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上品德課的教師,都會覺得沒意思,因為無話可說,無事可做。其實,品德課能洗滌人的心靈,只要心存愛心,心藏愛意,品德課就會似綿綿細細的春雨,滋潤新生的嫩芽,似和煦的微風,安撫幼小的心靈。那么,上品德課的教師怎樣通過教學來觸動學生的心弦,讓品德課走進他們的心靈,使他們感受到愛呢?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要用愛心去感化每一位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到洗禮。
一、從教材入手,讓學生感受“得到愛”
品德課是小學德育教育的載體之一,它是通過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所以,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根據(jù)教材特點進行分類,如愛環(huán)境的、愛父母的、關愛殘疾人的……當我們明白了教材編排的意圖,就可以自信地以滿腔真誠,立足于德育教育這方凈土上,以春風化雨般的教育方式,滋潤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如教學三年級下第一單元“在愛的陽光下”第一課《家人的愛》時,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看課本上的插圖,了解插圖的基本內(nèi)容,讓學生走進圖中所講故事的情感世界中,去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這種童心與文本的親近,是學生感受愛的最初體驗,讓文本走進學生的心靈,這是學生獨自體驗到的結(jié)果,這些體驗哪怕是一點點,甚至是理解有些偏差,也是值得尊重和保護的。其次,通過“我”與文本人物的對照,讓學生站在文本這面鏡子前,說說差距,讓學生的心靈再一次受到?jīng)_擊,思緒由模糊變得清晰起來:家人是多么的愛我,我是在家人的呵護下健康成長的。此刻,學生的心里將充滿著濃濃的幸福感,生活在真正的小集體——家的樂園之中。
又如,教《父母的疼愛》一課時,教師安排學生尋找父母疼愛自己的方方面面。在課堂上,教師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以“親情”為主線,設置了“摘親情果”這一活動。“親情樹”上結(jié)滿了“親情果”,教師將涉及親情的問題貼在“親情果”背面,讓學生自己來摘取,學生回答正確后,就獲得了一個“親情果”。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性得到極大的調(diào)動。通過活動,學生會發(fā)現(xiàn)一個名字、一幅圖畫、一次擁抱都深深聚集著父母的愛。這種來自教材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無時無刻不在愛著他們。
二、通過課外體驗,讓學生感悟“給予愛”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品德課遵循活動性原則,即教材內(nèi)容的選擇和呈現(xiàn)要突出活動性,同樣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將活動的過程、方法、技能與知識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學活動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闭n外體驗是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活動之一。他們離開教室,減少了空間上的束縛,精神更放松,思緒更活躍,表達更自如。他們通過自己的看、聽、摸等形式,感悟愛的存在,這種體驗是學生最真實、最感性、最直接的一種內(nèi)心感受。
當教《想想他們的難處》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福利院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看望那里的殘疾人,從視覺、感官上去體會殘疾人的困難與不幸:有的眼睛瞎了,看不見東西,吃飯時需要阿姨一口一口地送到他們的嘴里,稍不小心,飯會撒得滿地都是;有的天生就腦癱,傻傻地坐著,目不斜視,面無表情;有的脖子歪嘴巴斜,還不停地流口水;有的四肢小,肚子脹得嚇人……眼前的事實,觸動著學生的神經(jīng),震撼著他們的心靈,讓學生真正知道了殘疾人生活的不容易,明白了殘疾人在精神上更需要人們的同情和尊重,進而激發(fā)了學生愿意幫助殘疾人的欲望?!鞍⒁?,我?guī)湍愣怂?。”“阿姨,我可以摸摸這個小娃娃的臉嗎?”“老師,回去后我叫爸爸媽媽給那個孩子捐錢?!薄袄蠋?,我口袋里有一塊巧克力,我可以送給這個躺著的小朋友嗎?”此刻,學生會自然而然地給予別人愛與幫助。這種活動,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殘疾人的同情心和愛心,而且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奉獻的快樂。這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構(gòu)建生活課堂,讓學生明白愛的內(nèi)涵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兒童的品德與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對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边@段話為我們詮釋了生活是教育的出發(fā)點與最終歸宿。品德課必須立足于生活這塊肥沃的土壤,才不至于空洞乏味,否則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如教《我們是一家人》一課時,課前,我組織了一次“包餃子”活動,要求學生自由組合,分工合作,既要做出好吃的餃子,又要花式繁多,更要節(jié)約糧食。這是一次有趣的生活課堂,學生既是演員,又是導演,更是編劇、化妝師……很快,他們就各就各位,進入角色,你買肉,我買韭菜,他買餃子皮……中午一放學,學生就直奔市場(家),忙開了。下午,學生開始包餃子,整個活動井然有序,忙中有樂地進行著:學生們有的專心地為餃子捏花樣;有的悄悄地給餃子加點料——辣椒;有的把包好的餃子送去給老師煮……連平時的“小調(diào)皮”也不搗亂了,他正在幫同組的同學清理垃圾呢。他的表現(xiàn)贏得了小組成員的肯定。他笑了,笑得很燦爛。過后,他對我說:“包餃子好啊,大家都那么開心,既可以動手又可以吃,能吃的口味還很多?!碑斏系健段覀兪且患胰恕芬徽n時,學生很快就可以理解: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家,雖然我們來自各地,擁有不同的姓氏,可是在班級這個集體里,一起學習、生活,在這個集體里,我們互相包容,互相謙讓,互相鼓勵,共同面對困難,共同進步,我們就是一家人。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明白了:我們是集體其中的一分子,我們要為它努力;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要及時幫助;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包容、互相謙讓、互相鼓勵。給予是愛,理解是愛,包容是愛,謙讓是愛……愛是多么的廣泛,只要人人都付出愛,班級就會更和諧。
(特約編輯 潘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