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總量有限,比特幣是一個天生就通貨緊縮的貨幣。這種貨幣如果成為法定意義的貨幣,必定會帶來經濟衰退?!毕嘈抨P注過比特幣的人對這樣的說法并不陌生。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經常被人問到怎么看待比特幣,克魯格曼的第一個反應是:“這有什么新鮮的?我們有太多的電子支付方式了。事實上,大量的傳統(tǒng)貨幣系統(tǒng)已經是虛擬化的,依托于數(shù)字技術而非紙質票據(jù)了。但是,比特幣與這些電子支付方式并不相同,他并不與法定貨幣掛鉤,他的總供給量是固定的,他對美元的價格是浮動的。事實上,比特幣已經構建了屬于自己的黃金本位世界,在比特幣體系里貨幣供給是既定的,與印鈔機無關。”
所以,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比特幣的美元價格劇烈波動,總體上是狂漲,所以迄今為止投資比特幣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但是,這就意味著私人電子加密貨幣的實驗成功了嗎?不!在一個成功的貨幣系統(tǒng)中,我們并不希望看到人們因為大量存有貨幣而變得富有,而是促進交易和整體社會財富的增加。但是,這并不會發(fā)生在比特幣的世界里。
在過去的時間里,美元的價格是相對穩(wěn)定的。盡管在2008-2009年有些通貨緊縮,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時候有些通貨膨脹,但是整體來說,消費者價格僅比3年前略高一點點。
這就意味著,如果是以比特幣計價,它是暴跌的。比特幣已經經歷了一個大規(guī)模的通貨緊縮。因此,人們將有一個強烈的動機去囤積比特幣而不是使用他。比特幣世界的交易價值是下降的,總產出也會下降。
從這個角度講,比特幣實驗告訴了我們貨幣機制的一些事情,它強化了我們對金本位或者類似金本位的反對。它真切地展現(xiàn)了囤積貨幣、通貨緊縮和衰退的貨幣本位制。
克魯格曼這樣的經濟學大師都認為比特幣是通貨緊縮的,他說對了嗎?這個吸引了全球關注、賺盡了市場熱情、承載了遠大理想的比特幣,居然是天生殘缺的?如果真是如此,包括比特幣創(chuàng)始人中本聰在內的密碼極客們,該如何面對自己多年的努力終將化為泡影?如果真是如此,比特幣市場的眾多參與者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熱愛的事業(yè)竟然是場騙局?比特幣通貨緊縮到底是市場流言還是大師真言呢?
克魯格曼的結論
通貨緊縮是什么呢?有人說,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對應的概念。沒錯??蛇@并沒有正面回答問題,難道通貨緊縮是反通貨膨脹嗎?這從側面也反映出,與通貨膨脹相比,通貨緊縮的研究相當冷門,缺乏經典力作,也沒有權威的理論。畢竟,各國通貨緊縮發(fā)生的次數(shù)和對經濟的影響程度,都遠遠低于通貨膨脹,政府和學術界對此關注度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意識形態(tài)和計劃經濟的歷史因素,早期,中國基本沒有研究通貨緊縮的市場條件。改革開放之后,有了理論發(fā)展的空間,但終究難抵早期的滯后,關于通貨緊縮的研究很零散,更缺乏原創(chuàng)性的成果。
對于通貨緊縮,經濟學界給出了相對一致的定義。薩繆爾森、斯蒂格利茨、羅默、布蘭查德、費雪、克魯格曼等經濟學大師均在有關的著述中表達了這樣的意思:通貨緊縮是指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xù)下跌。
盡管通貨緊縮的定義有著相似的文字表述,但是使用定義來判斷某個經濟體是否發(fā)生了通貨緊縮,卻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具體而言,如何準確、科學地設置一般物價水平的衡量指標?范圍、權重等怎么確定?持續(xù)是指多長時間?下跌是指多大的幅度?現(xiàn)有的經濟學研究對這些技術性的問題幾乎沒有一致的觀點。
經濟學界對于通貨緊縮的分歧,還體現(xiàn)在對其發(fā)生機制、經濟影響和政策應對等多方面。
凱恩斯認為,通貨緊縮是資本邊際效率下降、流動性偏好等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果,要通過財政赤字提振經濟運行效率;克魯格曼認為,通貨緊縮是價格機制強制實現(xiàn)經濟均衡的結果。要消除儲蓄和投資之間的缺口,要么當前的物價水平下降,減少儲蓄,要么降低利率,增加投資。但是,由于流動性陷阱的存在,利率已經沒有下調空間了,只有通過物價水平下降實現(xiàn)市場均衡。他主張實行有管理的通貨膨脹政策應對通貨緊縮。
經濟學界對于通貨緊縮的巨大分歧,體現(xiàn)了經濟實踐對理論發(fā)展的影響。經濟運行中,反復出現(xiàn)并造成危害的是通貨膨脹。反觀通貨緊縮,現(xiàn)實案例卻十分有限,還充滿了爭議。
也許,克魯格曼對自己的通貨緊縮理論有足夠的信心,但是,對于經濟學界而言,這只是一家之言。也許,在克魯格曼的眼中,比特幣毫無疑問就是通貨緊縮的。但是,對于其他人而言,這只是一種觀點,并非定理。不論如何,仔細想想,用一個越來越純理論化的、充滿爭議的概念,描述一個現(xiàn)實中的、沒有先例的新生事物,多少會讓人心生疑慮。
克魯格曼在短文《金色的數(shù)字鎖鏈》中明確表態(tài)比特幣是通貨緊縮的。雖然這只是一篇科普性的通俗文章,與其經濟學理論的嚴謹性不可相提并論,其間,克魯格曼做了多少研究和思考,也未可知。但是,這無異于在平靜的湖面丟下一粒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比特幣真的天生通貨緊縮嗎?
保姆券的思路
這個問題單從學術定義上討論的話,也許過于抽象,我們不妨看看一個小故事。1977年,克魯格曼發(fā)表了題為《貨幣理論和大國會山托兒合作社危機》的經濟學論文,描述了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
“Sweeney夫婦參加了一個托兒所(babysitting co-op)。托兒所的客戶是150對在美國國會山上班的人。華盛頓特區(qū)總是有著燈紅酒綠的社交生活,夫婦們也時不時想享受一下兩人世界,不能照顧自己的子女。于是這些在美國政治中心工作的聰明人就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在參加托兒所的成員內部發(fā)行一種‘保姆券’,每張券對應一小時照看孩子的服務。外出的家長把孩子交付他人照顧后,必須支付保姆券,按對方照顧自己孩子的小時數(shù)支付相應張數(shù)的保姆券。保姆券發(fā)行數(shù)量是一定的,成員們可以通過在閑暇時間幫別人照顧小孩來賺取額外的保姆券,以備不時之需。
“這貌似是一個萬無一失的制度,但是實際上,它運行了一段時間后幾乎陷入崩潰。首先,當下閑暇時間比較多的夫婦開始利用這些時間努力為他人照顧小孩,多囤積一些保姆券,以便以后能更靈活地利用時間。由于保姆券的發(fā)行數(shù)量一定,有人開始囤積保姆券。那些保姆券減少的人也開始慌了,恐怕今后要外出,沒人照看小孩,于是減少了外出的次數(shù),也開始努力照看別人的小孩來賺富余的保姆券。突然間,在沒有新加入成員和沒有新寶寶誕生的情況下,流通的保姆券越來越少了,流通券減少的結果就是保姆服務也越來越少。”
克魯格曼當初講述這個故事的背景和假設是什么,我們不得而知。今天看起來,故事里描述的保姆券與比特幣竟然驚人的相似,仿佛這個故事是專門為比特幣而寫的一樣。因為這個故事,比特幣也被戴上了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的帽子。事實是這樣嗎?
市場均衡的情況下,商品價格總會等于邊際成本。故事中,閑暇時間作為商品,總是存在一個市場價格。人們只要支付的價格高于閑暇時間的邊際成本,就可以購買對方的閑暇時間。也就是說,如果1小時閑暇的邊際成本等于1張保姆券的話,需要保姆服務的人只要支付多于1張的保姆券,就可以購買對方1小時的閑暇。反過來,這個支付了多于1張保姆券的人,為別人照顧1小時孩子時,也可以獲得相應數(shù)量的保姆券報酬。這樣一來,故事中囤積保姆券的情況并不會發(fā)生。
我們怎么知道到底需要支付幾張保姆券呢?事實上,這個問題根本不用操心,市場的價格發(fā)現(xiàn)功能會自然地解決這個問題。如同張五常在《蜜蜂的神話》中描述的一樣:養(yǎng)蜂人的蜜蜂來到蘋果園采蜜,養(yǎng)蜂人得到了蜂蜜,但由于蜜蜂傳花授粉,蘋果園的主人收獲了更多的蘋果。這種交易下,養(yǎng)蜂人和蘋果園主人都獲益了,誰該付誰錢呢?付多少錢呢?這個問題最終是由市場解決的。
當然,不排除有人就是堅信保姆券一定會被囤積。好吧,假設真的出現(xiàn)了囤積的情況,市場上流通的保姆券減少了,為了使得保姆服務能夠繼續(xù),人們會將1張保姆券的服務進行分解。
比如,原來1張保姆券只能支付1小時的服務,現(xiàn)在可以支付2小時或更長時間的服務,如果只需要1小時的服務,支付半張或者更小份額的保姆券就可以了。我們甚至可以想象最極端的情況,由于一場突如其來的火災,市場上只剩下1張保姆券,其他的保姆券都被燒毀了,分解保姆券的方法還是能夠支撐保姆市場的正常運行,變化的只是記賬單位而已。或者,我們跳出分解保姆券的思路,借鑒歷史上英格蘭銀行發(fā)行銀行券的做法,以市場上最后1張保姆券為儲備,發(fā)行衍生保姆券,一樣可以為保姆市場提供流動性。
相比于保姆券,比特幣在應對記賬單位變化的方面更有優(yōu)勢。即使在現(xiàn)有的數(shù)據(jù)結構下,比特幣已能夠分解到小數(shù)點后8位,這為規(guī)避傳聞中的“通貨緊縮”至少提供了10的8次方倍的對沖。即使比特幣體系的技術設計上,封死了2100萬的上限,不可更改,在它發(fā)展成熟的未來,也能發(fā)展出市場信用,也會有準備金制度,自然也會有流動性調節(jié)機制。這樣的貨幣如何能稱之為“天生通貨緊縮”?
克魯格曼錯了
比特幣的產生基于工作量證明機制,并且總量有限,與黃金非常相似??唆敻衤鼘Ρ忍貛诺脑u論中,除了通貨緊縮的表態(tài)外,也認為比特幣體系類似金本位制,還認為比特幣的通貨緊縮會引發(fā)經濟衰退。
從理論意義上討論比特幣的通貨緊縮問題,歷史數(shù)據(jù)也很有限,前文的論證僅是理論的、邏輯的。有意思的是,依照克魯格曼的說法,比特幣的現(xiàn)實問題可以還原為“金本位制下的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金本位制下必然出現(xiàn)通貨緊縮嗎?
盡管黃金自古以來就具有貨幣功能,但金本位制法律意義的誕生標志是1819年,英國國會頒布《恢復條令》(Resumption Act)。英國作為當時的世界經濟強國,成為了各國爭相效仿的對象。19世紀末,德國、日本和其他國家紛紛采用了金本位制。1879年,美國宣布內戰(zhàn)時發(fā)行的“綠背紙幣”(Greenbacks)盯住黃金,建立了法律意義上的金本位制。金本位制一直運行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
根據(jù)國際清算銀行的有關數(shù)據(jù):伴隨著金本位制的建立,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浪潮交替出現(xiàn)。大致來看,1820年-1840年是通貨緊縮的;1840年-1870年,加州和澳洲發(fā)掘了新的金礦,出現(xiàn)了通貨膨脹;1873年-1896年,每年通貨緊縮約2%;1897年-1913年,南非和阿拉斯加發(fā)掘了新的金礦,出現(xiàn)每年約2%的通貨膨脹。
這些數(shù)據(jù),恐怕會讓多數(shù)人覺得不可思議。印象中,教科書里的金本位制簡直就是通貨緊縮的代名詞,從運行到崩潰,無處不緊縮。原來,金本位制下不僅有通貨緊縮,還有通貨膨脹呢!
金本位制下,具體到出現(xiàn)通貨緊縮的兩個歷史時期:1837年-1843年,英國的價格下跌了2.1%,GDP下降了2.6%,美國價格下跌了5.6%,但GDP上漲了3.9%;1873年-1896年,雖然年通縮率2%,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帶來了生產率的大幅提高,跨大陸間的鐵路網絡廣泛建立,年均GDP增長率約2%-3%。
即使接受過經濟學教育的大多數(shù)人,要準確地區(qū)分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的經濟含義,尚且不那么容易,甚至可能將兩者混同起來,以為指的是同一種經濟現(xiàn)象。國內學術界,甚至還有專家學者認為,經濟衰退是通貨緊縮的必要條件,持有這類觀點的論文為數(shù)不少。不知此時此刻,歷史的數(shù)據(jù)是否能夠讓他們重新思考:通貨緊縮也許并非必然伴隨著經濟衰退?
有經濟學家也注意到了這一現(xiàn)象:Milton Friedman曾有段論述:“從1879年到1896年美國的商品價格平均每年下降3%,從1896年到1914年又每年上升3%,在這兩個時期,經濟增長速度并無任何不同。因此,很清楚,通貨緊縮并不意味著經濟衰退。”Gerald Gunderson在《美國經濟史新編》中寫道:“從1865年到1895年的30年間,美國經濟生活中物價下降是正常現(xiàn)象。但今天看來令人非常吃驚,因為我們常常將物價下降同經濟不景氣聯(lián)系起來。自然,在這段時期物價曾出現(xiàn)周期性下降,但物價下降趨勢卻一直貫穿于繁榮時期,通貨緊縮成了一種基本傾向,經濟繁榮在短期內所產生的效果看來對它不起作用,一切情況都照常進行?!?/p>
有趣的是,金本位制解體之后,中心化的信用貨幣體系下,通貨緊縮的確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29年-1933年蔓延主要發(fā)達國家的大蕭條。其間,美國通縮率為6.8%,實際產出下降7.6%;加拿大通縮率為6.2%,實際產出下降8.4%;德國通縮率為5.7%,實際產出下降2.7%;英國通縮率為3.8%,實際產出下降1.0%;法國通縮率為4.4%,實際產出下降2.2%。
有關大蕭條時期通貨緊縮的研究成果很多,多數(shù)經濟學家質疑美聯(lián)儲的政策失誤引發(fā)了這場危機。2002年,時任美聯(lián)儲行長的Bernanke在Friedman誕辰90周年慶祝會上曾有一段發(fā)言:“我想對Milton(Milton Friedman)和Anna(Anna Schwartz)說:‘關于大蕭條,你們是對的,是我們造成的。非常抱歉。但是,還要感謝你們,因為我們再也不會這樣做了?!?/p>
相比于金本位制下“超脫的”中央銀行,信用貨幣體系下,中央銀行的影響力要大很多。1926年開始的華爾街牛市行情引起了美聯(lián)儲的擔心,1928年,美聯(lián)儲著手收緊流動性以遏制股市泡沫。當銀行出現(xiàn)倒閉時,美聯(lián)儲沒有及時注入流動性穩(wěn)定市場信心,引發(fā)市場恐慌。銀行為應對擠兌,紛紛增加準備金,貨幣的乘數(shù)效應大大縮減,加劇了市場流動性緊張,銀行危機演變成空前的經濟危機。
看到這里,一個問題呼之欲出:中心化的經濟體一定比去中心化的經濟體運行得好嗎?
在美國,曾有學者就此問題調查過40名學術界卓有聲望的經濟學家的看法: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相信在美聯(lián)儲的管理下,經濟運行的情況要好于美聯(lián)儲誕生前的金本位制下。他們還認為對于一個大型的經濟體,金本位制就是一個災難。但是,有些經濟學家從歷史中尋找佐證,結論與之正好相反。Romer曾斷言,美聯(lián)儲管理下的經濟穩(wěn)定向好只不過是虛構數(shù)據(jù)的假象。他比較了美聯(lián)儲成立(1913年)前后的工業(yè)產出,發(fā)現(xiàn)美聯(lián)儲成立前(1884年-1913年)經濟恢復的速度較快。
有學者做了更全面的研究:將時間點提前到1792年(事實上的金本位制在美國出現(xiàn)),比較了金本位制和美聯(lián)儲管理下的經濟運行狀況。結果發(fā)現(xiàn),在美聯(lián)儲的管理下,通貨膨脹持續(xù)增長,1914年-1945年為2%,1946年-1984年為4%,1985年-2010年為3%,但GDP增長率的平均水平幾乎沒有變化。相比之下,金本位制下,黃金的供給和需求能根據(jù)市場力量自動調節(jié),有助于保持物價穩(wěn)定。還有資料顯示,當時的交易中,人們普遍青睞長期的合同,還有企業(yè)發(fā)行1000年后到期的債券。這在通貨膨脹的經濟世界里,簡直難以想象??梢?,美聯(lián)儲管理貨幣供應量和經濟運行的水平也許并不如想象的那般高超。
比特幣通縮的流言不知還會持續(xù)多久。但是,對于比特幣的任何判斷,都不能忽視它還處于試驗階段的事實。如同對待一個新生嬰兒一般,但是他(她)卻代表著未來和希望。比特幣現(xiàn)階段也許有不少問題,遭受非議也不奇怪。只是對它不要苛責,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和獨立的思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