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5/16
地點:阿根廷/巴塔哥尼亞/La Flecha沙漠
2011年,La Flecha沙漠附近的一位農(nóng)民偶然被露出沙地的骨化石絆了腳,并將這一情況通報給當?shù)毓派锊┪镳^。化石的開采、運輸和包裝工作由費魯利奧古生物博物館(MEF)的卡博利多(Carballido)和迪亞戈(Diego)博士帶領(lǐng),此外還得到了阿根廷國內(nèi)多所大學(xué)和博物館研究人員的協(xié)助。
過去三年,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和古生物學(xué)家一直在努力挖掘這片巨型化石群。他們動用了反鏟挖土機和推土機,但是大部分工作還得靠手工,清除骨頭上的沉積物需要小鏟子和刷子。迄今為止挖掘工作只完成了五分之一,他們獲得了150根泰坦巨龍(Titanosaur,亦稱“無法龍”)骨化石。這些化石已經(jīng)在費魯利奧古生物博物館中展出。
雖然古生物學(xué)家比較確定這種恐龍為泰坦巨龍類,但具體命名還未公布。泰坦巨龍是蜥腳目下的多樣性演化支,如雙腔龍、馬門溪龍、阿根廷龍、波塞冬龍和超龍(巨體龍)。這些恐龍的體態(tài)相似,小頭、四足、修長的脖子和尾巴,生活在大約9500萬到1億年前白堊紀晚期,那時正是巨型恐龍統(tǒng)治地球的時代。
根據(jù)7頭泰坦巨龍不同部位的骨頭,負責標本研究的MEF恐龍專家卡博利多推測,“20米高,從頭部到尾端大約40米長,重達77噸,這些家伙和七層樓房差不多高。”
很多媒體在報道這一發(fā)現(xiàn)時,用了“最大”這個字眼來描述這種食草性恐龍。就目前所掌握的信息,只能說它們是最大群體中的成員,而史上最大恐龍的名號暫時還由易碎雙腔龍保持。
(Amphicoelias Fragillimus)
長度:60米
體重:135噸
易碎雙腔龍被認為是最大的恐龍,通常有40米至60米長,體重可過100噸。其中最大的一個化石是1877年化石收藏家奧拉梅爾·盧卡斯(Oramel Lucas)在美國科羅拉多Garden Park發(fā)現(xiàn)的脊骨和股骨化石,根據(jù)這些骨頭估算出的易碎雙腔龍最高可達60米,體重在135噸左右,超過了那7頭新出土的泰坦巨龍。遺憾的是,在后來的幾十年中,這些骨頭失蹤了。
(Mamenchinsaurus Sinocanadorum)
長度:35米
體重:50噸
馬門溪龍科,是在準噶爾盆地東部將軍廟附近發(fā)現(xiàn)的侏羅紀晚期的蜥腳類恐龍,身長通常為22米到26米,頸部為身長一半左右。為了紀念中加科學(xué)家合作,它在1993年被名為中加馬門溪龍。2006年,中國新疆奇臺縣挖出一個長達35米的化石,發(fā)現(xiàn)地點位于中加馬門溪龍附近,這個化石暫時被歸類于馬門溪龍。
(Argentinosaurus huinculensis)
長度:35米
體重:100噸
阿根廷龍是由阿根廷古生物學(xué)家約瑟·波拿巴及羅多爾夫·科里亞命名的。發(fā)現(xiàn)化石的地點是位于阿根廷內(nèi)烏肯省的利邁河地層。
(Sauroposeidon proteles)
長度:28米
體重:60噸
最大的波塞冬龍在1994年被Richard Cifelli博士與奧克拉荷馬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挖掘團隊發(fā)現(xiàn),地點在奧克拉荷馬州阿托卡縣。1999年正式命名。波塞冬龍大約17米高,身長接近30米,體重被估計在50噸到60噸之間。
(Supersaurus Vivinae)
長度:33米
體重:45噸
梁龍科,身長在32-34米之間,體重約45噸。骨化石碎片在1972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美國科羅拉多莫里遜組巖層。Vivinae的名字是為了紀念它的發(fā)現(xiàn)者Vivian Jones。
La Flecha沙漠遺址還發(fā)現(xiàn)了原始植物的蹤跡,其中包括大型原木和樹葉的印記,揭示一個獨特的巴塔哥尼亞景觀。樣本表明,9.5億年前的巴塔哥尼亞生長著豐富開花植物(被子植物)和巨大的樹木。
自然氣候環(huán)境為巨型恐龍的生存提供有利條件,白堊紀時代,氣候溫暖,植物新種群增加,開花的被子植物出現(xiàn)。相比之前占據(jù)地球大部、生長緩慢的喬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生長周期大大加快,為巨型草食恐龍?zhí)峁┝顺渥愕氖澄?。而巨大的身體讓它們不會輕易成為其他動物的餐食,并獲得更富競爭力的覓食和交配能力。
巨型恐龍的生長速度也快得驚人??铸埞橇粲泻蜆淠贻嗩愃频纳L線,德國波恩大學(xué)的古生物學(xué)家馬丁·桑德爾根據(jù)這些生長線和其他發(fā)現(xiàn)總結(jié)出,其快速生長與新陳代謝有關(guān)。強大的新陳代謝能力能讓一些蜥腳類恐龍在一年之內(nèi)生長2噸。
如此龐大的身體和強大的代謝能力當然配備了能大口呼吸氧氣的大鼻子。泰坦巨龍也屬于大鼻龍類。除了大鼻子外,重要的是“這些恐龍體內(nèi)擁有和鳥類類似肺泡系統(tǒng)”,一次呼吸的氧氣量是哺乳動物的2.5倍。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來自于馬修·威德爾,一名美國俄克拉荷馬州薩姆諾貝兒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縱然新泰坦巨龍的重量堪比一架滿載的波音737飛機,與地球上最重的動物藍鯨(可超過200噸)相比,陸地恐龍沒有水的浮力,無法支撐起更重的身體,因此體重極限遠不及水生動物。
具有小型頭部、長頸部、長尾巴、以及粗壯的四肢。它們是目前已知陸地上出現(xiàn)過的最巨大動物,包括許多知名的屬,如迷惑龍、腕龍、梁龍等。蜥腳類恐龍首次出現(xiàn)于晚三疊紀,它們當時的外表類似原蜥腳下目恐龍。到了侏羅紀晚期,蜥腳類恐龍的分布廣泛。只有泰坦巨龍類存活到白堊紀晚期,但它們幾乎分布于全球。然而,泰坦巨龍類與其他非鳥類的恐龍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絕了。蜥腳下目的化石在各大陸都有發(fā)現(xiàn),包含南極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