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在原實驗稿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合理化的調(diào)整與修訂,使新的課程標準更具操作性、科學性、指導性。其中,課程總目標之一的“問題解決”就是由原來的“解決問題”修正而成的,我認為這一改變是教育理念的根本性改變。以前的“解決問題”注重對現(xiàn)成問題的解決,而“問題解決”把培養(yǎng)問題意識放在突出的地位,這符合事物發(fā)展的科學規(guī)律,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在“問題解決”這一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我不斷思索著、實踐著,并提出“不管對不對,說出來就是好的”的口號,目的在于鼓勵學生思考,培養(yǎng)他們勇于探索與發(fā)現(xiàn)、敢于質(zhì)疑和表達的品質(zhì)。
案例一:“誰說這是直角符號?”
■
學習“垂直與平行”一課后,有這樣一道習題(如上圖):“圖中有()組線段互相平行,有()組線段互相垂直?!痹S多學生認為有4組線段互相平行,有8組線段互相垂直??吹綄W生的答案,我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我是以“2組”和“5組”為評價標準的,所以我對以上學生的答案都判為錯誤。然而,在講評時,有幾個學生就是不同意這種觀點。其中一個學生干脆跑到講臺上來,指著我所認為的直角符號(中間的小正方形)說:“這里面還有四個直角,而不是一個?!蔽艺f:“這是直角符號?!睂W生理直氣壯地反駁道:“誰說這是直角符號?我們認為不是直角符號。如果是的話,為什么外面的大四邊形沒有標出直角符號呢?”當我聽完學生的反問后啞口無言。是啊,誰說這是直角符號?學生完全可以理解為里面也是個小正方形,這樣不就有4組線段互相平行、8組線段互相垂直嗎?
案例二:學生的思維再放異彩
在一次練習課上,有這么一道題:“一列火車4小時行駛340千米,一架飛機3小時飛行2550千米,飛機的速度是火車速度的幾倍?”通常的解題方法是:340÷4=85(千米 / 時),2550÷3=850(千米 / 時),850÷85=10,得出飛機的速度是火車速度的10倍。利用速度來進行比較是最直接、最易理解的方法,但一個學生卻高舉小手不肯放下,說還有方法解決問題。因為我們班的口號是“不管對不對,說出來就是好的”,于是我讓他起來回答。“340÷4=85(千米 / 時),340-85=255(千米)……”還沒等他說完,其他學生就紛紛反對與質(zhì)疑:“這是什么意思?還有路程減速度的?”我也在他的方法上用粉筆圈了兩個圈,說:“哪有路程減速度的?這道題的數(shù)量關系非常明顯,只有一種方法,即先求出兩者的速度,再相除!”他很不服氣地說:“340-85=255(千米)表示的是火車3小時行的路程,我通過路程來比較它們的速度怎么就不行呢?誰說非得用速度比較?”一語驚醒夢中人,大家給予他熱烈的掌聲。下面是他完整的表述:340÷4=85(千米 / 時),340-85=255(千米),2550÷255=10。先求出火車1小時行85千米,再求出火車3小時行255千米,這時火車行的時間與飛機行的時間相同,再利用相同時間內(nèi)兩者行的路程進行比較,得出2550÷255=10,說明飛機速度是火車速度的10倍。在他的方法啟發(fā)下,教室像炸開了的鍋,其他學生紛紛說出不同的方法:“340÷4=85(千米 / 時),求出火車每小時行85千米;85×3=255(千米 / 時),求出火車3小時行255千米;2550÷255=10,得出飛機速度是火車速度的10倍。”“2550÷3=850(千米/時),求出飛機每小時行850千米;850×4=3400(千米),求出飛機4小時行3400千米;3400÷340=10,得出飛機的速度是火車速度的10倍?!薄?/p>
課后反思:
“不管對不對,說出來就是好的!”那么,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做到讓學生有疑而問呢?首先,教師要給學生表達的機會。記得特級教師黃愛華說過:“蹲下來,把握數(shù)學的起點;慢下來,關注學習的過程;靜下來,聆聽花開的聲音?!苯處熤挥卸紫聛?、慢下來、靜下來,才有可能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才不會錯過一閃而過的精彩瞬間。其次,教師要給學生安全的數(shù)學課堂。教師既要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又要讓學生有心理的安全感,這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前提。有了安全的課堂,學生才可能積極思考,才敢于把自己的疑問和想法大膽地說出來,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達到資源共享、共同進步的目的。同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俗話說得好“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多給學生高帽子戴,哪個學生都會戴得舒舒服服,從而使數(shù)學課堂的精彩在師生互動中產(chǎn)生。
(責編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