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英語課堂已經不能局限于“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這樣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了。多媒體教學打破了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它利用多種多樣的媒體設備,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使教師能根據不同的授課內容和需要,靈活機動地將相關的多媒體融入課堂中。多媒體教學能充分利用其多樣化的圖片、音頻和視頻文件,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一、運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動機,提供全方位的訓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學藝術就在于設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比绾卧O置一堂生動有趣的英語課,把學生從厭學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使他們享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這是英語教師的職責。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主要以“灌輸”“填鴨”為主,教學形式也是一味地讀、寫、背,教師教得很累,學生學得也很累。這不僅磨滅了學生的學習樂趣,也使得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而多媒體的應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媒體課堂以其生動、形象、直觀、富有感染力和滲透力的教育姿態(tài),將學生置身于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他們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抽象、枯燥的單詞、語法知識轉變成了生動、活潑的圖文、視頻,動畫與視頻的結合,刺激著學生直觀的視覺和聽覺感受,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以輕松愉快的心情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例如,在教授2A Unit9 《Merry Christmas!》一課時,考慮到Christmas是國外的節(jié)日,學生對它的了解甚少。因此一上課,我就通過多媒體播放音樂,帶領學生一起唱圣誕歌曲《Merry Christmas!》,把學生帶進了圣誕節(jié)的氛圍中,同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節(jié)課的主題。通過多媒體課件呈現圣誕老人、圣誕樹、圣誕禮物等圖片和動畫,引出“gift、sweet、chocolate”等單詞,再通過贈送禮物的方式教授句型:“The…is for you.”通過這樣以“聲”激趣,以“畫”激趣,以“境”激趣,使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心理反應。借助多媒體課件,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多樣化的多媒體資料,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全面優(yōu)化課堂教學
語言教學,最主要的就是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英語不同于母語,學生學習英語大多是在課堂上進行的,缺乏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缺乏英語原材料等。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交際能力,就需要教師提供能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自然情景和教學情景。傳統(tǒng)的教學難以營造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但是多媒體教學可以突破課堂的狹小天地,把課文內容化身為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動靜結合的畫面和充滿趣味性的語言直觀、形象,富有感染力,能使學生自覺自愿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造的各種真實情境,刺激學生語言交際的欲望,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化為積極地參與語言交流。
運用多媒體技術需要大量的資源。傳統(tǒng)的教學資源主要來源于書本、圖片、錄音等有限的手段,這些對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且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和方便性。而現今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搜集各類信息和資料,改善教學環(huán)境,使得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方法更靈活、更多樣。
例如,教授5B Unit9 《The English Club》這一課時,由于教學內容很多是關于世界各地不同的國家的,學生對這些國家了解得并不多。如果一味地用課本知識填充,不僅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更會使教學內容顯得枯燥、乏味。在課前,我讓學生通過書本、網絡等不同渠道,先了解有關國家的相關知識,收集資料,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在課堂開始時,我先播放一些國家的著名歌曲,配合相關的介紹,把學生帶進一個輕松自在的語言環(huán)境中。接著,我利用多媒體軟件播放各個國家的國旗和服裝,引入本課的主題“The English Club”。在教授過程中,我表面上在介紹國家的名稱,實際上是在傳授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差異,我利用展示各國的標志性建筑,如“big Ben”“the London Bridge”等圖片,幫助學生了解和理解本課的內容,同時也對本課的知識進行了拓展。
三、借助多媒體突破重難點,提高學習效率
緊緊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是課堂教學的最基本要求。課堂上的時間有限,單一地靠教師講解,很難使所有學生都能當堂掌握本課的重難點。對于有些知識難點,無論教師多么善于表達或比劃,一些抽象的內容都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學生也難以理解。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發(fā)揮多媒體信息量大、快速、方便、聲情并茂的特點,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圖片或者視聽文件,優(yōu)化教學方式,增加趣味性,使枯燥、深奧的知識變得簡單化、直觀化,就能充分傳達教學意圖,突出教學重難點,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例如,教授2A Unit 6 《A picnic》這一課時,“those”這個單詞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但是,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光靠口頭的解釋和講解很難讓他們理解這個單詞的意思和運用方法。因此,我用動畫的方式把“these”這個單詞通過氣球飛走轉變?yōu)椤埃簦瑁铮螅濉?,以此區(qū)分它們的不同之處:“these”表示“這些”,離得較近;“those”表示“那些”,離得較遠。學生在看課件的時候覺得很有趣,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過來,很直接地就明白了“these”和“those”的區(qū)別,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我們提倡“向四十分鐘要質量”。那么,如何在短暫的課堂中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能力呢?多媒體技術可以將課本知識和課堂活動結合起來,利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動覺等多方面的感覺,從而使知識感性化、形象化、明朗化,這種多重的效應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記憶準確率和保持率。同時,多媒體把教師從繁瑣的講解中解放出來,節(jié)省下的課堂時間教師可以為學生補充大量的課外知識和相關資料,學生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鞏固和練習,教師便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對學生的反饋進行評價和點撥,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四、用好多媒體,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自學能力
在當前的教學改革中,我們強調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英語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外來的語言,單靠一兩節(jié)課,一兩天或是一兩次的強化訓練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因教學信息傳播手段的有限,難以適應不同學生個體的發(fā)展需要,教師很難有效地實行因材施教。而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樂于動手、活潑好動的特點。多媒體技術正是順應了小學生的這些特點,用不斷變化的屏幕形式、有趣的動畫、圖片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使學生產生了強大的學習欲望。
學生如果能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學習需要和學習興趣來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那學習就會由被動變?yōu)橹鲃?,學習負擔也會轉化為學習興趣。光靠課堂四十分鐘的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教師有效地利用網上的教學資源,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更多,學習更多,培養(yǎng)出更多的創(chuàng)新人才。多媒體的出現,使學生能夠直接面對世界信息大平臺,收集各類所需的學習資料。如《新概念英語》《走遍美國》等有著豐富內涵的網絡授課視頻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借助于此,學生的知識面得到了擴展,豐富的教學資源也使學生得到了更多的學習機會。此外,一些有趣的英語學習網站也是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不錯選擇。學生可以隨意地選擇他們喜愛的英語歌曲、英語故事,形象生動的畫面和音響效果使他們樂在其中,促使他們主動、生動、活潑地適應社會發(fā)展,激發(fā)其積極向上的人生情趣。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追求優(yōu)異的成績,不但同我們教什么有關系,而且同我們怎樣教和怎樣引起學生的興趣有關系。”在英語教學中,使用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補充文化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只要我們能把握好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揚長避短,相得益彰,學生一定會學得輕松,教師也一定能教得輕松,英語教學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約編輯熊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