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燕
摘 要: 呼吸機應用的時間隨患者的病情而異,少則數(shù)小時,多則數(shù)天。不應一味延長應用時間,因為應用呼吸機時必須建立人工氣道,人工氣道建立時間過長,不僅增加痛苦,還影響肺功能的恢復。許多原有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對呼吸機產(chǎn)生依賴,給日后脫機帶來困難;人工氣道的建立還會妨礙主動排痰功能,增加肺部感染的機會。如何恰到好處地撤離呼吸機,減少并發(fā)癥,十分重要。
關鍵詞: 程行化 撤離 呼吸機 氣管插管
呼吸機是為呼吸肌功能不全病人提供呼吸支持的工具,是用來治療呼吸停止、呼吸衰竭、低氧血癥等常見病的輔助手段。如何合理撤離呼吸機拔除氣管插管,是呼吸機治療成功的關鍵。
1.臨床資料
統(tǒng)計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我科接受呼吸機輔助治療的病人106例,其中最小5個月,最大86歲,待機時間最短2h,最長38天。
2.撤離呼吸機的方法
呼吸機撤離的難易程度主要取決于兩方面。一是患者本身的肺功能狀況,原有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容易因呼吸機依賴而出現(xiàn)脫機困難;二是原發(fā)病對肺功能的損害程度及是否有肺部并發(fā)癥的影響。撤機一般在白天進行,晚上給患者充分休息[1]。呼吸機治療一周的患者至少應維持自主呼吸24~48h,方能拔出氣管插管。依據(jù)脫機的難易程度大致分為兩種方法:
2.1傳統(tǒng)的脫機拔管方法
主要適用于原肺功能狀況良好,因為某種急性病癥,或突發(fā)因素造成呼吸衰竭,需要應用機械通氣者。
2.1.1病情穩(wěn)定,原發(fā)病控制,神志清楚,咳嗽有力,雙肺呼吸音對稱。吸痰時斷開呼吸機,病人無明顯呼吸困難,無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表現(xiàn)。無嚴重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紊亂,腎功能正常,尿量>1ml(kg.h)。
2.1.2降低呼吸輔助條件,如逐步降低PEEP水平,在PEEP<5cmHO或完全去除,F(xiàn)iO<40%水平為宜。
2.1.3嘗試脫離呼吸機自主呼吸,當降低呼吸機條件至上述水平后,患者的氧合水平仍能保持在較好狀態(tài)PaO>60mmHg,SpO>90%,PaCO35~45mmHg,pH:7.35~7.45,可以考慮試停呼吸機,改為面罩或鼻導管吸氧4~5L/min。
2.1.4拔除氣管插管
停機24h后,上述狀態(tài)無明顯變化,充分吸凈口,鼻腔及氣管內(nèi)分泌物后,可拔出氣管插管,改為面罩或鼻導管吸氧,同時給予氣道濕化。
2.2程序化脫離呼吸機拔管方法
以呼吸機生理指標及臨床參數(shù)為依據(jù),制定脫離呼吸機的方法和步驟。
2.2.1第一步判斷能否進入脫機階段
2.2.1.1氧合狀況:SpO>90%,F(xiàn)iO≤40%,PaO≥60mmHg,PaO/FiO>200。
2.2.1.2通氣狀況:①PaCO<50mmHg或不高出基礎值8mmHg;②自主VT>5ml/kg;③第一秒用力呼出氣量>10ml/kg。
2.2.2第二步預測患者的脫機能力是較靈敏的可靠指標,①最大吸氣壓力≥15cmHO,②呼吸頻率(f)<35bpm。
2.2.3脫離呼吸機通過面罩自主呼吸:①病人自主呼吸良好,有撤機指征且FiO≤40%;②充分吸凈病人呼吸道分泌物;③斷開呼吸機應用面罩給氧,同時注意生命體征,心電圖及末梢循環(huán)情況。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立即恢復機械通氣:①SBP升高或下降20mmHg或DBP升高或下降10mmHg以上;②HR>110bpm或增加10bpm以上;③VT<5ml/kg;④出現(xiàn)嚴重的心律失常;⑤PaO≤60mmHg;⑥PaCO≥55mmHg;⑦pH<7.35。
2.2.3.2通過呼吸機輔助模式脫機。①SIMV過度撤機;②測量病人自主呼吸頻率,潮氣量和分鐘通氣量,分解為SIMV的次數(shù)和潮氣量在呼吸機上調(diào)節(jié),若病人自主呼吸頻率較快>15bpm而VT較?。?200ml),則SIMV的頻率應相對較低(<10bpm),VT較大,這樣相當于淺快的自主呼吸中加 了由呼吸機供給的深吸氣,利于體內(nèi)的CO排出。反之若f<10bpm,VT>200ml,則SIMV的頻率應稍快而VT較低,這樣可使PaCO稍升高,利于刺激呼吸中樞使自主呼吸頻率增快,并可加用呼吸興奮劑[2]。③隨著自主呼吸的改善逐漸減少SIMV的f和VT,一般每3~4h減少f 2bpm,當f減至2~3bpm,VT400~500ml時,動脈血氣維持正常時即可停用呼吸機,改用鼻導管或面罩吸氧。
2.2.3.3 PSV/CPAP/SIMV+PSV+CPAP組合過渡脫機;對于長期使用呼吸機,肺的順應性及營養(yǎng)狀況均差的病人,撤離呼吸機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其自主呼吸力弱,采用此過渡方式,可做被動性的肺功能鍛煉,最終達到脫離呼吸機的目的[3]。先逐漸降低PSV的壓力,當減至5~10cmHO后,再逐漸降低SIMV的支持次數(shù),當將至5bpm時,如果自主呼吸達到滿意的氧合狀態(tài),即可考慮脫機。
2.2.4拔出氣管插管:長期呼吸支持者,撤機后,需觀察24~48h,如FiO<40%血氣分析正常,才可考慮拔管。拔管前向患者做適當?shù)慕忉?,充分吸引口腔、鼻腔、咽部及氣管?nèi)分泌物,氣囊放氣,拔出氣管插管,給予面罩或?qū)Ч芪?~6L/min。鼓勵病人咳嗽,咳痰,拔管后4~6h進食。如聲音嘶啞或嗆咳時,則推遲進食時間。
3.結(jié)果
通過上述兩種方法的臨床對比,不難看出兩種脫機方法的優(yōu)劣。傳統(tǒng)脫機方法:簡便易行,便于掌握,只適用于短時間術后呼吸機輔助的病人。且對病人的呼吸功能恢復估計不足,二次插管的概率大。程序化脫機拔管法:病人自主呼吸克服的機械阻力較小,脫機維持時間較短,病人容易接受,自主呼吸功能逐漸加強,利于呼吸肌的鍛煉,而且由于撤機逐漸進行,可防止急性呼吸性酸中毒,適用于長時間應用呼吸機者。
參考文獻:
[1]王志宏,周蘭姝.重癥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3:221-222.
[2]王保國.使用呼吸機治療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45.
[3]郭加強,吳清玉.心臟外科護理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