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富堂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學方案是教師對教學過程的“預設”,教學方案的形成依賴于教師對教材的理解、鉆研和再創(chuàng)造;實施教學方案,是把“預設”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的互動往往會“生成”一些新的教學資源. 筆者以為,教師的“預設”固然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生成”更加珍貴,要特別注意“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在課堂上及時把握,因勢利導,適時調整預案,使教學活動收到更好的效果. 下面筆者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第3課時為例加以說明.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是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全等三角形”第3節(jié),本課時教學目標為:通過合情推理探索數學結論,運用演繹推理加以證明,在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中發(fā)展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的能力. 為此,筆者進行了精心“預設”,實踐證明課堂上的“生成”更加精彩.
教學片段一
討論1:用紙片擋住了兩個三角形的一部分,你能畫出這兩個三角形嗎?如果能,你畫的三角形與其他同學畫的三角形能完全重合嗎?
【預設】從操作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地觀察、思考和討論,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另一個條件的好奇心和積極性.通過驗證,感受一個三角形有兩角和它們的夾邊確定,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唯一確定.
【生成】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發(fā)現左圖中畫出的三角形形狀和大小無法確定,右圖中畫出的三角形形狀和大小唯一確定. 而學生甲指出,可以從三角形三個頂點是否唯一確定來判斷,左圖中另兩個頂點無法確定,因此畫出的三角形形狀和大小無法確定;而右圖中補全2條邊,它們有唯一的交點,因此畫出的三角形形狀和大小唯一確定. 學生甲的觀點得到了大家的贊許.
教學片段二
討論2 :在圖2中,△ABC與△PQR,△DEF能完全重合嗎?
【預設】讓學生觀察容易得知,△ABC與△FDE能完全重合,它們具備了哪些條件?△ABC與△PQR不能重合,原因在哪里?從而使學生又一次感受一個三角形有兩角和它們的夾邊確定,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唯一確定.
【生成】實際教學中順利完成了預設,正準備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時,平時愛動腦筋的學生乙突然站起來說,只要把3個三角形中的40 °角換成60 °角,那么3個三角形都全等,同學們興奮起來,我因勢利導讓大家思考原因,很快得出一般結論:邊長相等的等邊三角形一定全等. 我及時提醒:在解決問題時一定要看清條件,往往條件的改變帶來結論的變化.
教學片段三
操作:畫△ABC,使得AB = 3,∠A = 40 °, ∠B = 60 °.剪下得到的三角形,你畫的三角形與其他同學畫的三角形能完全重合嗎?
【預設】用三角板和量角器準確畫圖,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直尺和圓規(guī)作圖做準備;通過剪紙、驗證活動,讓學生再一次感受一個三角形有兩角和它們的夾邊確定,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唯一確定.
【生成】實際教學中,我感覺經過前面幾個環(huán)節(jié),畫圖應該沒有問題,請同學丙和丁上臺展示,意外出現了,2個三角形紙片并不重合,問題出在哪里呢?突然,成績不錯的丙不好意思地說,她把60 °角畫成了50 °,原來如此,同學們都笑了,課堂氣氛一下子輕松起來,我也笑了,又找了一名同學和丁演示,效果很好. 這個小插曲從另一個角度加深了同學們的認識,與“邊角邊”相類似,得到又一個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基本事實:兩角和它們的夾邊分別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教學片段四
例題教學:已知如圖3,在△ABC中,D是BC的中點,點E,F分別在AB,AC上,且DE∥AC,DF∥AB.求證:BE = DF,DE = CF.
【預設】注重“分析”:分析條件,哪些是直接條件?哪些是間接條件?找到隱含條件,由條件出發(fā)可以得到什么結論?分析求證結果,證明求證結果要什么條件?引導學生逐步了解要獲得結論常常需要進行逆向思考,滲透分析思想,讓學生細心體會并予以充分重視,為解決復雜問題做準備.
【生成】在“延伸與拓展”環(huán)節(jié),當老師提出問題:你還能得到哪些結論?學生暢所欲言,得到很多結論:點E是AB的中點,點F是AC的中點,四邊形AEDF是平行四邊形,若連接EF得到的4個小三角形全等,還有很多有關角的關系,等等,充分展示了學生活躍的思維和探索精神!
通過這節(jié)課,我更加深入地認識到:只有相信學生,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潛能.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注重“預設”,更要有積極的心態(tài)、敏銳的眼光、敏捷的思維,捕捉師生互動中“生成”的智慧火花,不斷反思,和學生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