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瑋
摘要:武俠小說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通俗文學不登大雅之堂,但是金庸的作品改變了人們對傳統(tǒng)武俠小說的看法。金庸小說真實的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市民社會,隨著傳統(tǒng)社會的解體,中國知識分子存在嚴重的身份認同危機,金庸小說通過對俠的身份認定的闡釋,使得俠的想象和先前的武俠小說有不同的含義。
關鍵詞:知識分子,身份認同,俠的界定
武俠小說在中國的發(fā)展可謂源遠流長,武俠文學的源頭有兩個:“一是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痹?0世紀30年代,南派的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zhèn)b傳》影響深遠。姚民哀和顧明道各有千秋。北派的武俠文學經(jīng)過趙煥亭的過渡,出現(xiàn)了還珠樓主等大家,成熟的武俠小說和長篇巨制帶動了整個社會的“武俠熱潮”。在通俗小說的眾多品種中,武俠小說因故事的傳奇性強而顯得比較遠離現(xiàn)實,它一方面對中國主流政治社會外的亞社會,即民間社會,江湖社會的武術世界進行表現(xiàn)。另一方面則是醉心創(chuàng)造一個超現(xiàn)實的劍仙游俠世界。因此武俠文學因其內容的超現(xiàn)實性被許多人詬病,但縱觀武俠文學的發(fā)展,從三,四十年代的興起到港臺新武俠的出現(xiàn),武俠小說中所彰顯的文化意義并非只是簡簡單單的江湖仇殺,而是把傳統(tǒng)文化中的俠義精神放在一個美麗,奇幻的俠客世界中去了。所以說如果只有武而沒有俠,那么武俠文學只是暴力的展示,只有俠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武俠小說。
一、俠在傳統(tǒng)社會的演變
武俠小說在20世紀50年代經(jīng)過梁羽生和金庸的發(fā)展,進入了真正的輝煌時期。特別是金庸小說在梁羽生創(chuàng)造的文人武俠的基礎上,進行了自己的探討。他的小說于其在談武俠不如說是在談文化,因為金庸小說中的武俠想象是對現(xiàn)代性焦慮作出的反應。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社會的解體,中國知識分子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認同危機。在現(xiàn)代性條件下,金庸小說通過對俠的現(xiàn)代闡釋和想象,來回應現(xiàn)代性和尋找身份認同。金庸武俠小說由對江湖世界的美化轉向對江湖黑暗的批判,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知識分子社會認同的解構,由對民族大義的歌頌轉向對民族主義的破除,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代政治認同的超越;由對武林義氣的肯定轉向否定,批判江湖文化,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文化認同的超越。金庸的現(xiàn)代武俠小說最終完成了對傳統(tǒng)社會認同(江湖世界)、國家(民族主義)、文化(武林義氣)的超越和解構。金庸小說的俠之想像是現(xiàn)代性條件下中國知識分子以虛構的方式解決身份認同危機,追尋自我認同的一種文化形式,在更深的層次上,它是一種對抗“存在被遺忘”的拯救性力量,一種想像性的自救力量。金庸的小說更確切的說應該是文人小說,他在小說中體現(xiàn)的是傳統(tǒng)知識分子對人生的感悟。若要論述金庸小說中知識分子身份的認同,就要先探討“俠”的發(fā)展流程。
第一個為游俠正名,而加以頌贊的是漢代司馬遷。他在《史記。游俠列傳》中說到:“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并且“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司馬遷遭李陵之難,受盡磨難。社會上的法律不一定是公平合理的,當人遇到困厄之時,社會價值評判標準卻不能偏向正義的一方,因此司馬氏對俠的形象有所同情和贊美,。特別是文人、知識分子,他們往往不得志,處于社會邊緣,于是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中,在苦悶與彷徨中,或以俠客自許,或以俠客許人,說明俠的形象一產(chǎn)生就是體制邊緣的知識分子想像的產(chǎn)物。所以對于俠的想象一旦形成文學的形式——武俠小說,就成為文人對理想生活狀態(tài)的追求,對任俠使氣生活的向往,當然也是對自身身份認同危機的文學展現(xiàn)。一般而論,中國傳統(tǒng)士人的身份認同基于三個層面,即對家族(祖先)的社會認同、對國家(皇帝)的政治認同和對儒教(孔子)文化認同。這三點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士人的三個追求,即“三不朽”“立德,立功,立名”。"三不朽"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绷⒌轮笜淞⒌赖拢刺岣叩赖滦摒B(yǎng),給人們樹立道德方面的榜樣。立功的意思是為人民做了好事,立了大功。立言,就是以救世之心著書立說。家族觀念是貫穿中國傳統(tǒng)士人人生之路的始終。傳統(tǒng)士人可以沒有國,但不能沒有家,在仕途不得意時,往往就回到家族去,上是回歸家族。從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而所謂歸隱,實際上就是回歸家族。傳統(tǒng)文人的正途是仕進,報國,但是,真正實現(xiàn)抱負者畢竟少數(shù),而眾多的文人被拋在體制邊緣。一些人就通過武俠想像,來寄托自己的幻想。一方面,這些文人幻想在體制之外自由橫行,不受官場約束,獨立地擔當行俠仗義的角色;另一方面,又離不開對國家的依賴,希望通過建功立業(yè)而獲得國家的承認。隨著中唐以后游俠之風的盛行,涌現(xiàn)了一批描寫豪俠之士及其俠義行為的傳奇作品,內容涉及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等方面,突出豪俠人格的堅忍不拔和卓爾不群,這一時期便有了《紅線女》,《聶隱娘》、《昆侖奴》,《賈人妻》,《無雙傳》等。到了明清時期,游俠的形象已經(jīng)不再如唐宋時期笑傲王侯的瀟灑了,而是增加了政治因素,特別在清代公案小說的盛行,俠客形象更多的是輔助官府破案的辦差人員。他們多是臣服在清官的英明決斷之下,消解了本身的反抗性和獨立性,從而變得奴性十足。
二、現(xiàn)代性沖擊下的身份迷失
隨著現(xiàn)代性的發(fā)展,對于現(xiàn)代知識分子而言,他們所處的歷史情境迥異于傳統(tǒng)士人,自然文學之俠的想像與闡釋也就有了新的意義。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道德砝碼解體,儒教,國家,家族觀念被摧毀,“由于外國資本的入侵和國內資本的產(chǎn)生,社會化的商品經(jīng)濟打破了家族化的自然經(jīng)濟,表現(xiàn)為家族的解體和家族權威的衰落。金庸是現(xiàn)代武俠小說的開創(chuàng)者,他在現(xiàn)代性條件下進行文學之俠的想像與闡釋,以解決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問題。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而香港因為其獨特的地理和政治因素,從經(jīng)濟上來看已經(jīng)基本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市場經(jīng)濟的興起帶動了商品社會的繁榮,隨之而來的是繁榮而豐富的市民社會。因此,知識分子就有可能成為自由的知識分子,獲得獨立身份,得到新的社會認同。民主制度造就一個公共社會,從而為知識分子參與政治生活開辟空間,得到新的國家認同。意識形態(tài)的變革也使文化生活多元化,從而為知識分子的自由思考提供空間,得到新的文化認同。這時現(xiàn)代知識分子已經(jīng)不同于五四時期的啟蒙知識分子,身份認同問題已經(jīng)解決,他們從啟蒙知識分子轉化為崗位知識分子,民間社會的個體生活取代了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家族、國家和文化認同。但是,現(xiàn)代知識分子仍然有自己的不滿、苦惱和幻想。這是因為,現(xiàn)代社會雖然消除了對個體的壓迫,解決了社會不公的問題,也為知識分子的生存提供了空間,但卻產(chǎn)生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從表面上看,新知識分子的革命選擇是基于現(xiàn)實功利目的——救國救民,與形而上追求無關,但實際上更深刻的精神動力是獲得終極價值和重建生存家園?,F(xiàn)代性焦慮是生存性的危機感,首先是由于脫圣入俗而產(chǎn)生的恐懼和憂慮。新知識分子在現(xiàn)代性的沖擊面前,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根基,不由得茫然失措。
三、金庸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身份之思
金庸身處香港社會,他進行武俠小說的寫作的時期,正值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梢哉f,金庸正是以一種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危機感和責任感,追問與反思自己的俠義觀念,并逐漸地、有意識地開始了對俠的解構歷程,以期打破國人心理中對俠的期許甚至扭曲。同樣地,只有將俠打破了之后,人們才會真正地進入自身反思的空間,進而去關注更深層次的生存意義問題。
首先金庸的新武俠小說以理想的江湖世界代替?zhèn)鹘y(tǒng)家族關系,以確證自己的身份認同。《笑傲江湖》是金庸最能體現(xiàn)對傳統(tǒng)家族觀念解構的作品。令狐沖本是名門正派的大弟子,他深受師父的器中本該有著輝煌的人生,可人生偏偏不能盡如人意。由一部有著權力寓意的辟邪劍譜改變了令狐沖的一生,但卻真正使令狐沖走向了笑傲江湖的境界。金庸說“笑傲江湖的自由自在,是令狐沖這類人物所追求的目標。因為想寫的是一些普遍性格,是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所以本書沒有歷史背景,這表示,類似的情景可以發(fā)生在任何朝代?!苯鹩乖谧髌返暮笥浿袑懙剑骸?聰明才智之士,勇武有力之人,極大多數(shù)是積極進取的。道德標準把他們劃分為兩類:努力目標是為大多數(shù)人謀福利的,是好人;只著眼于自己的權力名位、物質欲望,而損害旁人的,是壞人。好人或壞人的大小,以其嘉惠或損害的人數(shù)和程度而定。政治上大多數(shù)時期中是壞人當權,于是不斷有人想取而代之;有人想進行改革;另有一種人對改革不存希望,也不想和當權派同流合污,他們的抉擇是退出斗爭漩渦,獨善其身。所以一向有當權派、造反派、改革派,以及隱士。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是鼓勵人“學而優(yōu)則仕”,學孔子那樣“知其不可而為之”,但對隱士也有極高的評價,認為他們清高。隱士對社會并無積極貢獻,然而他們的行為和爭權奪利之徒截然不同,提供了另一種范例。中國人在道德上對人要求很寬,只消不是損害旁人,就算是好人了?!绷詈鼪_是天生的“隱士”,對權力沒有興趣。盈盈也是“隱士”,她對江湖豪士有生殺大權,卻寧可在洛陽隱居陋巷,琴簫自娛。她生命中只重視個人的自由,個性的舒展。惟一重要的只是愛情。
金庸小說也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代政治認同的超越,即由對民族大義的歌頌到對民族主義的破除。從20世紀30年代的《十二金錢鏢》對大刀王五民族大義的禮贊開始開始,傳統(tǒng)武俠小說中俠客的政治理想都是行俠仗義、替天行道。金庸小說的創(chuàng)作初步也是遵從這一傳統(tǒng)原則?!渡涞裼⑿蹅鳌?,《神雕俠侶》就鮮明地體現(xiàn)了金庸的民族觀念。這兩部作品中郭靖靖始終堅持抵抗蒙古,并死守襄陽城,一守十幾年,明知蒙古兵力強盛,自己遲早總會失敗,但只要能守一天就盡力去守一天,絕不輕言放棄。黃蓉本想最后關頭他們可以乘汗血馬脫身,但郭靖堅決反對,正色道:“蓉兒,這話就不是了。咱們既學了武穆遺書中的兵法,又豈能不受武穆‘盡忠報國四字之教? 咱倆雖人微力薄,卻也要盡心竭力,為國御侮??v然捐軀沙場,也不枉了父母師父教養(yǎng)了一場?!保ā渡涞裼⑿蹅鳌返?0 回)黃蓉只好嘆道:“我原知難免有此一日。罷罷罷,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神雕俠侶》中,郭靖在襄陽對楊過說:“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 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地助守襄陽……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后名揚天下,成為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保ā渡竦駛b侶》第回24)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也正是郭靖一生的寫照,也是受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儒者形象??v觀中國歷史,則是民族融合的歷史,中原文明屢屢受到游牧民族的侵襲。因此對于外來文明,人們總有一種矛盾的排斥和畏懼心理。金庸對民族主義思考使他創(chuàng)作了《天龍八部》蕭峰這一形象。蕭峰在不知自己身世之前,是領導丐幫群雄保衛(wèi)大宋江山而抗擊異族的領袖,在他確知了自己契丹后裔的身份之后,從而陷入命運悲劇的深淵,但最終他超脫出來,超越了狹隘的民族立場,他堅定地為宋遼兩國人民的利益考慮,因為戰(zhàn)爭只會給兩國百姓帶來災難,從而為阻止耶律洪基征宋而自殺成仁,用氣壯山河的一死換來了宋遼兩國的和平。蕭峰以極端的方式———生命的完結———來完成對國家意識、民族主義的質疑、消解。
這一思想也體現(xiàn)在金庸的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記》中,韋小寶是個出身揚州妓院的潑皮無賴,他因機緣巧合當了清廷的機要大臣,反清復明的民間組織天地會香主等多重身份,但最后天地會群雄要他除去滿清皇帝康熙時,韋小寶產(chǎn)生了疑慮難道滿族皇帝就一定要比漢族皇帝壞嗎?這正是金庸對國家意識、民族主義反省、質疑和消解。
金庸小說對傳統(tǒng)文化認同的超越,表現(xiàn)在對江湖文化的批判,即由對武林義氣的肯定到否定。武林中所遵從的俠義其實就是一套道德依據(jù),正如前文所說有俠則不可無義,武林中的俠義包括民族大義,門派,師徒之間的倫理綱義。但金庸小說中大膽將對傳統(tǒng)文化認同的道德砝碼推翻了,這種超越就是對至情至性的認可和贊美。正是通過對情感本身的強調,恢復了人的世俗性和真實性,肯定了情感的自足價值,完成了由義到情的主題轉換,也完成由義俠到情俠的轉換,是武俠小說的一次徹底解放和根本變革,最顯著的例子是《神雕俠侶》,“神雕”企圖通過楊過這個角色,抒寫世間禮法習俗對人心靈和行為的拘束。禮法習俗都是暫時性的,但當其存在之時,卻有巨大的社會力量。師生不能結婚的觀念,在現(xiàn)代人心目中當然根本不存在,然而在郭靖、楊過時代卻是天經(jīng)地義。然則我們今日認為天經(jīng)地義的許許多多規(guī)矩習俗,數(shù)百年后是不是也大有可能被人認為毫無意義呢?金庸說到:“道德規(guī)范、行為準則、風俗習慣等等社會的行為模式,經(jīng)常隨著時代而改變,然而人的性格和感情,變動卻十分緩慢。三千年前《詩經(jīng)》中的歡悅、哀傷、懷念、悲苦,與今日人們的感情仍是并無重大分別。我個人始終覺得,在小說中,人的性格和感情,比社會意義具有更大的重要性。郭靖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句話在今日仍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我們可以說金庸的現(xiàn)代武俠小說最終完成了對傳統(tǒng)社會認同(江湖世界)、國家(民族主義)、文化(武林義氣)的解構,“藝術是某一時期集體的夢;如果我們有目能視,則我們可以在這個夢境里最清楚地探求到那個時代的特征?!?0世紀在社會進步,經(jīng)濟繁榮,政治民主化的背后,是現(xiàn)代人心靈的貧瘠和無窮的焦慮,是虛無孤獨,悲觀迷惘的存在困境。作為成人的童話的金庸小說借武俠的形式訴說了現(xiàn)實中游戲規(guī)則的沉重,虛幻背后的真實,使人在閱讀時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看似為游戲之筆,但卻是一個清醒的知識分子對自身身份的真實思考。
【參考文獻】
[1]金庸.金庸作品全集[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4
[2]威廉·白瑞德.非理性的人[M].彭鏡禧譯.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
[3]約翰·費斯克.傳播與文化研究(第二版)[M].李彬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4]孟繁華.眾神狂歡——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化現(xiàn)象[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