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人文教育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從總體上來看,我國高職院校人文教育整體上處于一種式微狀態(tài)。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更有高校存在的重理輕文的教育取向,人文教育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上存在的問題等。本文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提出了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缺失;原因;對策
一、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現(xiàn)狀
人文素質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學習貫徹落實中發(fā)〔2004〕16號文件和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宣講提綱》的通知中明確要求:高校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引導廣大大學生既要學會做事,又要學會做人……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加強集體主義和團結合作精神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可目前全國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實際狀況還是很令人擔憂的。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許多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長期處于“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地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職院校學生自身忽視人文課程的傾向嚴重存在。他們迫于越來越嚴重的就業(yè)壓力,把所有的精力和熱情都放到了專業(yè)學習和各種可以為就業(yè)帶來優(yōu)勢的“考級”、“考證”上,根本無暇顧及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從學校的管理者層面對人文教育“表面上重視,行動上不重視”的問題還異常突出。一些高職院校雖然也開設了“兩課”、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等課程,但是開設的人文課程種類少之又少,課程時間壓縮的少之又少,人文教育長期處被輕視甚至被忽視的“冷遇”狀態(tài)。歸根結底,還是高校教育管理者沒有從根本上認識人文教育的重要意義。因此,從理論上闡釋、推介人文教育的作用就成為高校各級教學決策與管理部門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教育觀念上存在的誤區(qū)束縛人文教育的發(fā)展
長期以來,由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國家長期將教育重點放在大力發(fā)展科學教育上,不斷培養(yǎng)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應用技能型人才。因此,人們也習慣于將專業(yè)教育當做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而忽視了人文教育的應有作用和長效價值。同時,高職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又是專業(yè)對口的實用性人才,在這種培養(yǎng)模式里,人文教育比重受到極大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邊緣化的趨勢甚至淪為專業(yè)教育的點綴。
當然,這種結果是由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首先是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來,由于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科學技術無形中顯得十分重要,在物質利益的驅使下,整個社會追求立竿見影的功利化導向導致了高校過分注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而高職院校作為培養(yǎng)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也必定強化專業(yè)技能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
其次是一些高職院校管理者對人文教育的社會功能認識不清。為了學校專業(yè)建設的短期目標,功利性地把專業(yè)教育作為學校的重點,而將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人文專業(yè)壓縮至最少甚至直接放棄。不可否認,在直接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這點上自然學科尤其是理工科有人文學科無法相比的優(yōu)勢。因此,高職院校在專業(yè)設置上就紛紛向市場需求靠攏,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大多數高職院校在辦學理念上出現(xiàn)重理輕文的誤區(qū)。
最后是還有不少高職院校管理者對人文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偏見和誤解。有的認為人文教育的內容不過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等,開或者不開對學生直接影響也不大。
(二)市場經濟負面因素對辦學理念的影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發(fā)展了生產力,為推動社會經濟快速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為國家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是,市場經濟也有其兩面性,也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消極影響。比如市場的無序,價值觀的混亂,道德的滑坡,爾虞我詐的競爭,赤裸裸的利益追求等等,這些都對高校人文精神的培育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大學校園作為社會的基層組織,自然也不是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大學的風氣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社會的影響。由于受市場經濟追求功利性的、追求效益的影響,一些大學在辦學理念上出現(xiàn)偏差,把教育辦學經濟化、產業(yè)化,這樣以來,和直接經濟效益關聯(lián)性較少的人文專業(yè)得不到認可而逐漸被拋棄,大多數高職院校紛紛開設實用性較強的專業(yè),大規(guī)模壓縮基礎性的人文課程。
(三)人文教育泛政治化,內容空洞乏味難以引起學生興趣
高校是人文教育的主陣地,人文教育的內容在高校各個層次的教育中都客觀存在。但就其內容來看,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內容單一空泛現(xiàn)象嚴重,政治化傾向強。許多高職院校都開設有“兩課”、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等公共必修課,而這種政治理論課的確是人文教育的一種重要內容,但不是全部。人文學科中給人思維啟迪的哲學,給人審美感受的文學、藝術,給人博古通今之感的歷史都應該是人文教育的絕好選擇;另外,現(xiàn)在高校人文教育“假、大、空”現(xiàn)象還普遍存在,教育內容跟學生實際需求存在脫節(jié)的問題還普遍存在,本來該深入“浸潤人心、啟迪精神”的人文教育因內容過于抽象、空泛而離當今學生越來越遠。
(四)人文教育教學方法陳舊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在教學方法上,大多數高職院校的采取的方法仍然是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這種教法的優(yōu)點是便于學生理論知識點的學習記誦,缺點是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學習和接受知識都是被動的,參與性不強,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人文教育本身是一個由“外”而“內“逐漸內化的過程,需要學生的親身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加深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和領悟。因此,在進行人文教育時,不能僅局限于課堂傳授這種單一的方式,要通過各種途徑,設置各種場景讓學生參與其中,這遠比枯燥單調的課堂教學效果要好的多。
三、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措施
(一)高職院校需更新教育理念,正確認識人文教育的作用和價值
高職院校因其自身定位和培養(yǎng)目標,需要培養(yǎng)適應市場需要的具有熟練專業(yè)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這無可厚非,但是教育培養(yǎng)的首先是有健全心智、精神正?!叭恕?,而不僅僅是熟練掌握專項技能的“工作機器”。中外有所成就的人士的成長經歷也告訴我們:人生能取得多大成就,不僅僅靠技能,歸根到底在于自身的素質、涵養(yǎng)和個性、品行等人文素質積淀。而且,國外教育的成功經驗也一再證明,人文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高職院校管理者要樹立正確教育理念,充分認識人文教育的的價值和作用。樹立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互補的教育理念,從“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高度看待、實施人文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克服將人文教育當作技能教育補充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yǎng)觀,研究新時期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系統(tǒng)開展人文教育,將人文教育貫穿于高職教育的始終。
(二)豐富人文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熱情
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科學規(guī)劃人文教育的內容模塊,開設內容豐富的人文教育課程。不僅僅要開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等政治理論類的課程;還要開設語言文學類的課程,比如應用文寫作、大學語文等;還要開設歷史文化類課程,比如中國近代史、中國古代史等;還要開設哲學與思維類課程,比如西方哲學流派、中國古代哲學史等;還要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課程,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求職心理等;還要開設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課程,指導高職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傊?,應適應高職學生心理特點和求知需求,開設不同的人文教育模塊,滿足學生求知的不同需要,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和參與的熱情。
同時,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新技術,創(chuàng)新人文教育的形式。除了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外,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主動篩選優(yōu)秀的電影、人文知識講座、禮儀講座、國學知識、心靈健康教育等內容,同時提高教師制作的水平,在PPT中插入圖片、視頻、音樂等內容,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三)全面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人文素質
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提高的人文素質。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實施者,承擔著政治理論教育的主要任務。因此,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通過課堂教學,最終實現(xiàn)對學生政治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雙向提升。
專業(yè)課教師也要不斷提高人文素質。要將人文素質教育貫穿學校育人的全過程。因此,除了人文課程之外,專業(yè)課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在傳授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同時,言傳身教,更要注重學生的人格教育,先教育成人,再培養(yǎng)成才。
輔導員更要不斷自覺提升人文素質。作為大學生的引路人和良師益友,輔導員跟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聯(lián)系密切,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影響深遠。因此,輔導員更要自覺提高人文素質,真正做好學生成長成才的導師和引路人。
(四)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氛圍
大學生的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當代高職院校的許多大學生多才多藝,綜合素質較高,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如宣傳部、學生處、團委等部門,要廣泛開展一些富于時代特色、符合學生特點、活動主題鮮明的高品位的科技文化藝術活動。通過廣大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親身體驗,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責任意識、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傊?,要有效利用“第二課堂”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另外,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要精心設計。在硬件建設上,要精心設計和布局學校圖書館、藝術中心、體育館、校史館等師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館,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可以精心設計一些人文景觀如亭臺、小河、樹林、草坪、文化長廊等,使學生能夠徜徉于優(yōu)美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之中,增加對“美”、對人生的思考和體驗,從而不斷提升自身內在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霍蓉光,吳梅菊.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2(11)
[2]朱瑋.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xiàn)狀與突破[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04)
作者簡介:魏向陽,1980年9月出生,男,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人事處,文藝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