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珠
以往大量的研究表明:擁有更多金錢的人們會感覺到更幸福。然而,花費金錢的方式也許和擁有金錢的多少一樣,對幸福的意義十分重要。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Elizabeth W. Dunn教授、西門菲莎大學的Lara B. Aknin教授和美國哈佛大學的Michael I. Norton教授發(fā)表于頂尖心理學期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人們指明了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將金錢花費在他人身上(親社會支出)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在最初的一個實驗中,他們在校園里將5元或者10元隨機分發(fā)給兩組人并讓一半參與者將錢花在自己身上,另一半參與者將錢花在他人身上。實驗結果表明,無論金額多少,那些將錢花在他人身上的參與者表達了更強的幸福感。在接下來的一系列多國(加拿大,印度,南非,烏干達等)實驗當中,他們發(fā)現雖然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有所差異,但是親社會支出都會讓人們幸福,這也說明從親社會支出中獲得幸福的能力可能是全球人類共同的心理特征。
三位教授的研究還指出,當親社會支出滿足人們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需求時,人們更容易從親社會支出中獲得幸福感。
關聯(lián)性 當給予他人能夠幫助人們增強彼此社會聯(lián)系時,所得到的情感回報最多。一項關于星巴克禮物卡的實驗發(fā)現,當人們將禮物卡花在朋友身上時比花費在自己身上更幸福,不過前提是陪同朋友一起去星巴克消費。另外一個關于朋友親疏的實驗表明,人們將金錢花在親近他人身上比花在陌生人身上所體會到的幸福感更多,這也許是因為親近的人際關系更有利于滿足人們的歸屬感。
差異性 當人們更容易看到他們的給予給他人帶來改變時,所感受到的幸福更強。例如,UNICEF和Spread the Net都是致力于改善世界貧窮地區(qū)孩子們健康狀況的慈善組織,但是Spread the Net則提供了一個更為清晰和具體的承諾:每收到10元錢的捐贈,組織將向身處瘧疾危險之中的小孩提供一頂蚊帳。向Spread the Net捐贈的實驗參與者比向UNICEF捐贈的實驗參與者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自主性 當人們能自主地決定是否給予以及給予多少時,所體會到的幸福更強。一項關于捐贈行為的實驗發(fā)現,相比強制進行捐贈,人們在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向當地慈善機構捐贈的情況下,大腦回饋區(qū)域會被更大程度地激活。
日常生活中,當親社會支出沒有給人們帶來幸福感時,可以考慮這種支出是否很好地滿足了上述三種需求,同時及時修改原本的解決方案以更好地滿足這些需求。慈善組織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使捐贈者的情感回報最大化,從而潛在地增加再次捐贈的可能性。當人們從之前的親社會支出感受到幸福時,他們就更有可能在未來給予他人。(作者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多倫多大學羅德曼管理學院國家公派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生,研究方向為消費者行為,作者郵箱liulzh.10@sem.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