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中藥治療慢性腎炎效果。方法:分析50例中藥治療患者臨床資料。結果:50例病程4個月-15年患者,治愈11例,緩解24例,有效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結論:以補脾益腎威原則,虛實兼顧,標本兼治,取得較好療效。
【關鍵詞】 中醫(yī)辨證 慢性腎炎
【中圖分類號】 R69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8801(2014)03-0378-01
慢性腎炎是臨床內科常見病、多發(fā)病、難治病。起病方式各異,病程較長,纏綿難愈為特點,后期可出現(xiàn)腎衰的一種腎臟疾病。臨床表現(xiàn)以蛋白尿、血尿、水腫、高血壓為主?,F(xiàn)代免疫學已確認其為免疫學疾病,激素和細胞毒藥物的應用,雖在治療上有了新進展,但也存在復雜的副作用問題。中醫(yī)辨證治療因人而宜,處方靈活,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病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齡5-58歲,平均31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15年。
2 診斷依據(jù)
均符合《腎臟病學》慢性腎小球腎炎的診斷標準(王海燕主編),屬于原發(fā)性疾病。臨床癥狀為腰痛、乏力、水腫等。尿檢以尿蛋白、紅細胞為主,腎功在正常范圍。
3 治療
50例患者均以中醫(yī)辨證分型施治。治療上宜補脾益腎為原則,兼以利濕、活血、潛陽、補氣等。藥用:黃芪、黨參、茯苓、白術、山藥、丹參、熟地、巴戟天、桑寄生、益母草、山茱萸、甘草等水煎服。隨證加減:濕重者加車前子、澤瀉、薏苡仁等。血瘀者加赤芍、川芎、丹皮等。陽亢者減熟地加生地、牛膝、鉤藤、地龍等。陽虛者加制附子、肉桂等。陰虛者加知母、女貞子、旱蓮草等。肺虛者加防風、五味子等。血尿者加白茅根、仙鶴草、大小薊等。蛋白尿者加黃精、芡實、菟絲子等。日1劑,1月為一療程。
4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1992年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分型、治療及療效標準和1996年衛(wèi)生部頒發(fā)《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腎炎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治愈: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尿蛋白定性陰性,尿檢紅細胞消失,腎功正常。緩解: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尿蛋白定量<0.4g/24h,紅細胞<2個/HP,腎功正常。有效:癥狀及體征好轉,尿蛋白檢查持續(xù)減少比治療前下降50%以上,腎功正常或基本正常。無效:臨床表現(xiàn)及實驗室檢查無明顯改善。
5 治療結果
50例患者中,治愈11例,緩解24例,有效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
6 體會
慢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慢性腎炎,患者一般有腰痛、乏力、水腫等臨床癥狀、隸屬中醫(yī)腰痛、虛勞、水腫、尿血等范疇,病因為素體稟賦不足,外邪入侵,起居不慎,情志失調所致,發(fā)病機制與肺、脾、腎三臟有關,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故脾腎兩臟是發(fā)病基礎。肺氣虛衛(wèi)表不固,外感六邪,是本病始動和加重因素,故辨證施治時首辨虛實,本證標證相結合。治療本病應立足臟腑虛損,兼顧邪實夾雜之證,達到扶正祛邪,脾肺腎三臟功能恢復之功效。
作者簡介:李越(1972-)女 副主任醫(yī)師 主要從事中醫(yī)內科常見病、多發(fā)病的臨床治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