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王凡
摘 要:批評話語分析的對象主要是針對非文學語篇,旨在揭示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和權利之間的關系。盡管該學科只有三十多年的發(fā)展歷史,但是其研究領域范圍非常廣泛,包括政治話語、媒體話語等等。本文主要整理了批評話語分析的研究方法及其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批評話語分析;研究方法;問題
作者簡介:
李珂(1989.9-),女,陜西銅川,西安外國語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新聞英語方向。
王凡(1989.4-),女,陜西安康,西安外國語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英語語言學方向。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0--02
1.引言
批評話語分析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的批評語言學,旨在關注社會現實中不平等的和不公正的現象以及話語呈現權利和意識形態(tài)的方式,同時致力于發(fā)現改進這種不平等的方法。一方面批評話語分析已被廣泛用于各個領域的研究且取得豐碩成果,另一方面,批評話語分析理論也備受語言學界的爭議。本文主要梳理批評話語分析的研究方法及其存在的問題,以促進該理論進一步地發(fā)展。
2.CDA起源及研究范圍
CDA產生于上世紀70年代末,最早是由英國語言學家Fowler等人在《語言與控制》一書中提出的一種話語分析方法,旨在探索社會中的不平等現在話語中的反映,以及文本用來呈現權利和意識形態(tài)的方法。CDA在發(fā)展過程中,積極吸收語言學、社會學和認知科學理論,逐漸形成了分析模式和理論基礎多樣性和跨學科性的特點。20世紀八十年末,CDA取得進一步的發(fā)展,開始關注語言在機構語境中使用問題,CDA分析的歷史分析角度也開始進入批評話語分析的視野。
CDA關注任何種類的話語,但其特別關注大眾語篇、官方話語以及個人的正式或非正式話語。由于大眾媒體在影響人們意識形態(tài)當面具有重要作用,大眾傳播話語成為CDA分析的重點對象。
3. CDA的主要研究方法
CDA自二十世紀70年代產生以來,雖只有短短三十幾年的發(fā)展歷史,但是關于話語分析方面的理論層出不窮,本文主要介紹最具影響力的四種研究方法,即Roger Fowler的批評語言學、Norman Fairclough的社會文化分析法、van Dijk的社會認知分析法、Ruth wodak的語篇-歷史法。
3.1 Roger Fowler的批評語言學
批評語言學產生于二十世紀70年代,深受西方興起的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其理論來源主要是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和了薩皮爾-沃爾夫假說。批評語言學主張“借助語言結構的相互作用,借助于更加寬泛的社會背景,講文本與社會分析結合起來,并通過這樣的分析來揭示話語表達中的社會意義”(Fowler 1979.195-196)。
批評語言學的分析程序大致分為三個步驟:首先,分析語篇的結構特征并研究其生成過程;其次分析論證這些或過程在所分析的語篇生成和理解的具體語境里與某種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相關性;最后進一步分析論證這種語言過程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的意義。
3.2 Norman Fairclough社會文化分析法
Fairclough的社會文化分析法繼承和發(fā)展了批評語言學的研究成果,試圖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批評話語分析的理論范式。Fairclough提出批評話語分析的三維分析框架:語篇、話語實踐、社會文化實踐。
語篇描寫主要分析詞匯、語法、語義以及語篇組織。話語實踐是連接文本與社會實踐的紐帶,注重文本的生產過程和解釋過程。社會實踐關注語篇的社會意義,將話語置于意識形態(tài)關系中,分析意識形態(tài)與話語的相互作用。
3.3 van Dijk的社會認知分析法
van Dijk從社會認知的角度研究了話語中對種族和少數民族的歧視,以及權勢和不平等等問題。van Dijk把話語看成一個交際事件和語言成品,是各種意義的表現形式,包括話語、文本、手勢、表情、印刷布局以及其他符號等。
van Dijk的分析框架有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文本部分和語境部分。文本部分析話語的各種不同層次的結構;語境部分分析這些文本結構生產的認知和社會因素,從而分析它們的經濟、文化和歷史根源。
3.4 Ruth Wodak的語篇-歷史法
Wodak采用話語歷史分析方法,整合所有的背景信息,分析和解釋公眾話語中的種族主義思想和偏見,這種方法適合分析話語中隱含的帶有偏見的語碼和暗指。Wodak認為,口語和書面語也是一種社會實踐,話語實踐與其所處的語境存在一種辯證關系。
Wodak的語篇-歷史法的分析模式分為三個步驟,內容、話語策略和文本的語言表達形式。1)內容層面是指確立所要研究某一具體語篇;2)話語策略層面研究文本中使用的各種策略;3)文本的語言表達形式主要研究語篇、句子、詞匯。
4.存在問題
4.1 批評話語本身存在話語霸權主義
批評話語分析理論通過對語篇的分析揭示話語背后隱藏的霸權主義和不平等現象,但其研究方法本身存在霸權主義,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兩點:1)分析者本身的文化背景影響。任何文本都是作者結合自身文化背景的一種創(chuàng)作,而分析者可能由于與作者的文化背景差異性而對文本產生質疑,即批評話語分析帶有較強的主觀主義色彩,各人針對同一事件會產生不同的看法,所以不能通過簡單的批評話語分析理論來甄別事物的正誤。2)語料庫的選取存在任意性。由于分析者在展開研究前已經對材料有了大致的判斷,因此可能在選取材料時潛意識存在某種刻意性,即選擇有利于自己判斷的語篇來分析得出結論,存在“斷章取義”的嫌疑。
4.2 缺乏典型的理論范式
批評話語分析發(fā)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分析方法多樣化,一方面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關于批評話語分析的專著、文章以及以其為主題的學術會議也層出不窮,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個問題,有關于批評話語分析的研究方法“各自為政”,鮮有將這些理論結合起來的嘗試。每一種研究方法都為語篇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些方法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即形成統(tǒng)一的理論范式,這樣也有助于提高批評話語分析的公正性與客觀性。
5.結束語
批評話語分析自上世界70年代發(fā)展以來,受到傳媒界和語言學界的廣泛追捧,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為研究語篇注入了新的活力。批評話語分析有機地將語篇的社會學分析和語言學分析聯系起來,將語篇置于特定的語境當中分析,改善了以往單純就語篇中的詞匯、句法等文本信息進行整合的研究模式。但是我們也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認識到批評話語分析存在的問題,以便今后進一步完善批評話語分析理論,為語篇分析提供更加準確全面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Fowler, R.et.al. Language and Control[M]. Routledge&Kegan Paul.1979
[2]Fowler, R..Notes on critical linguistics[A].In R.Steele&T. Threadgold(eds).1987
[3]Fowler, R.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M] 1991
[4]Halliday, 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 Edward Armold.1973
[5]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1992
[6]van Dijk, T. Ide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1998
[7]Wodak,R.&G.Weis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Interdiscipilinary[M]2003
[8]辛斌.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9]辛斌.批評話語分析:批評與反思[J]外語學刊(6):63-7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