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有德
有錢了,是買書,還是買房?
民國人不假思索,選擇買書;當代人差點噴飯,自然買房!
《文匯報》曾經統(tǒng)計:魯迅前期在北京時14年的收入相當于今164萬元,后期在上海時9年收入相當于今210萬元。還有報刊以《魯迅是百萬富翁》為題報道:根據魯迅24年的日記統(tǒng)計,魯迅的收入至少有舊幣12萬元,折合人民幣至少480萬元……且不論魯迅究竟擁有多少收入,在今天,能夠上“作家富豪榜”是肯定的,按理,魯迅應該買房了,而且買豪華住房甚至別墅,然后,再來買書??墒?,魯迅究竟是先買房還是買書?在魯迅的日記里記錄得非常清楚——
僅僅1912年6月份,日記里有賬可查的,便有三次買書記錄,花去將近三十塊大洋。而從1912年至1935年,每個月都買書,有時還買拓片、古玩、古舊文書,出手就是幾十塊大洋。
魯迅在西直門八道灣胡同買下的前后三進大型四合院,總共才花了三四千大洋;在此之前,在阜成門內王府井胡同的一處宅子,總共十一間房子,要價才一百五十塊大洋——魯迅少買半年書,便可以買下來。
與魯迅齊名的吳虞,同樣喜歡買書。翻看吳虞的日記,僅僅1924年下半年,買《英文大辭典》、《王摩詰集注》、《二十二史異考》、《道藏舉要》全套,花去將近七百大洋。吳虞家在成都,房價便宜,家對面一處占地一畝的大宅院,賣價才兩千八百大洋,吳虞少買兩年書便能買下來。
民國時期,印刷技術落后,裝訂全靠手工,因此書價很貴;魯迅和吳虞又喜歡買孤本和絕版,而且一買就是全套,開銷不菲。而民國前期北京和成都的房價,與現在比起來,不知便宜多少倍。書價昂貴,房價便宜,兩者不可相提并論,少買幾年書就能買下一所房。而民國時期的文化人,還是熱衷于買書。
當今時代,房價昂貴,書價便宜,兩者不可相提并論,少買一處房子,絕對可以擁有一座書城。然而,當今時代的文化人,買書只是興趣,買房則是熱衷,甘愿成為房奴。
首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談及巨獎的用途時坦陳:第一便是買房,在北京買大房子,印證了中國人對住房的焦慮??上?,大房子買不成:“5萬多一平米,750萬也就是120多平米。”于是有人調侃莫言,寫的作品可以是魔幻,買房得回到現實中來。諾獎焦慮癥隨著莫言獲獎暫時得到緩解,而買房焦慮癥仍在蔓延。在當今時代,人們一旦獲得巨額財富,很多人想到的便是買房……而其他諾獎獲得者在談及獎金用途時,很少談及買房——這無疑釋放出這樣的信息:中國人熱衷買房,為買房忙,甚至為買房狂。
如果說買房是沉重的話題,那么,買書則更為沉重!買房沉重是因為價格不菲,而買書沉重則是興趣不濃。根據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開展的全民閱讀調查,我國民眾每年人均閱讀圖書僅有4.5本,遠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
2013年,“第八屆作家富豪榜”與“中國網絡作家富豪榜” 相繼出爐,火爆一時,引起廣泛關注——幾百萬、幾千萬,可以買好房了;至于,可以買好書了,恐怕無人問津!因為富豪作家——尤其網絡富豪作家,買房當然重要,而買書,似乎無需列入議事日程,因此,“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或者,“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中”,飄渺得很了。
民國時期時局動蕩,民不聊生,然而,正如岳南先生所云“人才輩出、大師如林、百家爭鳴、精神昂揚、思想自由、學術文化如同星河燦爛繁華”;當今時代和諧社會,可是,“大師遠去,再無大師”原因何在?也許,買書與買房竟是“分水嶺”?時代飛速發(fā)展,國人倒是浮躁了,無法靜下心來買書、讀書。外國人在感慨:中國人不愛讀書;而中國人自己也許還沒意識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哪!
有錢了,究竟買書,還是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