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友權
摘 要: 審美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以陶冶情操為目的,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優(yōu)美的感情、豐富的文化知識修養(yǎng),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作者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審美教育:一是從感受入手,引發(fā)學生的想象;二是以情動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三是充分發(fā)掘文本中的美育因素。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審美教育 引發(fā)想象 激發(fā)情感 美育因素
審美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以陶冶情操為目的,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優(yōu)美的感情、豐富的文化知識修養(yǎng),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那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審美教育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與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不應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nèi)容滲透于日常教學之中?!笨梢姡瑢徝澜逃龖灤┯谡Z文教學之中。下面,我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審美教育談談看法。
一、從感受入手,引發(fā)學生的想象
由于美的事物總是通過具體的、鮮明的形象,給人視覺以快感,即美感,因此,審美啟蒙離不開各種藝術形象。如繪畫中的美術形象,人們觀賞蒙娜麗莎的肖像,都無不為其神秘莫測的微笑而產(chǎn)生愉悅的美感;當你聆聽《命運交響曲》演奏時,你的聽覺會因其音符譜成的音樂形象而滿足;其他如舞蹈、雕塑等造型藝術,形象性更明顯。就連生活中的美,首先也是以其可感的外形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如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名勝、花鳥蟲魚等,都以其美麗的形態(tài)使人愉悅。至于文學作品就更是如此,要以各種美的形象感染人、打動人,使人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要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之美,就必須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和造就審美感受的機會與園地,引發(fā)學生的想象。想象對于文學作品審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它,才能提供審美感受的廣闊天地。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以作品的語言為根據(jù)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它才會以具體、生動的面貌呈現(xiàn)于頭腦之中,只有在頭腦之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的浮動,才有審美的體驗和感受。
一些老師懂得引發(fā)學生思考想象對于審美感受的重要性,他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各種手段啟發(fā)學生想象,引導學生感受。請看于漪老師分析《春》一文中第四段前兩句“桃樹、杏樹、梨樹發(fā),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钡膶崨r記錄:
師:“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這是什么意思?
生:爭春。
師:對了,爭春。(板書:爭春)“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大家要怎么樣?“趕趟兒”,開滿了花。這就寫出了熱鬧的情況,繁花似錦。(板書:繁花似錦。展示繁花似錦的彩色照片)大家都是爭著擠著,大家都要開放,桃花、杏花、梨花都開得滿樹——繁花似錦。
經(jīng)過教師這一段配以圖片的啟發(fā)和誘導,學生的頭腦中勢必形象地浮現(xiàn)出百花爭相開放的景象,從而自然地感受到春天的美——真是繁花似錦,春意盎然。
二、以情動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美好的形象對于人的感染往往絕不只停留在感官上,而是通過器官的感知,滲透到心靈,使人獲得精神上的享受,甚至為之陶醉。觀賞一出悲劇,主人公毀滅時,我們情不自禁流下眼淚;當我們看壞蛋被擊斃時,會不由自主地拍手稱快,這表明美育的另一特征是以情打動審美者的心靈,使其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在震顫心靈的觸及中,熏陶其性情,凈化其靈魂,完成審美任務。一般說來,審美想象中,都含有情感的因素,但是并不是學生都能通過想象達到“共鳴”的境地。一些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啟發(fā)下想象出作品的形象,卻不能體驗蘊含的感情。因此,入其境須會其意,方能真正有感受和體驗。
所謂“會意”,就是情感的體驗。學生對情感的深入體驗需要在想象的基礎上激發(fā)感情。
例如:冰心的《紙船——寄母親》,這是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親愛的母親的一曲深情的頌歌。如何引導學生在想象的基礎上體驗詩人的這種情感?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第一節(jié)抓住“從不肯”、“總是”理解詩人并非這一次出門遠行才有舉動,而是對母親的依戀、思念之情由來已久,抓住“一只一只”理解詩人所疊紙船的數(shù)量之多,體會她對母親的思念之深。第二節(jié)用“詩人寫出精心疊成的紙船拋入大海后瞬間發(fā)生的令人心碎的結果,并寫出自己明知沒有結果還是不灰心的疊,又在表達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以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領會:實際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實現(xiàn),這對詩人來說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是詩人寄托思念、排解孤獨憂傷的唯一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最充分地表達出詩人那種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第三節(jié)抓住詩人新奇、大膽的想象體會詩人對母親強烈的思念之情,這樣在引導學生體驗情感的基礎上,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對詩的理解。
情感的激發(fā),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根據(j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對象,讀,可以擊節(jié)吟唱,體驗其悲涼,或慷慨陳詞,體驗其激動。講,可以或聯(lián)系前后文,引發(fā)感情,或聯(lián)系實際,或用抒情議論,激動情感,或聯(lián)系古今名篇,開拓體驗領域……總之,情感的體驗是審美感受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而在講課中,情感的激發(fā)是體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三、充分發(fā)掘文本中的美育因素
文本中的美育因素表現(xiàn)在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等方面,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掘文本中的這些美育因素,在語文訓練過程中進行審美教育,從而很好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
1.體驗文本中的形象美
以形象美來說,選入語文課本的文學作品,不論是小說、詩歌,還是散文、劇本,都塑造了形象,文學作品是通過形象反映社會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讀者,影響讀者整個精神世界。當學生有了審美感受,獲得審美愉悅后,還要培養(yǎng)審美能力,也就是對審美對象的鑒別和評價能力。它包括對審美對象的真善美的識別,對審美客體逐漸加深理解并能給予審美評價,得到新的領悟。分析課文時,教師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教學《背影》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聽錄音、跟讀,在直覺上對文章有個整體感知;再讓學生走進父親的背影中,師生一起隨著低緩抒情的音樂賞析、體味具體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愛;最后進入“移情”關,學生先互相交流,然后聯(lián)系自己與親人的生活實際,口頭表述“我讀《背影》......”或論述:我看到父親的背影流淚的理由。結果學生多半選擇了前者,因為前者更有現(xiàn)實的基礎,他們更有話可說,也更樂意講述親人與自己親密的關系。有些學生講到平日里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自己的無理取鬧導致父母傷心時,情不能自已,泣不成聲。這樣,學生感受到了文中所表現(xiàn)的父子深情,同時,對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有了一定的認識。
2.感悟文本中的意境美
以意境美來說,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散文,都有大量的意境。在教學中,如果能從引導學生體會文學作品的意境入手,就能使他們感受到藝術美,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學郭沫若的詩歌《天上的街市》,在這首詩中,第一節(jié)就創(chuàng)造出一個充滿幻想和詩情畫意的美妙意境:街燈像明星,明星像街燈,這樣回往往復的互喻,相映成趣。更令人神往的是,第三、四節(jié)詩,引發(fā)讀者想象兩幅使人心醉的圖畫:牛郎織女趟過淺淺天河自由來往的“騎牛圖”與他們提著燈籠在天街的“閑游圖”這兩幅圖畫,讓我們看到牛郎織女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情調。在這首詩中,作者一反傳統(tǒng)的說法,大膽改造了牛郎織女這個民間故事,他們的生活是幸福的、自由的,這之中透露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了他對現(xiàn)實社會黑暗的不滿。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這些意境,就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感悟作者的感情。
3.感受文本中的語言美
以語言美來說,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選入中學語文課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語言都具有色彩鮮明、聲韻和諧、生動形象等特點。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描寫百草園的一段文字,從色彩角度寫了“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葚”,從形體角度寫了“高大的皂莢樹”、“肥胖的黃蜂”和何首烏“臃腫的根”,從聲音方面寫了鳴蟬“長吟”、蟋蟀“彈琴”、油蛉“低唱”,此外,還有覆盆子“又酸又甜”的滋味,石井欄“光滑”的質感,叫天子“輕捷”的動作等,有聲有色、有形有味、有靜有動。教學中如果適當點撥,就會引起學生對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的聯(lián)想,使之在頭腦中形成色彩斑斕、生機蓬勃的百草園的生動形象,從而產(chǎn)生美感,激起喜悅之情。
總之,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我們應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它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使心靈得到凈化,感情得到升華,情操得到陶冶。
參考文獻:
[1]劉國正,陳哲文.語文教學在前進: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第三次年會論文集[D].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7.
[2]金潤枝.語文教學與學生素質培養(yǎng)[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3]七年級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