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麗
作文是表情達意的交際工具,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許多學生害怕寫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筆就抓耳撓腮,筆桿似有千斤重,半天寫不出一個字,引用學生的話就是“無話可說,無話可寫”。其實這正是作文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如何讓學生愛上作文,使學生下筆有神,樂寫、善寫作文呢?筆者認為有必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激發(fā)興趣,落實三維目標
對于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是很重要的。我根據學段目標,結合教材的特點,首先把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放在第一位。教材中的習作在編排上努力為學生自由習作提供方便,不規(guī)定習作的題目,一般都提出一個內容的范圍,使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可以寫的內容。題目由學生自己擬定,學生可以把想寫的寫下來,有題目也行,沒題目也行。這個寬泛的條件不再使學生感到寫作的壓力,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樣寫就怎樣寫。
另外,我在教學中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如讓學生讀自己的習作,請同學評價;讓學生把自己的習作編輯成冊,自我欣賞、自我評價;教師口頭、書面評價等形式讓學生感受習作的快樂。其次,我以賞識的眼光看待能表達真情實感、有創(chuàng)意的習作并及時給予肯定,把三維目標落實在習作當中。
二、重視評價,培養(yǎng)積累材料方法。
學生的寫作都需要有真實、豐富的材料。以往作文題目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平時沒有寫作材料的積累,到寫的時候感到無話可說、無從下筆,更談不上真情實感。許多小學生一提起寫作文就感到頭疼,要么覺得沒什么可寫,要么心中有話寫不出來。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的積累,導致動筆時“無米下鍋”。在平時作文訓練中我做了較大的改進,習作內容不僅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且都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寫作材料,從而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在這樣的教學平臺的基礎上,我結合教材對習作的要求,讓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并在評價學生的習作時,既關注結果,更關注學生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不僅具體考查學生積累了什么材料,更考察他們積累各種材料的方法。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三、教給方法,訓練學生寫出佳作
在作文教學中從口語交際到習作,從內容安排,到方法指導,做到可操作性強。一是結合范文教學對學生進行習作的基礎訓練。如各種動植物、景物、場面的描寫和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里、神態(tài)的描寫結合范文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在范文中找聯(lián)系點,用到自己的習作實踐中。二是農村自然風光優(yōu)美,社會生活豐富而獨特。引導學生去觀察,去體驗。觀察自然界的新奇和絢麗,體驗社會會生活的獨特魅力。領著學生去看,看看大自然的五彩畫面;領著學生去聽,聽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領著學生用心去感受,感受那美好的生活。使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鼓勵學生說真話,寫事實,敘真情,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一文多做,逐步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四、建立檔案,激發(fā)習作熱情。
我在作文教學中重視習作后的交流、展示和評改。鼓勵學生“寫好以后讀給爸爸、媽媽聽,讓他們和我們分享習作的快樂”,“可以讀給你寫的那個人聽,請他評評寫得怎么樣”,“讀給大家聽”,“把習作和圖畫貼在教室里,讓大家欣賞”等等。這樣,學生之間很容易形成互相欣賞、互相評比、你追我趕的寫作氛圍。
為了讓學生在寫作方面有成就感,我結合教材的提示,發(fā)動學生給自己建立寫作小檔案。小檔案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其中除了保存學生自己認為很滿意的作品、習作比賽的獲獎作品及老師在全班面前讀過的作品之外,還包括老師及同學對本人寫作的態(tài)度、主要優(yōu)缺點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的記錄。這樣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寫作實際情況和發(fā)展過程。
總之,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勞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練筆,學生就會有內容要寫,有情感要抒,對作文的興趣就會越濃厚,就會愛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