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從武
【摘 要】目的:觀察鼻插管通氣在極度消瘦患者輔助通氣時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在極度消瘦患者全麻誘導輔助通氣時,鼻插組采用鼻插管通氣,面罩組采用面罩通氣,觀察兩組通氣效果和鼻插管對鼻粘膜的損傷情況。結果:鼻插管組通氣效果明顯優(yōu)于面罩組 (P<0.05)。結論:在極度消瘦患者全麻誘導輔助通氣時,采用鼻插管通氣代替面罩通氣可明顯改善通氣效果。
【關鍵詞】極度消瘦患者;鼻插管通氣;面罩通氣;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47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525-01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yī)療條件的改善,老年手術患者逐年增多,在基層醫(yī)院部分患者極度消瘦,全麻誘導面罩通氣時,面罩與口唇兩側易漏氣,嚴重影響輔助通氣效果,我院采用氣管導管鼻插通氣代替面罩通氣,取得滿意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擬行全麻誘導輔助通氣的極度消瘦患者346例,年齡39~87歲,體重34~62kg,均在麻醉前由??漆t(yī)師檢查氣道、鼻道,無鼻中隔偏曲選擇左側鼻孔,有鼻中隔偏曲者選擇較通暢的一側鼻孔。
1.2 方法
患者隨機分兩組,面罩組麻醉誘導時托下頜扣面罩輔助通氣,鼻插組于麻醉誘導前10分鐘仰臥位,給予1%丁卡因和麻醉堿20mg/ml或去氧腎上腺素250ug/ml滴鼻一次0.5ml,用石蠟油棉簽潤滑擬插管側鼻孔,選用ID 6.0﹟普通氣管導管,接好麻醉機螺紋管后,從患者已滴入藥物側鼻孔輕輕插入,深度為14±1.5cm,根據患者頸部長短適當調整深度,麻醉誘導時通過鼻插管輔助通氣,控制手法:操作者右手控制呼吸囊,左手拇指和食指穩(wěn)住氣管導管,其余三指稍用力閉合患者口腔和未插管側鼻腔,以便擠壓呼吸囊時鼻腔和口腔不漏氣。
1.3觀察指標
記錄鼻插組滴鼻前,滴鼻后1min, 滴鼻后3min,鼻插時,鼻插后1min的MAP、HR、SPO2;兩組麻醉誘導輔助通氣時的MAP、HR、SPO2、氣道壓、胸廓起伏程度、PETCO2;采集鼻插管成功通氣后口腔分泌物,觀察有無出血,判斷經鼻插管對鼻粘膜的損傷程度,記錄術后鼻部并發(fā)癥(疼痛、持續(xù)出血、鼻塞)。
2 結果
鼻插組滴鼻后1min, 滴鼻后3min,鼻插時,鼻插后1min的MAP、HR略高于面罩組;麻醉誘導輔助通氣時后兩組MAP、HR無明顯區(qū)別,鼻插組氣道壓及PETCO2明顯低于面罩組、胸廓起伏程度明顯優(yōu)于面罩組、患者始終保持滿意平穩(wěn)的SPO2,面罩組有不同程度的SPO2下降,部分患者需要加大朝氣量、提升氣道壓甚至要兩人配合才能獲得滿意的SPO2和胸廓起伏, 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鼻插組有少部分患者出現輕度的鼻出血、鼻部疼痛和鼻塞,不需特殊處理。
3 討論
面部極度消瘦患者面罩通氣時,面罩與面部密閉不全容易漏氣,嚴重影響通氣效果,難以維持滿意的氧飽和度。部分鼾癥患者,上呼吸道解剖異常,咽喉部口徑及容積均小于正常,下頜肥厚、咽腔狹窄、舌體肥大、舌根后墜,下頜后縮,輔助通氣時托頜困難。為解決這一問題,有時須雙人配合才能完成誘導時面罩手控輔助通氣,經鼻插管輔助通氣勿須托下頜且單人即可完成,簡單易行,輕松維持上呼吸道通暢,保證通氣效果。為減輕鼻插管對鼻粘膜的損傷,鼻插管時動作輕柔,采用細導管,配合鼻插管前給予1%丁卡因和微劑量麻黃堿或去氧腎上腺素滴鼻,能有效收縮鼻粘膜血管,減少鼻插管時鼻部并發(fā)癥,如鼻出血、鼻疼痛、鼻塞。麻黃堿和去氧腎上腺素興奮a受體,單次小劑量局部使用作用時間短、也不易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興奮,對血液動力學的干擾極為輕微。鼻插管通氣在極度消瘦患者麻醉誘導輔助通氣時是一種良好的輔助通氣手法。
參考文獻:
[1] 張華興.蔣紅軍等.去氧腎上腺素滴鼻在經鼻纖維支氣管鏡氣管插管中的臨床觀察 臨床麻醉學雜志2012. 28(9):92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