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晴朗的冬日,我們來到北京市東城區(qū)的史家胡同24號,尋訪一家特殊的博物館,它是中國第一家胡同博物館——史家胡同博物館。
胡同是北京城市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北京城的歷史,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有不少專家學者對北京胡同的數量做過統(tǒng)計,因為依據的數據不同,至今沒有一個較為權威的統(tǒng)計數字。但可以形成共識的是,胡同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北京城市文化的杰出代表,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
史家胡同博物館位于史家胡同24號,原為民國時期女作家凌叔華的故居,后凌叔華一家定居倫敦,院落曾被出租。在博物館建立之前,這里曾是史家胡同幼兒園。2013年10月,經過重建后的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這里所展示的,不僅僅是這個院落和它曾經的主人的故事,還有整條史家胡同的歷史與普通居民的生活。所以,史家胡同博物館從狹義上說,是史家胡同24號院,從廣義上說,則是整條史家胡同。史家胡同作為北京胡同的縮影,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這里催生了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見證了北京人藝的誕生,也曾居住過諸多名人志士,形成了獨特的名人文化。
目前的史家胡同博物館是一個兩進的四合院,占地面積1000余平方米,館內設有8個展廳和1個多功能廳。走進這個不大的院落,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寧靜古樸的氣息,院內全是傳統(tǒng)的四合院建筑,原木色的中式門窗很有古雅的氣息。院子地面上鋪的老青磚,據說都是從拆遷的老建筑廢墟中收集而來的。院中那兩棵高聳的法國梧桐樹,也用自己的方式默默記載著這個院落的歷史。
史家胡同的前世今生
史家胡同的建設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元朝統(tǒng)一中國后,在北京興建元大都,史家胡同所在區(qū)域就被規(guī)劃在內,當時屬于思誠坊。史家胡同的名稱由來,始于明代,相傳是由于胡同內居住過史可法而得名的,史家胡同小學內還發(fā)現(xiàn)有史可法的祠堂。但事實上在明嘉靖年間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的名字就已出現(xiàn)了,而史可法是在明末抗清才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的。所以史家胡同得名于史可法這一說法就不成立了。也有人說史家胡同得名是由于在這里曾有一戶史家大戶居住,因而得名,不過,至今仍沒有什么明確的證據。
清朝實行旗民分居政策,將北京內城分為八旗駐地,拱衛(wèi)皇居。史家胡同所在的地區(qū)屬于鑲白旗。19世紀中晚期,清朝統(tǒng)治逐漸衰微,北京的滿漢內外城分住的現(xiàn)象開始改變。辛丑條約簽訂后,北京東交民巷被辟為外國使館區(qū),周邊地區(qū)的史家胡同也受其影Ⅱ向,當時的丹麥公使館就設在此處。
解放后隨著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進行和人口大規(guī)模的增長,北京內城區(qū)陸續(xù)拆除了一部分年久失修的危舊平房,興建了樓房。同時合并了原來的一些街道胡同。目前史家胡同社區(qū)共有樓房15棟,平房院落82處。其中樓房大多為建國初期建筑,而平房院落有的經過了多次改建拆分,已經不復往日風采,但也有一些院落還保存較好。
史家胡同23號院是現(xiàn)存的保存相對完整的院落之一,它的建筑規(guī)制與乾隆十五年城圖上所繪制的幾乎一模一樣。它是一個典型的三進四合院,四合院內有一處十分精致的垂花門,建筑上還保存著漂亮的彩繪。這里曾經是中國首位駐波蘭大使彭明治的居所。史家胡同51號,舊時門牌24號,位于史家胡同西段北側,街門面南,原是一座三進四合院,后來第三進院子被分出,最終形成一座二進四合院。1960年,著名學者章士釗入住此院,直至辭世。后來其女章含之、喬冠華夫婦也在此院居住,章含之曾經以此院為背景寫過一系列作品。
這一條并不長的史家胡同有著十分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1908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用所退還的中國“庚子賠款”中超出美方實際損失的部分錢款幫助中國辦學,并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創(chuàng)辦清華學堂,這就是清華大學的前身。在清華園正式建立之前,清朝外務部奏請朝廷成立游美學務處,管理赴美留學事務,而游美學務處就設在史家胡同,在1909年到1911年的三年間,共舉行了三次招生考試,考試地點在史家胡同59號,也就是今天史家胡同小學院內。赴美留學的選拔十分嚴格,第一次赴美留學報考了630人,最后僅錄取了47人,后兩次考試又分別錄取了70人和63人。在這180人中,有教育家梅貽琦、語言學家趙元任、文學家胡適、氣象學家竺可楨以及一大批優(yōu)秀的科學家?!案恿魧W”為中國近代科學發(fā)展中的許多新學科的建設培養(yǎng)了人才。
史家胡同20號,也就是老門牌56號院,是北京人藝的搖籃。人藝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簡稱,人藝的前身是華北人民文工團,1950年華北人民文工團改建定名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也就是現(xiàn)在大家慣稱的“老人藝”。1952年6月12日,“老人藝”話劇團與原中央戲劇學院附屬話劇團合并,在這個院內舉行了北京人藝成立大會。當時曹禺為院長,院長辦公室就設在東跨院的三間大北房內。后來這里成為演員隊的集體宿舍,周總理經常到這里探望、關心演職員的生活。
史家胡同中還居住過很多不同領域的名人,比如:軍政界的愛國將領傅作義、周體仁、范漢杰;外交方面的第一任駐波蘭人民共和國大使彭明治、原外交部副部長王炳南:學術界的著名學者章士釗、機械工程專家石志仁;醫(yī)學界的內分泌學家劉士豪、同仁堂第十三代傳人樂松生;藝術界的中國現(xiàn)代雕塑大師滑田友、作家楊朔、油畫家羅工柳和山水畫家鄒雅等。一條胡同里曾住過如此之多的社會名流,在北京胡同中也算是數得著的了。
貴族小姐的大客廳
史家胡同博物館的前身是凌淑華故居。凌叔華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才女作家,與冰心齊名。她出生于官宦世家,父親凌福彭是和康有為同榜的進士,精于書法,愛好繪畫,結交了眾多當時文化界的名人。凌叔華深受家庭文化氛圍的熏陶,在很小的時候就展露出繪畫的天賦。她的繪畫作品看似輕描淡寫,著墨不多,但傳出來的意味卻雋永深邃。她曾應邀在巴黎舉辦中國文人畫與個人畫展,廣受好評。
民國時期,文人們不定期的聚會成為一種時尚,史家胡同24號院曾經是凌宅的后花園,這里的大書房成為當時文人們聚會交流的熱門場所之一,被稱為“小姐的客廳”。比起三十年代林徽因家中的“太太的客廳”,早了近十年。與凌叔華交往過的文人不勝枚舉,包括胡適、周作人、齊白石、徐志摩、陳師曾、等。在這些聚會中,最出名、最有影Ⅱ向的一次是1924年5月,凌叔華在凌宅的大書房設茶會招待泰戈爾。當時胡適、丁西林、徐志摩、林徽因、陳西瀅、印度畫家蘭達·波士等二三十位當代名流齊聚一堂。此次聚會以畫會為名,泰戈爾也在這里即興揮毫作畫,在當時傳為美談。
就是在這次聚會上,凌淑華與陳西瀅結識,兩人才情相吸,兩年后結為伉儷。陳西瀅,原名陳源,是民國時期的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曾被梁實秋譽為五四以來中國五大散文家之一(另外四位為胡適、周作人、周樹人、徐志摩)。凌叔華與陳西瀅完婚后,凌叔華的父親就將史家胡同24號院劃到了她的名下,據推測,很可能這就是她的結婚禮物。
凌叔華先后于天津北洋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和燕京大學女子學院求學,求學期間對文學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同時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周作人曾經指導凌叔華寫作,并推薦她在《晨報副刊》上發(fā)表了處女作《女兒身世太凄涼》。從此,凌叔華開始正式進入文壇,此后又發(fā)表了多部作品。凌叔華晚年定居英國后,用英文創(chuàng)作了一部自傳體小說《古韻》。她以自己青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和家庭生活為藍本,書寫清末民初北京一戶官宦人家的生活,將自己對于北京胡同生活的溫情回憶娓娓道來。凌叔華還特意為該書手繪了插圖,放風箏、逛廟會,簡單幾筆,形象生動地勾勒出了一幅幅老北京的民俗生活畫。
1946年,陳西瀅前往法國巴黎,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常駐代表一職,后舉家定居英國倫敦。近半個世紀之后,1990年,凌叔華病重,臨終前躺在擔架上,由女兒和外孫將她送回心心念念的故鄉(xiāng)——史家胡同24號。不久之后,凌叔華去世,她的女兒將父母兩人合葬于江蘇無錫的陳氏墓園,葉落歸根。
老北京的生活記憶
胡同生活是老北京民俗生活的一個縮影,在史家胡同博物館里面還專門有一個展廳未展示“胡同記憶”。在展品籌備征集的過程中,住在胡同里的老居民們大力支持,紛紛捐贈出家中保留下來的各種生活、娛樂以及買賣的老物件,比如:老式收音機、照相機、花瓶、磅秤、蒸屜、橡皮玩具、小人書、糧票、糧本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老物件早已被更先進美觀的產品所代替。今天的孩子們看到這些東西,甚至有許多連名字也叫不上來,更不要提用途。但是這些老物件卻承載著老北京胡同居民們珍貴的記憶,看到這些,他們也仿佛重溫了往日的歲月。
這里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展廳,這是一個類似于錄音室的小房間,只要你點擊觸摸屏,進行時間和季節(jié)的選擇,就能聽見各種不同的聲音。有孩子們追逐打鬧的嬉笑聲,有居家生活鍋碗瓢盆的碰撞聲,有從胡同深處傳來的悠揚的叫賣聲,有收音機里播音員清楚或者模糊的播報聲,更有風聲雨聲雷聲,蟬Ⅱ烏烏啼蛔蛔叫……特別是那些獨特的老北京叫賣聲,讓我們體驗了一把地道的老北京胡同生活。
參觀完了這個小巧而精致、簡潔而豐富的博物館,我們走出院門,繼續(xù)在史家胡同里面漫步。路邊的四合院或者門臉破舊,或者整飭一新,但都散發(fā)著濃濃的北京味。想到那些曾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不由深感時光之飛逝,生命之短促。胡同里面雖然停著不少汽車,但依然有人騎著自行車叮鈴鈴地駛過。有摩登的姑娘在急匆匆地趕路,也有大爺大媽站在路邊嘮嗑。有個四合院里的柿子樹上掛滿了紅彤彤的果實,引得幾只鳥兒前來享受美食……這就是老北京胡同的新生活,你愿意親自來感受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