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付祥
眾所周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有一鎮(zhèn)館之寶——一棵清代的“翡翠白菜”。清代藝人巧妙地運用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灰玉,雕成一棵足以亂真的“白菜”。這棵“白菜”,在所有關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宣傳品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臺北那棵‘白菜匠氣太重,一看就知道出自工匠之手。你注意看,那棵‘白菜根部很小,所以顯得沒有生氣,不夠灑脫,整體美感不足。”恐怕只有江春源才有膽量,或者說有資格說這番話。江春源,揚州玉雕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玉雕界的“白菜大王”。
玉石“伯樂”
1963年,江春源進入江蘇揚州玉器廠做了一名學徒工,一開始專門學習玉石開料。江春源說,玉石開料這道工序相當重要。一塊玉料能否做成一件玉雕精品,完全靠開料工的眼力。有的玉石表面上看幾乎沒有一點瑕疵,但玉石的內(nèi)里卻布滿綹裂(玉的裂紋)。開料工的工作就是根據(jù)材質或設計師的要求做取舍,物盡其用,最大限度地保留玉石最完整的部分。兩年的開料工作,江春源接觸到了各種玉料,練就了一雙慧眼,使他受益一生。在日后的雕刻生涯中,一塊玉石只要他仔細看上兩眼,就知道這塊玉料質地如何,能雕刻成什么樣的成品。
曾經(jīng)有一位朋友運來一塊玉石,請江春源幫忙設計雕琢成一棵白菜。江春源看了看說:“這料不能做白菜?!蹦桥笥岩宦犛悬c急,問:“這塊料皮好肉好,怎么不能做?”江春源說:“料是好料,也是做白菜的形狀,但是做菜心的地方有毛病。”那朋友聽了一臉狐疑。后來那塊玉石開料后果然被江春源說中了。還有一次,江春源的一個學生拿了塊石料來找他,問能不能設計成白菜?江春源一看便說做不了。他耐心地為學生分析:“這塊料內(nèi)里的綹較多,外面皮色有一部分已呈石性……”后來這塊玉料雖然沒有被設計成白菜,但制成了其他題材的作品,江春源將原有的毛病大而化小,小而化無。學生捧著成品看了很久,對老師的功力佩服得五體投地。
江春源的心得是,面對玉石,要做到“心如止水”,要像老中醫(yī)一樣,望聞問切。業(yè)內(nèi)流行“玉緣”的說法,其實與玉結緣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審玉”。審玉不僅是對設計的尊重,更是對大自然造化的尊重。基于這一尊重而產(chǎn)生的設計靈感,才是因材施藝,方能彰顯玉的潤澤光彩。江春源常說,看玉要懷有一顆虔誠的心,首先要認為它是有毛病的,然后一步一步用充足的證據(jù)來說服自己去選擇它,千萬不能抱有一夜暴富的心態(tài)。
“甘坐板凳十年冷”
江春源在玉雕制作第一線一干就是1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現(xiàn)在有許多年輕人學了兩三年,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法就自我膨脹,以為自己能夠自立門戶獨闖天下了。江春源說,沒有“甘坐板凳十年冷”的毅力和決心,要想成為玉雕大師,幾無可能。
江春源是個善于學習和思考的人,對琢玉有很高的靈性和悟性。從藝10余年,其制作的珊瑚《海棠花卉瓶》就顯露了過人的才華與潛力。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他被廠里提拔為設計員,走上設計崗位。1996年,揚州玉器廠為紀念建廠40周年舉辦了“揚州玉器精品展”,在數(shù)百件精品中,一件重達百余斤的羊脂白玉《螳螂白菜》引起了轟動。這件由江春源創(chuàng)作的作品重150公斤,翻卷的菜葉、伏臥其上的螳螂,栩栩如生,充滿了田園詩意。這一作品引來眾多商家競標,最終被南京一家藝術館收藏,江春源也因此被人們稱為“白菜大王”。之后,江春源又設計創(chuàng)作了多件形態(tài)各異的《螳螂白菜》系列作品,成為揚州玉器廠重要的品牌產(chǎn)品。2004年,江春源的翡翠《螳螂白菜》,在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特等獎。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該作品成為江蘇館的鎮(zhèn)館之寶。
一心琢玉,一意帶徒
“琢磨”是玉器制作重要的過程?,F(xiàn)代化機械的運用,改進了玉雕工藝,大大縮短了過去純手工制作的時間,但是對于雕刻師而言,不能省略的是對每一件玉器作品品質的推敲和琢磨。江春源在給徒弟和學生授課時,常告誡弟子琢玉必須把握“三要”,要穩(wěn)、準、狠。穩(wěn),是要保持沉靜的心態(tài)和充分的自信,穩(wěn)重、成熟地雕刻;準,是要理解設計的題材內(nèi)容,對作品的整體和局部要仔細觀察、準確把握;狠,是要敢于決斷處理,使雕刻一氣呵成。
近些年,江春源在兒子的協(xié)助下,開通了名為“江水有春源”的個人博客。江春源通過博客介紹自己的玉雕作品,普及玉雕常識和琢玉技藝。他還將2012年出版的《源來如此:螳螂白菜六講》的書稿毫無保留地放到博客上,為后學者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在江春源的博客里,人們可以看到他在閑暇時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水墨畫。這些作品雖寥寥數(shù)筆,卻反映了他極深的筆墨功底。江春源說,他從小就喜歡傳統(tǒng)書畫,進入揚州玉器廠后,覺得書畫對玉雕設計的幫助極大,因此研習傳統(tǒng)書畫成了他最大的愛好。江春源經(jīng)常告訴弟子們,要想擺脫匠氣,成為大師,還需通過勤習詩書畫藝術來豐富學養(yǎng)、拓展視野,從而提高技藝。
許多玉雕藝人稍有名氣后,紛紛自立門戶辦起了工作室,江春源卻一直心甘情愿留在玉器廠工作。很多人不解地問:“憑你的名氣和手藝,為何不自己開個廠賺錢?”對此,江春源總是一笑置之。江春源退休后被廠里返聘留用,他的工作室就設在車間旁邊,一線制作遇到什么難題,他總是第一時間在現(xiàn)場指導。他兼任揚州玉器廠教育培訓中心的教師,對青年工人進行技術培訓,經(jīng)他培養(yǎng)的數(shù)十名弟子,大多數(shù)已成為玉器廠的技術骨干。
對于揚州玉雕的發(fā)展和技藝的傳承,江春源樂觀地說,揚州玉雕人才輩出,不存在斷檔缺人的問題。但他也清醒地認識到,雖說是“天下玉,揚州工”,但近年來外省市的玉雕技藝水平呈現(xiàn)出迅猛發(fā)展的勢頭。揚州玉雕要想長足發(fā)展,就必須放下身段,虛心向同行學習,取長補短,唯有如此,揚州玉雕才能在業(yè)內(nèi)始終保持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