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菁
【摘要】任務型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合理的設計任務、運用任務是值得廣大一線教師不斷探索,共同思考的話題。本文從任務一詞的概念界定,任務的類型、任務活動的形式及任務設計的原則闡述了自己的認識,以和同行商榷。
【關鍵詞】任務設計活動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118-02 任務型教學(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的一種教學模式。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第四點中提到“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強調(diào)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這一教學理念,如何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計“任務”,在“任務活動”操作過程中要遵守哪些原則?都值得一線教師思索探討。
漢語詞典中給予任務的定義是:通常指擔任的工作,擔負的責任。但對于語言教學中“任務”的界定,學術界卻眾說紛紜,而且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認識的不斷更新,同一學者對“任務”的解釋在不同時期也不完全相同。盡管對任務的界定各家說法不一,但共同點是:任務都涉及語言的實際運用,是一種語言學習活動。故筆者認為把“任務”運用于課堂教學可以這樣描述:“任務”通常是指讓學生使用其語言技能,以解決某一交際問題或完成一件事情的教學活動。
一、任務設計的類型
根據(jù)任務一詞的界定,“解決某一交際問題,完成一件事件”的教學活動,再參考諸多學者對任務類型的分類,筆者認為以下幾種任務適合在初中英語課堂中運用。
1.信息差型任務(information-gap tasks)
“信息差”即在了解和掌握信息上所存在的差距。這類任務一般要求兩人以上合作完成,大家各自持有對方不知道的信息,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流,通過交換信息得到他人所掌握的情況,將不完整的信息拼接成一個完整的信息載體,比如,信件和表格等。
2.比較型任務(comparison tasks)
比較任務是要求學生用英語把相同性質(zhì)的事物、物品等進行比較,以找出它們之間共同點及不同點。這種任務適用于單元總結復習,需要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設置、完成和評價任務。這種任務型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發(fā)展求異思維。
3.問題解決型任務(problem-solving tasks)
這類任務是分配給學生一個任務和一些相關信息,學生經(jīng)過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設計問題解決型任務,所選擇的語言材料及所設計情景要力求真實,盡可能反映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比如,全班準備郊游,怎么做準備,如何分工以及午餐吃什么等。
4.交換觀點型任務(opinion exchange tasks)
該任務主要是讓學生表達不同的想法或不同的觀點。比如,針對“中學生是否應該上網(wǎng)”這一話題,教師可以將持不同意見的學生分為兩組,讓學生各抒己見,而不必相互接受對方的觀點。
5.真實創(chuàng)造型任務(real creative tasks)
此類任務具有較強的語言開放性,是一種探索性和實踐性的任務。如用英語制作節(jié)日賀卡,就某個話題向筆友發(fā)出電子郵件,上網(wǎng)搜尋信息寫出報道等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并綜合運用語言來完成任務。
二、任務活動的形式
任務的本質(zhì)是教學活動,任務實施需要活動為載體。設計活動時要注意圍繞目標,繁簡程度適當,形式靈活多樣。
1.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
頭腦風暴法常運用于任務的準備階段,通常以圖片或話題導入新課,并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激活學生頭腦中的相關背景知識,以達到熱身的效果,同時學習新詞匯,預習課文內(nèi)容。
2.排序和分類(ordering and sorting)
根據(jù)特定的標準把事物和事件等進行歸類或排列。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梳理和鞏固詞匯,拓展思維的空間,加強對語言的記憶,常見“信息差型任務”和“比較型任務”。
3.編對話/寫作(making conversation/writing)
編對話、寫作可靈活操練,避免過于機械。學生在“編寫”的過程中涉及到意義的表達和信息的交換,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一些圖片、信息或話題,學生以pair work/group work的形式共同參與,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掌握句型的用法。
4.采訪/調(diào)查(interview/making a survey)
采訪和調(diào)查利用的是信息差,通過活動了解對方未知的信息,這類活動一般建立在pair work/group work的基礎上,合作雙方要清楚采訪或調(diào)查的內(nèi)容目的,共同配合完成任務。此類活動常見于“問題解決型任務和真實創(chuàng)造型任務”,它是任務型語言課堂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體現(xiàn)了合作學習的理念,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的優(yōu)勢。
5.討論/辯論(discussion/debate)
討論和辯論是屬于任務中難度較大的一種,它要求學生要具備一定的語言功底,常用于“交換觀點型任務”。 通過小組辯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反應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尊重和張揚。
三、任務設計原則
任務是一堂課的精髓所在,任務的類型、活動的形式都并非任務優(yōu)劣的決定性因素,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則設計任務,才能符合學情,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1.全體性,分層性
設計任務時要考慮到全體學生,讓所有的學生有事可干,每個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都能增強自信心,取得進步。任務設計要注意體現(xiàn)對各層學生的適應性和挑戰(zhàn)性,依據(jù)任務設置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活動,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各取所需”的選擇,讓大部分學生能完成任務,又要考慮兼顧兩頭。
2.興趣性、創(chuàng)新性
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語學習興趣的程度,教師要培養(yǎng)和保持學生較濃的學習興趣,設計任務就要有一定的新意。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chuàng)造性因素,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發(fā)展語言技能。例如:在教學“I like…” “I dont like…”句型時可以設計一份表格,先給學生一些例子,如:My name is Wang Yu. I like swimming, but I dont like swimming in the bathroom; My name is Liu Xian. I like playing tennis, but I dont like playing with Li Na.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后,接著讓學生按例子試寫并進行匯報。這一富有創(chuàng)意的任務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和想象力的培養(yǎng)。
3.真實性、實用性
新課程以任務為教學策略基礎,強調(diào)從運用語言的任務入手進行教學,讓學生為了完成一項真實的任務進行學習,使學生為了運用而學習,學了就用,學了就能用,從而直接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學習實際和生活經(jīng)驗的任務情境和語境來體現(xiàn)其真實性、實用性。例如:在學習Go for it八年級上冊 unit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時,可以設計讓學生實際制作香蕉奶昔的任務,學生一邊復述奶昔制作步驟,一邊實際操作完成制作,在真實情境中學習運用語言。課后還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回家給父母制作一杯奶昔,使任務延伸到實際生活之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為所用。
4.操作性、關聯(lián)性
任務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可操作性、關聯(lián)性,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即在同一個題目之下開展不同的活動,下一個活動在前一個活動的結果中產(chǎn)生。例如,在學習Go for it 中“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這一單元時,教師先可設計一個簡單任務:What chores do you usually do at home?這一任務學生熟悉,能夠迅速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容易衍生出其他高級任務。任務活動的關聯(lián)性還體現(xiàn)在英語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lián)系上。如:在教學Go for it 八年級上冊Unit 4的“Whos Got Talent?”這篇主題短文時,要求教師要掌握有關美國達人秀方面的知識;在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中,教師需要了解電視節(jié)目的種類、Disney 的相關資料等等。教學中通過滲透其他知識,學生則更容易理解本單元知識,更容易接受新知識。
5.激勵性、評價性
設計任務的目的之一是激勵學生完成任務并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所以首先任務活動必須有具體的任務結果,結果能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成就感;其次是活動過程中的評價對任務的完成亦有著不容忽視的激勵作用。教師要將評價有機的融入任務中去,激勵和督促學生完成任務。對活動過程的評價要重視學生的態(tài)度、參與的積極性、努力的程度以及合作的精神等;對任務結果的評價,要注意不要對結果(小組報告或、匯報等)求全責備,作一些否定性的評價。相反,要關注他們語言表達得體的地方,對取得進步的方面加以點評。
結束語:
實踐證明,任務型教學是一種實用的,可行的語言教學形式。但是我們也應該用辨證的觀點去看任務型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或方法,它只是完成英語學習任務很多方法中的重要的一種,但不是唯一的。教師應針對特定的課型,特定教學內(nèi)容,結合特定教學對象,靈活地加以選擇和運用,從而發(fā)揮任務型教學的最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龔亞夫,《任務型語言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李志剛,《淺談語言教學的任務設計》,《網(wǎng)絡科技時代》2008年第1期.
[3]徐文鋒,《任務的定義和類型》,百度文庫,發(fā)布日期:2010年8月30日.
[4]齊曉靜,《英語課堂中“任務型”教學活動特點分析》,《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16期.
[5]陳新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課中的研究》,2013年碩士論文.
作者簡介:
劉偉菁(1974年2月-),安徽淮南二十四中任教,安徽師范大學2004屆教育碩士,中學英語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