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學習古詩詞似乎就是為了掌握詩歌鑒賞的答題方法,爭取在考試的時候多拿幾分。其實,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詩詞的作用遠不止考分那么膚淺和功利。不同的詩歌有不同的時代和個人風格,有的行云流水,淺白通俗;有的婉約雋秀,獨臻妙境;有的跌宕起伏,雄渾深厚;有的如煙似夢,凄迷惆悵;有的則是悲涼慷慨,豪邁奔放。因此,如果不能真正領略詩歌之美,而靠死記硬背一些詞語去拿分,是古典詩詞教學的悲哀。
我認為學習古詩詞,要想盡方法引領學生進入詩境,感悟詩意。近年來我也嘗試了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現(xiàn)以教授《雨霖鈴》時的主要過程為例,談談古詩詞的教學藝術。
一、審丑的背后是審美
課本中的每一首詩詞都是經過反復推敲的杰作,而且對仗工整、平仄有律,有一種令人擊節(jié)叫絕的精致之美、節(jié)奏之美、和諧之美,只有反復吟誦,才能回味無窮。學習古詩詞時,必須有意識地讓學生通過吟誦來感受其獨特的韻味。
以往,老師們針對詩詞朗誦,通常采用兩種方法。其一,播放名家范讀,同學們只需聆聽即可。其二,自己讀或者找一部分學生讀,一般為了顧及學生自尊,這部分學生必然在朗讀上屬于水平較高的,于是,其他同學依然只需聆聽。對此,我一直在思考:難道把美的東西塞給了學生,學生就一定能感知其美,并一定能學會審美嗎?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經說過:“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只有讓大部分學生愿意讀、學會讀,才是古詩詞教學成功的第一步。
于是,在教授《雨霖鈴》時,我特意賣了個關子,首先播放了一首武漢大學自譜曲的《雨霖鈴》,然后順勢導入:
師:跨越千年的離別,誰人能懂?;蛟S武漢大學的同學們懂了,所以才能為《雨霖鈴》重新譜出如此婉約的曲子。其實,不僅他們懂了,老師也懂了。只是很可惜,老師不會譜曲,也不會吟唱,但老師會讀,要不給大家范讀一下?
(生熱烈鼓掌)
師:同學們先不用鼓掌,待會老師讀得好,再鼓掌也不遲。(在同學們的滿懷期待下,我一字一頓且不含任何感情地朗讀了詞的上闕。然后停止,觀察學生表情)
(生沒有掌聲、沒有議論)
師:此處應有掌聲啊?難道老師讀得不好嗎?
(部分同學稀稀拉拉地鼓掌)
師:(嘆口氣)唉,咱們在一起已經將近一年了,從你們的神情中,我明白了一件事:剛才老師讀得不好,很不好。要不你們教教我應該怎樣讀,讓我能夠有所進步啊。
生:(開始議論,較之前的沉悶變得稍活躍,一學生率先舉手發(fā)言)老師,讀詩怎么能一字一頓的讀呢?像是機器讀的,一點節(jié)奏韻味也沒有。
師:(微微一笑)感謝你用“機器”來形容我,至少說明我方才的讀音還是準確的,只不過沒有節(jié)奏,那么,同學們能為我示范一遍有節(jié)奏的朗讀嗎?
生:(一學生舉手)我來讀。比如第一句,我們應該首先對其進行斷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師:(作恍然大悟狀)要不,老師來學學?(根據(jù)節(jié)奏讀了一遍,追問)是不是這樣,你們就可以給我掌聲了呢?
生:(七嘴八舌)還不行。你的音調太平了,沒有頓挫。你的節(jié)奏太單調了,沒有長短。你的聲音太無情了,沒有任何感情……
學生已經完全放開了,他們一遍遍地讀,一遍遍地“教”我,我也非常配合地一遍遍跟著他們學,直到他們比較滿意為止,最終我獲得了掌聲。在這一過程中,我非常驚喜地看到同學們的投入,他們?yōu)榱恕爱敽美蠋煛?,不局限于《雨霖鈴》本身的?jié)奏韻律,還深入領悟該詞的意境與情感,以至于哪句該讀得低沉,哪句該讀得沉重,哪句突出孤寂,哪句體現(xiàn)痛楚……竟然分析得有模有樣?!罢湟?、和其韻、感其情”,當我在黑板上緩緩寫下這九個字的時候,一切都顯得如此自然,部分同學似乎還在低頭咀嚼,品味詩意。只不過一個小小的變化,以“丑化”的形式去展示原本美好的東西,卻能讓學生層層深入,更加深刻地感知“美”的真諦,豈不劃算得很?
二、改編突顯了原創(chuàng)
古典詩詞的美,還在于其獨到的繪畫美(意境美)。畫家用刀筆、墨、顏料等工具,通過線條、色彩、明暗、透視、構圖等造型語言,在紙、紡織品、木板等平面上,創(chuàng)造出直接可感的藝術形象。而詩人,則是根據(jù)繪畫美的規(guī)律,通過特殊的構思,運用藝術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造出一幅幅具有審美價值的“繪畫”。如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深悟詩中畫意,了然個中手法,也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但往往學生最后記得的只是一些生硬的名詞術語,而詩味、畫意、手法之美,全然不顧。究其原因,終究是因為教師給予的多,學生思考的少。
于是,我在教授《雨霖鈴》時,首先出示了一首學生自創(chuàng)的《天凈沙·送別》?!昂s驟雨清秋,暮靄煙波渡頭,曉風殘月薄酒,楊柳難留,遠行人立蘭舟?!比缓箜槃萏釂枴?/p>
師: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這首《天凈沙》,它出自我們班的才女靜微之手,大家讀一讀,它符合詩詞韻律嗎?
生:(因為是身邊同學創(chuàng)作的詞,所以很有興趣,課堂氣氛也很好,大家搶著回答)符合啊,它和我們學過的馬致遠的《天凈沙》是一樣的;它讀起來很押韻……
師:對,這首詞是很有韻味的。(微微一頓,語氣變緩)那么,與它的老祖宗《雨霖鈴》相比,又如何呢?
(學生一下子沉默了,不知道怎么答)
師:(緩緩給出提示)有人說,“柳永如果是一名畫家,定然也十分優(yōu)秀,因為他的詞中有濃濃的畫意。”比較以上兩首幾乎是由相同意象構成的詞,你能說說為什么柳永可以是一名出色的畫家呢?
(學生明確了思考的方向,比較投入)
對比“寒蟬驟雨清秋”和“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便可看出原詞中的融情于景;對比“遠行人立蘭舟”和“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便可看出原詞中的細節(jié)描寫……再如虛實相生、遠近相宜、動靜結合等等更是水到渠成,這些都是學生經過對比自行得出答案,記憶自然深刻。其實,之前出示的那首《天凈沙》,本就是我請靜微同學有意創(chuàng)作的,而且在我的要求下,她只能從《雨霖鈴》中抽取相關意象進行簡單的組合,為的就是突顯原詞的意境與手法之豐富。諸如這樣來自學生的教學素材,比起那些冰冷的課件自然更得學生之心,更容易引發(fā)學生的自主思考。
三、琴畫皆可入詩境
一首古詩就是一首歌一幅畫。詩人常寓主觀之情于客觀景象,寓胸中之意于實在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遠。用歌用畫引導學生進入詩意的環(huán)境之中,往往能讓學生親臨其境,感受古詩的情和景。
我在教授《雨霖鈴》時,便充分營造了“琴畫”意境。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用手中的筆畫出了心中想象的畫面,更為心中永恒的柳耆卿畫了像,并配上自己獨特的語言進行詮釋:如根據(jù)“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一句,我便以白色繪其衣裳,再看這三兩點衣邊的絳紫,紫色有柔情、神秘之意,更體現(xiàn)了他的風度翩翩?!殑?chuàng)的畫像,獨創(chuàng)的文字,怎一個美字了得。最后,整堂課更是在學生現(xiàn)場彈奏的古箏曲和專門為柳永原創(chuàng)的一組詞中緩緩結束。
謂柳(楊靜微)
【前調·長相思】蓮子香,桂子香。鴻雁幾回叫斷腸。秋歲老橫塘。路也長,夢也長,江天瀟瀟暮雨狂,憔悴為底殤。
【中調·殿前歡】煙沙凈,楚天黯處潮已平。酒醒今朝何處是。風月柳汀,一聲一嘆寄別情。古來情深難相依,縱君千行淚如傾。心字一生,一生言心。
【末調·并詩】鴛鴦紅帳忽已逝,斷鴻聲里立斜暉。浮華浪名豈堪顧?亂世巷陌踏歌行。
課堂上,學生始終處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就是歌”“歌就是詩”的氛圍中,抽象生澀的文字變?yōu)榱寺暽嬅?,從而也使古詩詞原有的韻味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四、顛來倒去總是詩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有時“美不美”比“懂不懂”顯得更加重要。我曾經在教授《錦瑟》時,給學生讀過一首王蒙重新改寫的《錦瑟》,雖然56個字完全拆散了、顛倒了,但整體意境仍然很美。為的便是讓學生明白:詩美,首先是字美,一個字不美了,整首詩都受到影響,能讀出詩中的文字美,便可讀出詩味,甚至能信手拈來為我所用。
于是,教完了《雨霖鈴》,我也讓學生做了一項嘗試,創(chuàng)作一首“顛倒的雨霖鈴”。這自然比顛倒一首七律難度大得多,但學生的表現(xiàn)令我很欣慰,尤其是宦武同學的那首?!澳红\初歇,煙波沉沉,冷落清秋。無緒留戀帳飲,都門處,離別那堪。淚眼相看蘭舟,更好景虛設。竟多情,經年驟雨,良辰去去醒何處。今宵何人傷天楚,楊柳岸,無語對長亭。應是風情千種。縱千古,殘風曉月。千里催發(fā),念此去手執(zhí)凄切酒,更自有節(jié)晚凝噎,便與寒蟬說?!痹~中的字詞順序已然全部打亂,雖不如原詞,但意境韻味仍保留了些,且學生在顛倒原詞的過程中,已然領悟了古詩詞原本該具有的魅力。
古詩詞之美其實并不虛無縹緲,一名語文教師完全可以從一般教學經驗的“此岸”,通過自己的思考、創(chuàng)新、實踐、達到理想的教學藝術的“彼岸”,去尋找古詩詞教學中的真美與真味。
(曹穎,南京市雨花臺中學,210012)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