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南
摘 要: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能夠發(fā)揮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最大作用,讓它真正能夠為我們的課堂服務,是我們現(xiàn)在需要關注的問題。筆者就自己近幾年的嘗試和實踐,以生活化的任務驅動導入課堂,從精心的課前準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活動、探究活動得出初步結論、開展個性化的運用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改進了任務驅動法教學。
關鍵詞:生活化 任務驅動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2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22-00-02
“老師,我會了。”在我剛開始上班的那兩三年,這是我上完課所希望聽到的一句話,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把我這堂課的內容都掌握了。但這也是現(xiàn)如今很多信息技術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這樣的教學,學生多數(shù)是在“不情愿”中完成教師所教學的內容,學生完成了整堂課內容的學習,但是卻很容易忘記,因為很多學生并不會把所學的知識真正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老師,我?guī)湍?!”這是我現(xiàn)在所希望聽到的一句話,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學生學或者不學,教師可以強制,但學生用與不用,作為教師卻無能為力,我們只能引導學生從主觀上接受這個知識,在學生碰到問題的時候自然就會想到應用這個知識。如何才能讓學生從主觀上接受知識呢?我們應該更大程度上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于是,讓學生參與問題的產(chǎn)生、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解決是非常有必要的。
1 精心的課前準備,生活化的任務驅動導入課堂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習每一個知識點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更貼近生活的情境任務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有了這樣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更輕松地引導學生、駕馭課堂,更有利于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也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從主觀上愿意去學習、去接受知識,讓學生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去學習知識。
例如,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小學三年級下冊第14課“快樂小熊”這課的教學中,本課的主要內容為:①掌握快速繪圖的技巧;②掌握“翻轉/旋轉”和“拉伸/扭曲”命令,制作圖形特效。按照教材是繪制一只小熊,然后用“翻轉/旋轉”和“拉伸/扭曲”命令進行編輯,但學生對此興趣并不濃,于是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玩過俄羅斯方塊?這是一個很經(jīng)典的游戲,你們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嗎?它的玩法是由一些簡單的圖形,按照我們的想法進行拼接,大家思考一下,我們最近都在學習一個畫圖軟件,我們能不能用這個畫圖軟件來玩一遍這個游戲?將游戲引入本課,讓學生運用旋轉、翻轉等操作,以游戲的形式貫穿整堂課的學習,讓學生體驗生活中問題的產(chǎn)生過程,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學習,這樣教學中學生不僅興趣濃厚,而且操作的主動性強,教學目標完成情況良好。
2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活動,生活化的任務驅動引導課堂
學習是一個知識構建的過程,是學生自己主動構建知識而不是教師單純地傳遞知識的過程。因此,讓學生體驗問題的分析過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在生活化的問題產(chǎn)生之后,嘗試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進而獲得解決的方法,并在此探索的過程中自身獲得新的感悟,這是教師沒辦法講授的。在此過程中,生活化的任務驅動可以給學生足夠的動力去思考、去分析。
例如,我們學校的李老師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小學四年級上冊第8課“拼圖形,比創(chuàng)意”這課的教學中,她以邀請搗蛋豬參加圣誕Party作為貫穿整堂課的任務,在引導學生分析搗蛋豬的組成的時候,她這樣引導學生:PPT自定義動畫一步一步展示一個大橢圓—填充綠色—兩個圓形的眼睛—橢圓形的鼻子—一大一小的圓形鼻孔—傾斜的橢圓形耳朵,直觀地展示了搗蛋豬的圖形組成,并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何繪制橢圓形;如何填充顏色;如何快速繪制兩個相同的圖形;如何旋轉圖形。展示完圖形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并初步得出解決的方法,為整堂課的教學做好前期的鋪墊,讓學生真正地參與課堂,體驗問題的分析過程。學生在這堂課的學習中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保證了整堂課的順利進行,每個學生從中都有了不同的收獲。
3 探究活動得出初步結論,生活化的任務驅動指引課堂
學生體驗了探索思考的過程之后,根據(jù)自身已有的知識儲備,得出初步的解決方法。在這一過程中,生活化的任務驅動讓學生體驗了問題的分析過程,且更容易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知識儲備的不足,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動力與興趣。
例如,在李老師的案例中,搗蛋豬是幾乎所有學生都接觸過或至少看過的一個形象,學生對此印象深刻,它的顏色是綠色的,眼睛是一樣大的,鼻孔是一大一小的,耳朵是傾斜的,這些細節(jié)在不經(jīng)意間指引著學生去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此時,再由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看書、小組討論、查看工具欄等方式解決問題,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進行學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開展個性化的運用,生活化的任務驅動拓展課堂
信息技術課程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任務驅動教學中,更多的教學模式是將本課的教學內容分解到各個活動中,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技能,完成本課教學內容的學習,這樣的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表現(xiàn)在學生缺乏對知識系統(tǒng)性和技術價值觀的理解和認識;學生只學會了技能,卻不懂得如何運用。而生活化的任務驅動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以日常實際問題作為任務,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一開始學習的時候就從實際問題入手,潛意識中告訴學生學習本課的內容就是為了解決日常實際問題,為學生今后運用信息技術知識打下基礎。
例如,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小學三年級上冊第11課“車水馬龍,我來畫車、船”一課中,按照教材內容是先觀察實物圖,思考包含了哪些幾何圖形,然后進行探究如何用畫圖軟件把它們畫出來。實物圖包括椅子、跑道、相機、電視等,這些實物雖然比較貼近生活,但是學生并不感興趣,于是,在本課的拓展環(huán)節(jié)中,我選擇了一個卡通人物——哆啦A夢,哆啦A夢的頭部由圓形、橢圓形、直線等圖形組成,所學內容剛好與本課的內容相符。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畫圖軟件中的直線工具、橢圓工具、矩形工具、圓角矩形工具等,有了這些工具,我們可以繪制出很多漂亮的圖形,比如課本上的椅子、帆船、小卡車等,同學們仔細想一想,我們還可以組合出什么圖形?
生:(時鐘、門、杯子……)
師:哇!同學們想法真好,張老師也有一個想法,大家想不想看看?
生:想!
師:(展示哆啦A夢)大家看看這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圖形組成的?
生:(哇?。﹫A形、直線……
師:我們生活當中很多物品、卡通人物都是由簡單的規(guī)則圖形組成的。只要同學們認真觀察,我們都可以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把它繪制出來,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嘗試把它們畫出來。
以哆啦A夢作為拓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在潛意識中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告訴學生簡單的規(guī)則圖形其實可以繪制出不簡單的漂亮圖形,更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動力,真正做到延伸課堂、拓展課堂,發(fā)散了學生思維,并培養(yǎng)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生活化的任務驅動是為了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帶著目的去學習,從主觀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讓課堂教學變得更簡單,讓學生的學習氛圍更融洽,讓學生的學習變得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教師的教學變得輕松、高效。
(廈門市天安小學,福建 廈門361006)
參考文獻:
[1]陳萬仙.任務驅動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3.
[2]何克抗.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8.
[3]錢士舜.例談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