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東城區(qū)雍和宮附近的藏經館胡同內,有一家奇怪的咖啡館,里面賣咖啡、餐點,但裝潢得就像“動物世界”:枝藤纏繞的屋頂,動物遍布的壁畫,色彩斑斕的水族缸,琳瑯滿目的博物圖書以及姿態(tài)各異的“萌”物貨架……初次進去的人還以為走錯了門呢。更離譜的是,咖啡館的活動也是圍繞著認識花鳥蟲魚來進行,老板每個星期都現身講脫口秀,不過不是平時我們聽到的職場生活脫口秀,而是觀賞動物習性的“動物脫口秀”。
這是全國唯一一家以“博物”為主題的咖啡館,這里不僅僅是供人喝咖啡休閑的地方,更是一個科普博物知識的基地??Х瑞^的主人楊曄,除了老板的身份以外,更為人知的是他另外一個稱呼——博物探索第一鳥人。
什么是博物?楊曄認為,博物生活并不是在嚴肅的博物館,而是就在身邊,它的本質就是提倡一種敞開心胸了解萬物的情趣。楊曄愛看鳥,愛撈魚,愛下廚,愛動物,這種情趣誰沒有?因此,他要給博物加點咖啡,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身邊的博物學。
博物探索“第一鳥人”
微笑、略胖、戴眼鏡,楊曄站在孩子們中間,就像一個大孩子。
他童年的夢想是當“水產局局長”,因為那樣可以“天天玩魚玩蝦”。上大學時的志向是“我必須上一個有生物系的大學,而且必須是生物科學”。后來,他果然夢想成真,考上了南開大學的生物學院。
因為興趣,他是學得特別認真的那種學生。大二的時候,楊曄成為了《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雜志最年輕的專家顧問。適逢轟動一時的BBC紀錄片《美麗中國》開拍,在國內的博物圈子里已小有名氣、腦子里存儲著海量生物知識的楊曄,經《中國國家地理——博物》雜志編輯部主任推薦,被選為《美麗中國》攝制組的調研員,也是中方唯一的全職調研員。
在自然紀錄片拍攝方面,BBC可謂翹楚。它的自然歷史部是目前野生動物影片的世界最大生產商,每年生產大約82小時的電視節(jié)目和45小時的自然廣播節(jié)目。在BBC的歷練是難得的。那段時間,楊曄借助各種交通工具,穿梭在“美麗中國”的各個角落,每天撥打上百個電話調查落實,事無巨細,像癡迷網游一樣喜歡這個工作。
比如,攝制組希望拍到野生熊貓“戀愛的故事”。大熊貓一年只有7天發(fā)情,而雌雄大熊貓發(fā)情不是同樣的7天,彼此只有3天短暫的交集。BBC高昂的拍攝成本使得楊曄必須提前估算出熊貓交配將在哪幾天發(fā)生,以免拍攝隊伍撲空或者干等。
第一年,攝制組沒有捕捉到。從第一次拍攝失敗起,楊曄就開始為第二年進行準備,每天給不同的人打電話了解——科學家、研究生、博士、飼養(yǎng)員、護林員、獵人。楊曄的“情報”讓攝影師在全世界第一次抓拍到了野生大熊貓從求偶到交配的全過程。當時楊曄激動得站了起來,同事們也過來和他擁抱祝賀,“那激動的場景就像是衛(wèi)星發(fā)射現場”。
拍熊貓就是一種博物,博物的內容與公眾的生活興趣密切相關,它能切中公眾的現實需求,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的娛樂水平,是關乎人們吃喝玩樂的學問。由于在中國的科研和教育體系里,基本沒有與博物有關的學科和專業(yè),所以博物對于許多人來說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目前博物在國內還屬于小眾的領域。BBC那種專業(yè)精神和團隊對博物知識的熱愛,讓楊曄樹立起畢業(yè)后做一個普及博物知識的人的信念。
但這樣純粹的工作,很難找。楊曄最終選擇成為新東方的一名物理教師。“我如果能在當老師的時候影響一些人,也許會改變他們一生?!彼o自己算了一筆賬:一年可以教1000個學生,如果最后其中有10個學生能做博物科普相關的工作,那他們每個人再去影響1個人,這樣雪球就滾起來了,中國的博物學就會普及、壯大。
楊曄講課風趣、熱情,很快成為新東方炙手可熱的名師。他還開了一個“博物探索第一鳥人”的博客,和圈子里的人交流博物知識。
咖啡館里的“YY動物脫口秀”
楊曄覺得自己還可以做更多接地氣的事情,于是他索性辭去了新東方年薪十幾萬的工作,2013年和愛人在北京東城區(qū)開了一個博物咖啡館。
這是全國唯一一家以“博物”為主題的咖啡館,除了提供咖啡美食,還有自然和博物主題的各種趣味活動,有盈利的,也有非盈利的。
楊曄愛動植物,有個哥們兒楊毅也愛,于是倆人就謀劃著在自家咖啡館說即興脫口秀,把花鳥常識傳得遠一點兒,把關愛自然的心得分享得透一點兒。每周二、周三晚上他們主持的“紀錄片之夜”“YY動物脫口秀”甚至吸引了天津地區(qū)的一些家長專門趕來。
說動物脫口秀的時候,楊曄慵懶地斜倚在桌子上,像個風格淡定的相聲演員,隔一會兒就逗得大人小孩兒一陣大笑。向聽客“抖包袱”是他的長項,在“包袱”里裝上花鳥常識是他的特色。2014年3月的一天晚上,“潛鴨族”是這次脫口秀的主角,一張張記錄潛鴨成長生活的圖片,加上楊曄繪聲繪色的解說,即使是知識匱乏的“偽動物迷”聽了也覺得收獲不小。他們學會了如何識別梳著小辮兒的鳳頭潛鴨,能分辨青頭潛鴨與綠頭鴨,愛上了黑胸脯的斑背潛鴨……
觀眾喝著咖啡,聽楊曄滔滔不絕:“下次可以來聽識別花木的秀,聽了你就知道路邊盛開的黃花可能就是你吃過的一味中藥;還可以來聽保護動物的秀,聽了你就知道拒絕看動物演出是多有意義的一件事兒!”
聽起來宏大抽象的“博物學”,實則無處不在。它可以是從山巔上眺望的一片森林狹長的遠景,可以是圍繞在城市街道兩旁的一片雜草;可以是一只鯨魚躍出海面的剪影,也可以是淺塘里水藻上長出的茂盛原生物。用世界知名博物學家E.O.威爾遜的一句話來概括,“博物就是了解你周圍的一切”。
從2013年冬天開始,博物咖啡館還組織了觀鳥活動。有一種叫作“長耳鸮”的貓頭鷹會來北京越冬,整個冬季,“探秘天壇貓頭鷹”的觀鳥課開了15次。每次上課,楊曄都會為參與者準備資料,提示大家從哪些角度進行觀察。會講貓頭鷹為什么在天壇?為什么在這棵樹上?它和其他小伙伴的關系怎么樣?
到了春天,貓頭鷹走了,觀鳥對象轉成紫竹院公園的鴛鴦。觀察持續(xù)到6月底,鴛鴦要筑巢、生小寶寶,有很多細節(jié)的東西。楊曄印個小冊子,一共有8種行為,孩子們看到哪些就在上面打鉤,以判斷進行的階段。楊曄希望哪怕是完全沒有了解的人,看完之后也能說出一些“道道”。
人類活動對鳥類的影響比較明顯,比如春暖花開,在天壇里放風箏,有時候線斷了就扔在那里。風箏線是很鋒利的,貓頭鷹又看不到,飛過去碰到就會骨折。在觀鳥的過程中,楊曄會把這種心情告訴孩子,需要讓他們知道真相。當然,說到鳥類受到的負面影響,小朋友的表情會特別不好,并且開始有了他們自己的想法,“我們以后不會在這放風箏了”,或者“風箏斷了,要想辦法把它們弄回來”……
楊曄說,他們在試圖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體系,別人怎么看是他的事情,他則希望讓孩子們聽到真實的聲音?,F在的孩子容易對身邊的世界失去好奇心,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看不到太多活的、直觀的東西。比如“?!保覀冃r候說一頭牛,它就真的是頭?!,F在我們說到牛,是一張卡片,上面寫著“?!薄J裁炊纪萍忌献?,有些書,一按還能出聲呢,孩子就覺得這個東西好,可脫離了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來博物咖啡館玩的孩子,更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了解這個世界,而不是用游戲來打發(fā)生活。
菜市場里的博物學
博物咖啡館是一所面向自然的學校,除了讓孩子們帶著家長玩身邊的博物,對于大人們,楊曄同樣找到了科普的需求。一場“菜市場里的博物學”的講座,吸引了眾多成人的關注?!斑@樣的是正宗的梭子蟹”“龍蝦又分小龍蝦、波士頓龍蝦、澳洲龍蝦等”“帝王蟹主要吃蟹腿”……跟隨著主講人的圖片和言語,人群中不時發(fā)出陣陣驚嘆。
楊曄做過老師,因此很善于了解受眾的需求,并能適時地調整授課的內容、方式、節(jié)奏……他相信,這些原理和技巧可以移植到博物科普上。聊到“菜市場里的博物學”,對于爺爺奶奶這個年齡階段的受眾,他會從“實惠”的角度切入,因為老人追求物美價廉;面對媽媽這個群體,他會注重“營養(yǎng)”,因為她們最關心孩子健康;面對孩子們,他則會滿足他們的獵奇心理。楊曄開玩笑說,做科普就像做足療,你要看對方的“表情”來確定他是不是受用。因為他已深知,再有意義的事情,也要有意思才傳播得開。
現在咖啡館的人氣越來越旺。楊曄還組了一個成人團,參與頂級科學項目,如“北極研究所”,去當年BBC拍攝《美麗中國》的路線上走上一程。他試圖變公益的科普為趣味與知識、旅行結合的教育經濟。目前,楊曄在開發(fā)更多的自然教育課程,如生物探索課系列、地球探索課系列、宇宙探索課系列、菜市場博物學系列等各類博物科普服務,并通過現場、電臺、網絡等平臺,通過脫口秀的方式傳播博物的知識和理念。
一個聽過楊曄脫口秀的觀眾晚上走出博物咖啡館,意猶未盡地說:“我是小城長大的游客,通常這時都會迷醉在霓虹閃爍的喧嘩里暗自興奮。然而,今天滿腦子充斥的卻是小橋村落、紅鴨嬉水的畫面。我心里涌起一種感動,覺得大千世界的美實在微妙,讓人無法言說,那是享受清貧但卻幸福的生活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