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兒童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通過親歷活動去達到教育目標。活動,是品德課程教和學的基本形式,其呈現(xiàn)的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游戲或其他實踐活動。
活動的有效性,是品德課程教學的核心和靈魂。作為品德常態(tài)課,其活動的內容、形式都要求更實在、更有效,要讓學生在活動中真正動起來。下面,筆者結合近幾年《品德與生活》教學實踐中的活動課例,從情境體悟中“動”,時空探究中“動”,多元整合中“動”這三個角度分析如何引領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實現(xiàn)活動教學的有效性。
一、情境體悟中“動”——觸景染情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一件事,我聽到了,隨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記得了;做了,很自然地就理解了。”體悟式學習正是一種倡導自主學習精神,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情境,在平等的交流中把自主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給學生以啟發(fā)和暗示,從而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教學活動。
1.仿一仿,生情
【課例】《品德與生活》第二冊《我?guī)湍悖銕臀摇贰?/p>
活動:蒙眼貼鼻子,體驗幫助的重要。
活動場地:分兩組活動線路,每一組路上都放有障礙物,目的地放有小黑板。
活動規(guī)則:參與的學生在規(guī)定地點被蒙上眼睛,繞過障礙物,到達小黑板前,給人物貼上鼻子,看誰貼的鼻子位置最端正。
活動過程:
(1)兩組各派出的兩名學生都因失敗而告終,再派出的學生仍是以失敗而告終。
教師引導:蒙著眼睛的同學怎樣才能給人物貼上端正的鼻子呢?
學生討論,商議結果:派出同組隊員用口令指導蒙眼的同學完成任務。
(2)蒙眼的學生在同伴的幫助下,成功地給人物貼上了端正的鼻子,教室里響起一片歡呼聲。
教師采訪:蒙眼的同學心里有什么感受?發(fā)出口令的同學心里又有什么感受?觀看的同學心里又有什么感受?
學生在采訪中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詞是:幫助、成功、快樂
(3)教師即時小結:幫助的重要性。
針對低段學生生性好動,認知困乏的年齡特點,模仿真實生活的演習活動,通過情境的模擬與角色的扮演,拉近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距離,創(chuàng)設童趣的情境,從中去體悟道德情感。
2.演一演,真切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指出:兒童的知識是通過其在生活及活動中的直接體驗、思考、積累而逐步建構起來的?,F(xiàn)實情境的再現(xiàn)應以真實生活經(jīng)歷為背景,讓學生在真實活動中感受、體悟,這樣才是真真切切的。
【課例】《品德與生活》第二冊《我們分享 我們快樂》。
第一次活動:介紹自己的食品
(品嘗自己帶來的食品,向同學介紹食品的味道)
觀察到的現(xiàn)象:有的學生在獨自品嘗食品,有的學生則與他人交換著食物品嘗。
組織學生交流:
(1)你帶來的食品味道如何?品嘗食品時心情怎樣?
(2)你品嘗到同學的食品了嗎?品嘗食品時心情怎樣?
(引導學生知道分享食物能帶給自己和別人快樂)
第二次活動:與伙伴分享食品
(愿意和別人分享食物,體會分享的快樂)
3.亮一亮,快樂
【課例】《品德與生活》第四冊《我長大了》。
活動:秀一秀自己的特長,分享成長的快樂
學生有的捧著獲獎證書、榮譽證書向大家作介紹;有的帶著美術、書法等作品登臺亮相;還有的現(xiàn)場唱起了歌、彈起了琴、跳起了舞……稱贊、掌聲、激勵聲,成長的快樂溢于言表。
給學生一個舞臺,他們是天生的藝術家。看,閃亮登場的每一個學生都被這藝術的情境所感染,他們不僅秀出了自己的收獲,體驗到了成長的快樂,還從中感悟到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這是最最快樂的。
二、時空探究中“動”——感同身受
開放性是品德課程的基本特色之一。《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指出:“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兒童的生活是一個連續(xù)的、發(fā)展的過程,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提高,經(jīng)驗的積累也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也就是說,他們的活動也應該是一個連貫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開放拓展教學時空,讓學生的活動從生活中來,又走向生活中去。
1.得益于課前
【課例】《品德與生活》第四冊《遠方的朋友,請你留下來》。
課前活動:嘗試從各種途徑搜集資料,了解家鄉(xiāng)的主要特產(chǎn)、風景等,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的變化(課堂上交流展示)。
分組安排:
“家鄉(xiāng)的主要特產(chǎn)”調查組;
“家鄉(xiāng)的旅游項目”調查組;
“家鄉(xiāng)的住房”調查組;
“家鄉(xiāng)的交通”調查組;
“家鄉(xiāng)的衛(wèi)生”調查組;
……
教師著眼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的基礎,安排學生在課前調查、采訪、收集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探究體驗的過程。在課堂上,學生們都動起來了,根據(jù)課前收集到的真實的生活素材做了一一的匯報,展示了自己探究的成果。在交流活動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感受,還激發(fā)了他們對家鄉(xiāng)的自豪感并收獲到探究帶給他們的愉悅。
2.生趣于課堂
學習的主宰和泉源是學生,他們的學習需求,學習困惑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教育家贊科夫說過:“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毕蛘n堂教學要成效,就要拓展教學的時空,把學生帶到高處,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觀察、探索、發(fā)現(xiàn),在充滿情趣的活動中,讓學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課例】《品德與生活》第一冊《歡歡喜喜過大年》。
活動:老師和學生共同裝扮教室過大年。
課件出示:濃濃的過年畫面。
音響:(歌曲《大家來過幸福年》)
學生們有的把從家里帶來的燈籠掛在了教室墻上,有的把自己寫的春聯(lián)貼在了教室的門上,有的把剪好的窗花粘在了窗戶玻璃上,還有的在試穿新年衣服……
這些過年情境的再現(xiàn),使學生一下子感受到了新年的快樂,喚起了原有的過年體驗,課堂教學的熱點被點燃了。
3.出新于課后
品德課堂在哪里?確切地說,應該在生活中。唯有將40分鐘的課堂內涵延伸、外延拓展,把品德課的教學與生活相連接,拓展更廣闊的課堂教學空間,才能彰顯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課例】《品德與生活》第四冊《動物、植物和我們》。
拓展活動之一:尋找之“最”。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動物是( );
世界上體型最小的動物是( );
世界上會唱歌的植物是( );
世界上會吃人的植物是( );
……
拓展活動之二:閱讀《西頓野生動物故事集》,寫下100字左右的感悟(針對二年級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多姿多彩的生活,是人生的大課堂。要想讓品德教學真正有實效,課后的補充拓展非常重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能使之學到許多新知識,發(fā)現(xiàn)許多新問題,感悟到許多新內涵。實踐能力提升了,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強了,這就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做好了鋪墊。
三、多元整合中“動”——妙趣橫生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應引導兒童通過觀察、調查、討論、參觀、訪問、制作、種植、飼養(yǎng)、交流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p>
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我們更多地關注了感悟、探究這兩種直接學習方式。根據(jù)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教學內容的需要,我們不妨在這兩種學習方式下,將講授、游戲、實驗、討論、角色扮演等多種學習形式加以整合,讓學生在多元的學習方式中,用更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去感受生活、學會生活,從而提高學習的實效性。
【課例】《品德與生活》第三冊《感受秋天》(多種學習方式整合實踐)
(1)學生討論后交流:秋天是怎樣的?
(秋天涼涼的,穿厚衣服了……)
(2)摸摸玉米棒子、谷穗、橘子等,聞一聞桂花的香氣,看一看秋天的圖畫(課件)。
(3)讀讀秋天的詩歌《秋天》(作者:桑榆)。
(4)聽聽秋天的樂曲(著名的鋼琴曲《秋日私語》)。
(5)用各種各樣的落葉做剪貼畫(課后拓展)。
教師充分照顧到了學生的獨特感受,把它們一一轉化在課堂教學中每個學生建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或討論,或交流,或觸摸,或聆聽……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并成為其中的一員。這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觸動了自己的情感之弦,引起認識的共鳴和發(fā)展。
在多元整合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并盡可能做到以下幾點。
1.面向全體,人人參與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是掌握知識的過程讓孩子們感到厭倦,不要把他們引入一種對一切漠不關心的狀態(tài),而要使他們的整個身心充滿歡樂。”尤其在品德教學中,如果活動經(jīng)常只有部分學生參加,就會產(chǎn)生一些后果:一些學生沒有參加的機會,活動體驗、活動感受也是部分學生所擁有,活動乃至教學的效果也只能是局部的;常常沒有機會參加活動的學生,就會對活動產(chǎn)生距離感與疏遠感,容易成為活動的旁觀者,這不但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反而容易適得其反。因此,活動的設計要面向每一個學生,讓人人都有參與和體驗、探究的機會。
2.關注差異,因材施學
每個學生的已有生活經(jīng)歷、經(jīng)驗、認識能力等都不盡相同,他們在學習中的體驗和探究也就存有差異。教師在選擇學習方式時要充分尊重學生,讓他們在不同的活動板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體驗成功的快樂。
對于一些需要分工合作開展的活動,教師要注意讓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讓每個兒童都以主體身份參與活動?;顒拥年P鍵是要形成全體學生的互動,讓每個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參與活動,有機會直接進行活動體驗,擴大活動的參與面,實現(xiàn)個體與全體的完美演繹。
綜上所述,“動”的重要性一目了然?;诖耍顒泳统闪私處熃毯蛯W生學的共同中介?;顒娱_展得有效,課堂教學就有效了。總之,我們追求的必須是富有實效的活動教學,在各項教學活動中,學生一定要“動”起來。我們要根據(jù)不同年級,不同教育內容,不同課型,特別是學生的眾多認知異同,靈活地開展活動,有效地整合活動,引領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