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含
摘 要:弗朗茲·李斯特是浪漫主義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各種類型的鋼琴作品、交響樂作品,在鋼琴作品中創(chuàng)造了管弦樂的音效,將鋼琴的技術技巧發(fā)展到了無人能及的程度,很大程度地豐富和拓展了鋼琴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表現(xiàn)手法。
關鍵詞:鋼琴作品;作品風格;表現(xiàn)手法
[中圖分類號]:J64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3--01
李斯特的鋼琴彈奏風格存在著很多變化,每一種新的手法在鼎盛一時之初,都有一個較長的準備過程。我們應該了解李斯特演奏風格發(fā)展的幾個階段特征:
(一)早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
李斯特最早的演奏作品是一首著名華爾茲舞曲,是根據(jù)狄亞貝里譜寫的一首變奏曲。這部作品完成以后,貝多芬的老師安東尼奧·薩列里,覺得李斯特的天資極高的,李斯特已經(jīng)清楚正確的懂得了音樂藝術的,各個組成部分的概念。
針對這部變奏曲的特點,很像車爾尼的作品。二十至三十年代非常流行“練習曲演奏風格”的樂曲,雖然李斯特演奏音樂上的特點我們在這首曲子中并未找到,但是李斯特已經(jīng)很快地基本掌握了基礎的作曲技術,在這部作品中已經(jīng)可以證明。
這一時期的演奏特點可以總結為:保持昔日的傳統(tǒng),臨摹通用的典型范例、規(guī)定和方法。充分表現(xiàn)在《練習曲》初期版本、《豪壯的快版》等一些小型作品中。
(二)開拓鋼琴演奏的交響樂化
這是李斯特“急驟突進”的時期。特點是打破以往的常規(guī),開拓了鋼琴的交響樂化的演奏手法。這個時期的特點,很明顯地體現(xiàn)在《練習曲》第2版,《帕格尼尼隨想曲主題豪壯練習曲》、《兩個瑞士主題的浪漫幻想曲》和許多幻想曲和改編曲中。其中,李斯特精心改編的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占有重要地位。李斯特稱呼它為《鋼琴總譜》,并由此證明了,他的作品不同于以往改編的老式曲目,因為以往的改編曲目,表現(xiàn)的往往單調與貧乏,在運用鋼琴手段方面遠遠不夠。
李斯特的《幻想交響曲》的總譜,開拓了一條新的演奏之路。李斯特的鋼琴總譜如此美輪美奐、如此標新立異而別出心裁地展現(xiàn)了樂隊的描述,促使舒曼寫下了著名的淺論交響樂的文章。實際上,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的鋼琴總譜,已經(jīng)初步形成建立了鋼琴“交響樂手法”的良好基礎。
(三)明確的鋼琴演奏法
這段時期的特色,是鋼琴的交響樂化演奏手法得到了高度的發(fā)展,這是節(jié)約力氣規(guī)范占主導的時期,也就是說要盡力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技術手段和方法,這是李斯特創(chuàng)作上的最重要時期階段。
以下是以李斯特的《超級練習曲》為例,來描述他的演奏風格和特點?!冻壘毩暻穭e出心裁的標題總是引起誤會,許多人都公認為這是“最大難度的練習曲”,其實,這種理解是不對的。但是李斯特灌輸了更為深切、更為高尚的含義。李斯特對《超級練習曲》彈奏的規(guī)定并非只有技術上的精美絕倫,也不是那樣的困難重重,而是應當理解為真正的登峰造極的境地,即擅長把音樂作品的閃光點和曲子里清新的感受完全體現(xiàn)出來。
(四)明確的標題的運用
標題化是李斯特將音樂和詩詞有機運用到一起的手法,強調了音樂的感情和思想的感染力,使它更容易理解化。李斯特覺得,標題音樂首先應該有“清晰的標題”,或者用他的另一個意思來說,應該用簡明易懂的文字來表述作品。運用這樣的標題前言,作曲家要達到如下目的:
(1)使聽者明白,不僅要重視音樂的構成性質,也要同時重視音樂的連貫性的思想表達。
(2)表達出現(xiàn)實里,音樂很難具體描述詮釋出的,生活的一些方面。
(3)將聽眾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的方位上來,用詩歌去領會作品,事先明確整首作品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讓聽眾吸取作品中的重要精髓。
(4)向聽著描述各個藝術文化領域的思想感情,使聽著把其他各類領域的藝術與音樂構成一體去懂得體會。
由此可見,李斯特標題音樂的推廣,將音樂的內容與形式完美的結合,并未分散得到了很好的結合。按照李斯特的說法,惟有當標題準確表達詩意的需要時,它才是可用的。標題并非以“外在表象”將音樂的意向結合在一起,而是深入在它們之中,以嚴格明了的形式將它們結合到一體。標題成了最直接的手段應用,用來明確音樂整個的結構、主題的進展、樂思的布置、色調的精細變化。因此,可以看到詩和音樂的結合統(tǒng)一正是李斯特的出發(fā)點,并決定了標題動向。
(五)教學方法的闡述
某種意義上來說,李斯特沒有建立一套自己獨特完整的教學系統(tǒng)。在后期教學中,他投入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運作他所創(chuàng)立的大師班,除了私人學生之外,并沒有其他,李斯特對作品的結構與比例,并指出樂曲的重心及頂點。李斯特 任由大師班的學生挑選他們想彈奏的曲目,而他的角色只是產(chǎn)生一種氣氛,讓年輕的天才學生吸收他個人所散發(fā)的吸引力,并且沉浸在他的成就下而成長。
在李斯特的教學和演奏中,學生們對他的教學方法做了如下的總結和歸納:
(1)它注重培養(yǎng)學生音樂境界的深層體會,強烈反對那種沒有感覺的機械死板是的彈奏方式。他總是帶動學生用歌唱性的方式和作曲家的詮釋發(fā)表樂曲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
(2)他對曲子的理解,總是用一種超乎自然的方法,運用自然的呼吸般的方式去表達。
(3)培養(yǎng)學生對曲子有自己最獨到的見解,富有自己的風格,張揚自己的個性。
(4)重視音樂的流動感,讓節(jié)奏和拍子隨著自己的韻律走動,就像詩篇里的韻律一樣,不一定是機械的框架式的呆板,要富有活力。
(5)要求學生使用各種不同的踏板,非常注重踏板的靈活性,相同的主題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
李斯特整個一生都生活在浪漫主義時期,他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在許多方面都體現(xiàn)了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特點—勇于擺脫傳統(tǒng)的束縛,大膽創(chuàng)新和標新立異,永無止境地要求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