直接影響到公眾對核電的評價,世界觀理論通過大量的調查和統(tǒng)計分析,世界觀對公眾接受度有著重要的影響。美國學者E.Peters和P.Slovic在全美范圍內,對各個種族、不同性別的1200人做了一次調查,統(tǒng)計顯示不同世界觀對公眾接受性影響很大。繼世界觀理論之后,學者深入研究提出多因素觀點理論,例如Alhakami等專家對財富、權力、年齡、印象、性別等因素進行深入研究,朱文斌工程師認為核電的特殊性、可控制性、信息獲取途徑、信任度、透明程度對公眾接受度影響很大,同時公眾的自身情況如:學歷、收入、價值觀、背景、性別、職業(yè)等因素也不同程度的影響著公眾對核電的態(tài)度。學者們廣泛研究各種影響因素,認為其中四點最為重要:熟悉性、可參與性、可控制性和信任度。此外還有一些因素影響到公眾接受度,但這些因素基本上可用“四因素理論”展開解釋。
其次是原因分析,Johnr.parkins調查發(fā)現(xiàn)公眾很歡迎核電的低碳性,核電接受度之所以不盡如人意,是由于公眾獲取信息不完全和不理性所致,公眾的“談核色變”與核電的致命性、未知性、控制性有關。最后是改進措施,A.adamantiades通過對各國的核電公眾接受度進行研究分析,提出要想提高公眾的接受度,除了核電能夠解決CO2排發(fā)和確保能源供應以外,必須解決四大問題,即:安全性、擴散性、廢棄物處理、成本。周濤、段軍強調核電發(fā)展一定要增加其透明性,籌建政府與企業(yè)協(xié)調的宣傳機制,使核電發(fā)展與當?shù)亟洕跒橐惑w,切實做到惠利于民。強調核電教育要從娃娃做起,科普宣傳要深入社會,才可以增加公眾接受度。此外,陳釗、孔吉宏兩位學者從社會學角度入手,將公眾態(tài)度分為:認知態(tài)度、情感因素和意圖因素三方面,在此基礎上展開研究。Adam corner對公眾的“接受狀態(tài)”進行深度研究,認為公眾對核電的接受程度相差很大,通過廣泛調研和理論分析,將“接受狀態(tài)”化分為三個層面:無條件接受狀態(tài)、有條件的接受狀態(tài)、勉強接受狀態(tài)。
二、基于實踐層面的公眾接受度研究
國內外專家學者通過對公眾、核電企業(yè)進行調研,從而對公眾接受度展開研究。陸瑋結合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長期以來在公眾接受性方面的實踐,發(fā)現(xiàn)公眾對核電關注度高、公眾評價主觀性和非理性、核電事故率低而影響大,并對影響核電公眾接受性因素進行了診斷分析,發(fā)現(xiàn)熟悉性、可參與性、可控制度、信任度這四點至關重要,倡議核電發(fā)展一定要樹立主動公關意識、多渠道廣泛宣傳,同時加強自身形象建設,建立危機預警管理系統(tǒng)。 陳釗、孔吉宏對廣東省核電接受度展開研究,以深圳市為調研基地,通過問卷調查法和典型訪問法進行實地調研,運用社會學的觀點和自然辨證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公眾對核電認知程度非常低。余寧樂、李寧寧用問卷分析法對核電站周圍公眾的認知度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居民對核電的關注度曲線與其距離呈正置的“U”型關系,存在夸大核電危害和無視核電危害的二種傾向,可見普及核電相關知識對提高核電的公眾接受度至關重要。Vivianne H.M.visschers將社會信任度、情感因素、風險認知、效益觀念四個因素設置為影響因素,構建核電公眾接受度的影響因素模型。通過對樣本公眾進行電話采訪獲取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公眾接受度受溫室效應和風險認知的影響,但公眾更關注核電解決能源短缺問題。情感影響、社會信任度對公眾接受度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綜合國內外研究成果,從多個角度對核電公眾接受度展開研究,并輔以實證分析,全面分析影響因素,挖掘原因,并對其提出改進措施,但主要是定性研究,從宏觀層面著手,許多方面深度不夠,缺乏相應的說服力。
三、影響因素研究
(一)社會信任度
公眾接受度不高很大程度上基于對核電了解不夠,加上核電信息的不透明性,因此不可能像專家那樣對核電的安全性、高效性有深入的了解,在此情況下社會信任度就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公眾對核電企業(yè)公布的信息,對核電專家的言論,對媒體的報道所持的態(tài)度與社會信任度有直接關聯(lián),公眾往往在 “信任”的基礎上進行風險判斷。如果公眾能與核電政策制定者、監(jiān)管者、實際操作者等建立了一種信任關系,公眾就不會認為核電那么可怕,接受度將大大提高。反之,當信任度被侵蝕時,公眾對核電的風險認知就會急劇升高,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不信任。
(二)公平性
公眾在未知事物所帶來的利益和風險面前常常關心“公平性”問題。核電當然也不例外,核電有事故風險,那么在風險面前是否人人平等?還是讓一部分弱勢群體獨自承擔風險?同時核電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利益、社會效益,在效益面前是否人人平等?會不會出現(xiàn)大部分人直面風險,而少部分人獨享好處的局面。公平性不僅包括當代人,還要考慮下一代人,我們不可以只考慮當代人的利益,而不顧及后來人的福祉。
(三)核事故
核事故對公眾接受度的影響很大,因為核電專家一直宣稱技術是如何的先進,核電企業(yè)也一直說自己恪盡職守,可這一切在殘酷的核事故面前卻是無力的。公眾更傾向于相信真實發(fā)生的事情,以美國公眾為例,由于政府的宣傳和企業(yè)的安全生產,公眾對核電日漸好感,可在三里島事件和切爾諾貝利事件之后,公眾接受度跌倒了冰點。
(四)社會組織
社會組織或媒體的言論對公眾影響很大,例如反核組織在反對核電建設上一直是不遺余力的,他們大肆夸張核電的危險性,利用組織影響力,舉行集會、游行等活動,媒體的失實報道更是雪上加霜,這極大的誤導了公眾的核電認知,甚至對核電發(fā)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德國的反核運動上升為民權運動,并為綠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綠黨正是德國逐步淘汰核能的主倡者之一,在反核組織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公眾認為“只有盡早全部關閉核電,才感到安全”。
四、展望
后福島時代,公眾接受度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總的來說,理論層面研究較多,實踐層面較少;定性研究較多,定量較少,在以后的研究中,應立足于實踐層面,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嘗試用前沿的研究方法對其展開研究,從而推動我國核電又好又快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時振剛,張作義,薛瀾.核電的公眾接受性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0(08).
[2]朱文斌,張明,劉松華.影響公眾對核電接受度的因素分析[J].能源技術經濟,2010(04).
[3]John R. Parkins,Randolph Haluza-DeLay. Social and thical considerations of nuclear Power development[J]. Staff Paper,2011.
[4]A.Adamantiades,I. Kessides. Nuclear pow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rrent satus and future prospect[J].Energy Policy 2009(37).
[5]周濤,段軍,鄒文重等.福島核事故后增強中國公眾對核電心理認知度的對策芻議[J].環(huán)境保護與循環(huán)經濟,2011(03).
[6]陳釗,孔吉宏,耿明奎.廣東省核電公眾接受性的研究[J].中國電力研究,2009(s1).
[7]Adam Corner,DanVenables.Nuclear power,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security:exploing british public attidude[J].Energy Policy,2011(39).
[8]陸瑋,唐炎釗,楊維志等.核電的公眾接受性診斷及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02).
[9]余寧樂,李寧寧,楊廣澤.核電廠周圍人群核電認知研究[J].中國輻射衛(wèi)生,2009(04).
[10]Vivianne H.M Visschers,Carmen Keller,Michael Siegrist.Climate change benefits and energy supply as determinants of acceptance of nuclear power station: Investigating an explanatory model[J].Energy Policy,2011(39).
(作者單位: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