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妍 孫明子 姚桂桂
美國女權主義者支持墮胎,認為墮胎是婦女應該擁有選擇的權利,稱為“支持選擇派”。但反對墮胎的“支持生命派”認為墮胎是謀殺,堅決反對墮胎。1973年羅訴韋德案確定了墮胎權是婦女應該擁有的憲法賦予的權利。但該判決遭到了“支持生命派”的反對,美國各州的“支持生命派”自此也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限制墮胎的法案,包括禁止晚期墮胎、禁止胎兒有心跳之后的墮胎、墮胎前必須等待幾天、青少年墮胎必須告知父母等等。美國墮胎立法問題一直深受美國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的深刻影響。從白宮到國會,從天主教會到其他保守宗教派別,都相當大程度上影響著反墮胎立法的演變。
一、羅訴韋德案概況
1969年8月,美國德州的女服務生Norma McCorvey懷孕后想墮胎,她的朋友建議她謊稱遭到強暴,以合法墮胎,因為德州法律規(guī)定被強奸可以合法墮胎。但她卻沒能按要求提供遭到強奸的證據,于是沒有成功墮胎,去了一家地下墮胎診所,卻發(fā)現(xiàn)診所被查封。1970年律師為McCorvey(化名珍妮·羅,Jane Roe),起訴代表德州的達拉斯縣司法長官亨利·韋德,指控德州禁止墮胎的法律侵犯了她的“隱私權”。地方法院判決,該法侵犯了原告受美國憲法第九修正案所保障的權利,但是沒有對德州的反墮胎法律提出禁制令,Roe向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上訴。聯(lián)邦最高法院于1973年以7比2的比數(shù),認定德州刑法限制婦女墮胎權的規(guī)定違反憲法增修條文第14條“正當法律程序”條款。
此案件之后,引發(fā)了社會各界激烈的爭議,矛盾集中在婦女的墮胎權是否為隱私權所保護,未出生的胎兒是否受增修條文第14條“正當法律程序”條款的保護,以及德州禁止墮胎法律是否違反增修條文第14條“正當法律程序”條款。而在案件之后,對于婦女墮胎的問題,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承認婦女的“墮胎權”受到憲法隱私權的保護。此外,對于墮胎權的限制應采取“嚴格審查”標準,并提出“三階段標準”。
羅伊案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以及爭議,因為是最高法院的判決確認了婦女墮胎的權利。也引發(fā)了關于生命權、隱私權的巨大爭論。
在“羅伊案”后,在解除墮胎禁令限制的情況下,美國每年墮胎人數(shù)激增, 其中包括一些青少年。在此情況下,關于墮胎是否合法的論戰(zhàn)再一次展開起來。保守派們于是聯(lián)合起來,在各州出臺和制定各種法律限制墮胎。
二、羅訴韋德案之后美國各州反墮胎立法的基本情況及其特點
1973年羅伊訴韋德案是婦女運動史上里程碑式的決定。在此之后,美國站在反墮胎立場上的“生命派”一直致力于在各州出臺和制定各種法律限制墮胎,如禁止晚期墮胎,未成年人墮胎必須告知父母,以及強制在手術前向病人提供關于墮胎的風險等信息,企圖有朝一日能推翻羅訴韋德案。
1978年,俄亥俄州阿克倫市的墮胎法對婦女墮胎作出了五個方面的限制, 不過,1983年,鮑威爾法官重申羅訴韋德案中將婦女墮胎權包含在隱私權的范圍內,最終判決結果是這些限制違反了憲法,婦女的墮胎權再次得到肯定。
此后,密蘇里州出臺了在一些情況?限制墮胎的法案,并且禁止使用稅收資助墮胎行為。隨后密蘇里州的一家醫(yī)療機構狀告密蘇里州限制墮胎的法令,法院認為,密蘇里州的法令與羅訴韋德案的判決結果相悖,因此斷定它違反了憲法。但是,州政府不服,將案件上訴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最后判定密蘇里州限制墮胎的法令是合乎憲法的。該韋伯斯特案件確定州政府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婦女墮胎,也可以禁止使用稅收資助墮胎行為。由此可以看出,美國最高法院雖然并沒有實質上推翻羅訴韋德案,但也并未完全保護婦女墮胎的權利。
1996年4月和1997年10月,克林頓總統(tǒng)否決成型胎兒墮胎法案。2003年布什政府推動國會通過了部份生產墮胎法,該法案明確禁止妊娠后期非醫(yī)學需要的墮胎。2006年3月,南達科他州州長簽署了反墮胎的法令,使墮胎行為成為一項重罪,但隨后在2006年11月廢除該法。2006年2月,密西西比的眾議院公共衛(wèi)生委員會投票批準一項墮胎禁令,但該法案在眾議院和參議院的妥協(xié)立法上未能達成一致。2008年11月,在第48次公民投票修訂科羅拉多州的憲法修正案時,反對票占73.21%,未能通過禁止墮胎的法律。2009年2月北達科他州禁止墮胎墮胎的立法在眾議院通過,但后來在參議院被擊敗。
2012年2月,弗吉尼亞州眾議院通過了一項法案,申明一旦婦女受孕,墮胎將失去法律的保護。北達科他州在2013年3月26日出臺最嚴反墮胎法,孕婦在任何情況都不得墮胎。一些其他州也正在考慮禁止墮胎,這些州包括佛羅里達州,俄亥俄州,佐治亞州,得克薩斯州和阿肯色州。
此外,由于“海德修正案”,許多州政府的衛(wèi)生計劃不包括墮胎。到目前為止,已有29個州的法律禁止使用政府資金為婦女墮胎,即使對有生命危險的孕婦也不例外;10個州的法律規(guī)定政府只為因遭強奸亂倫而懷孕者的墮胎支付費用。
三、反墮胎立法背后的政治與宗教因素分析
1.政治因素
作為“當代美國最熱門的談資,墮胎爭論還是一個足以分裂社會并使其瓦解崩潰的話題?!眽櫶栴}不僅對美國國會的政治運動(政策的制定和政治斗爭等)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的政治運動也影響著人們對墮胎問題的看法。
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一款就規(guī)定了“本憲法授予的全部立法權, 均屬于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合眾國國會”,所有爭論雙方都渴望著獲得有立法權的國會的支持,從而占據著主動地位和優(yōu)先權。此外國會兩黨中,共和黨反對墮胎,民主黨支持墮胎,這些國會議員很多都是社會上反對或者支持墮胎的積極分子。
從1973年羅伊案開始,墮胎問題問題成為共和黨和民主黨爭論的重要議題,兩黨在墮胎問題上展開了拉鋸戰(zhàn)。例如,里根總統(tǒng)在執(zhí)政時期,通過了一項政府禁令,禁止在計劃生育項目基金資助的計劃生育診所提供墮胎咨詢和推介。該禁令后來遭到了支持墮胎的民主黨議員的反對。在第101 屆國會, 參議院以言論自由遭到限制為由,通過了議員查菲( Chafee) 提出的推翻里根政府政令的提議。反對墮胎的共和黨與保守的“生命派”聯(lián)合,力圖推翻羅訴韋德案。一系列限制墮胎的相關法案因此在各州出臺。支 但不久后, 最高法院宣布里根政府的該禁令沒
有違憲。
1.宗教因素
20世紀70年代后期起,美國社會經歷了民權運動、女權運動、性解放運動、反正統(tǒng)文化運動等的洗禮,社會價值觀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美國離婚率上升,未婚生育現(xiàn)象普遍,傳統(tǒng)家庭結構也受到了嚴峻挑戰(zhàn)。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之下,宗教右翼保守勢力不斷壯大。宗教右翼勢力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反對墮胎。他們不能容忍“政府和當今的文化削弱人們的信仰”,于是投身參與各大社會和政治活動。不斷擴張的組織架構以及美國主流中產階級被吸引到福音派基督教教義中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 這為其成功地展開政治行動提供了基礎支撐、智力網絡、社會基礎和人員保障。根據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社會調查,宗教右翼的勢力已經滲透到美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其政治影響力在美國社會中也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宗教右翼勢力致力于反對墮胎的權利。
總之,美國保守派反對墮胎的理由大致可歸納為: 第一, 生命開始于母體受孕的那一刻, 胎兒和母親一樣, 其生命權應當?shù)玫奖Wo, 不可隨意剝奪。給予女性太多墮胎自由的結果是對生命倫理的不尊重, 也是對胎兒人權的侵犯。第二,法律允許墮胎,將會在性、家庭社會責任以及計劃生育等方面給人們傳遞錯誤信息。由于可以自由墮胎,人們可以不負責任地進行性行為。墮胎合法化及政府給予墮胎的醫(yī)療補助, 意味著對那些不正當性行為的支持, 這必然導致道德的淪喪。
結論:
由于墮胎問題關系到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的兩黨政治斗爭,墮胎問題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女性問題或女性主義問題,而是與政治密切相關的議題。支持墮胎與反對墮胎的斗爭也將會一直繼續(xù)下去。
【參考文獻】
[1]方流芳:《羅伊判例:關于司法和政治分界的爭辯——墮胎和美國憲法第14修正案的司法解釋》,載于《比較法研究》1998 年第一期,第10頁。
[2]趙秉志主編:《英美刑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頁。
[3]參見馬青升等譯,J·C·史密斯、B·霍根著:《英國刑法》,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第435頁。
[4]陳世杰:《墮胎罪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5]王恩銘.《當代美國文化與社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6]劉征:《美國墮胎立法之歷史沿革》,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7]Louis P. Pojman、Francis J. Beckwith.The abort ion cont roversy: 25 years after Roe v. Wade: a reader [ C] . Belmont ,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8]David Lawrence. America: The politics of diversity [M].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