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刀
說起視力表,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但凡體檢過的人都知道。那么,我們認識了那么多年的視力表,究竟有什么絕妙之處?簡單的一張畫有大大小小字母的表,怎么就能搞清楚我們的視力是否正常?如果你這么一想,明明再熟悉不過的視力表會不會突然又變得陌生起來了?沒關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開這個謎團,一探究竟。
視力是眼睛辨別物體形狀的能力,也叫做視敏度,主要指中心視力,反映的是黃斑中心凹的光學分辨能力,以最小視角表示。判斷一個人的視功能是否正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視力表檢查視力。視力表是用于測量中心視力的圖表,是根據(jù)分視角原理來設計的,以1分視角為單位進行測量,采用分數(shù)法記錄,分母表示正常視力者能辨別視標的檢查距離,分子表示被檢查者能分辨該視標的距離。
目前,我們檢查視力時主要采用的視力表有國際標準視力表和對數(shù)視力表。
國際標準視力表
國際標準視力表以E字為視標,其筆劃寬度與間隔均為一分視角,視標E的邊寬為5分視角,缺口寬度為3分視角,視標排列共12行,視標的遞增率為調(diào)合集數(shù),視力為等差級數(shù),采用小數(shù)法記錄。進行檢查時,當人眼能看清5m遠處的一個E字形開口(開口的距離為1.5mm)的方向時,按簡化眼計算,此E字形開口在視網(wǎng)膜像中的距離約為5μm,說明此眼視力正常,定為1.0。當物像為5μm時,由光路形成的兩個三角形的對頂角即視角約相當于1分度(即1')。因此,如果被測試者在視角為10分度時才能看清相應增大了的視力表上標準圖形的E字形開口(相當于國際視力表上最上面一排圖),則視力定為0.1。
在表上還列出視力0.2至0.9時的逐步減小的圖形,但該表對這些相應圖形的大小設計是有缺點的,如相當于0.2視力的圖形比視力0.1的圖形小1/2,而相當于視力1.0的圖形只比視力為0.9時的圖形小了1/9。這種方法顯然不利于臨床上表示視力的改善程度,例如由原來0.9的視力改善為1.0較容易,但由0.1的視力改善為0.2卻較難。雖然視力都增加了0.1,但其真正改善的程度并不一樣。
對數(shù)視力表
針對國際標準視力表的缺點,我國繆天榮在1958年提出并設計了對數(shù)視力表,又稱5分制對數(shù)視力表。該表將視力分成5個等級,視標為E字或C字,共14行。對數(shù)遠視力表以5米為測試距離,能辨第11行為標準視力,記以5.0。視標按幾何級數(shù)增加,視力記錄按算術級增減。它把國際視力表上記為1.0的正常視力記為5.0,而將視角為10分度時的視力記為4.0,其間相當于視力4.1、4.2直至4.9的圖形,各比上一排形成的視角小1.259倍,而log值為0.1。這樣,視力表上不論原視力為何值,其改善程度的數(shù)值都具有同樣的意義。
除了國際標準視力表、對數(shù)視力表外,世界上還有蘭氏環(huán)形視力表、耶格表、轉(zhuǎn)盤式自帶光源近視力表等,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去了解一下。
通過上述介紹,你對視力表的檢查原理應該有了初步的認識,那么下次檢查視力時,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名詞解釋
分視角:視網(wǎng)膜能辨認某一物體(或更具體地說區(qū)分兩個點)時,必須在眼內(nèi)形成一定的視角。正常眼能辨別最小物體(或區(qū)分最近的兩個點)的視角叫最小視角,大多數(shù)正常眼的最小視角為一分視角。
簡化眼:由于眼內(nèi)有多個折光體,要用一般幾何光學的原理畫出光線在眼內(nèi)的行進途徑和成像情況時,顯得十分復雜,因此,可以設計一些和正常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但更為簡單的等效光學系統(tǒng)或模型。這個系統(tǒng)或模型稱為簡化眼。
黃斑中心凹:視網(wǎng)膜后極部有一直徑約2毫米的淺漏斗狀小凹陷區(qū),稱為黃斑,這是由于該區(qū)含有豐富的葉黃素而得名。其中央有一小凹為黃斑中心凹,中心凹處可見反光點,稱為中心凹反射,它是視網(wǎng)膜上視覺最敏銳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