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花
【摘 要】 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在外科手術疼痛控制中的療效。方法:將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給予一般護理,一組給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術中疼痛程度的差異。結果:護理干預組的疼痛主要集中在1~2級疼痛,而一般護理組主要集中3~4級,兩組疼痛比較顯示1級、2級疼痛的比例護理干預組高于一般護理組,3級、4級疼痛比較:護理組高于護理干預組,統(tǒng)計分析顯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護理干預后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或緩解了患者由于心理緊張等原因所引起的疼痛感,從而減輕患者手術中的痛苦,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關鍵詞】 外科手術 疼痛 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8801(2014)03-0212-02
疼痛是與組織損傷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的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感體驗。疼痛影響著機體局部或整體的功能,給患者帶來痛苦,甚至危及生命[1]。術后疼痛是人體對組織損傷和修復過程的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反應,見于每一位術后病人,尤其在非全麻手術過程中,患者意識處于清醒狀態(tài),機體的疼痛會引起強烈的心理生理反應,造成血壓、心率的大范圍波動,致使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也為術后的病情恢復帶來影響。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疼痛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4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5生命體征,嚴重的術后疼痛常常導致病人睡眠不足,造成情緒低落、妨礙組織修復、延長住院時間,因此術中對疼痛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和評估,采取一些必要護理,有效的緩解疼痛是手術室護士的重要職責和護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筆者結合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100患者針對術中疼痛采取了一些必要的護理措施,效果顯著,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患者,全部是在清醒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手術治療。男45例,女55例,年齡21~54歲,平均年齡為36.5歲。術前均無明顯心肺功能異常,肝腎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其中采取局麻麻醉方式的有70例,是用2%的利多卡因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手術時間為30~150min。采用單純局麻的為30例,采用1%的普魯卡因行術區(qū)局部浸潤麻醉,手術時間為30~100min。
1.2 對疼痛程度采取的判定方法
在此過程中,我們采用的是VRS疼痛評分法:0級:無疼痛;Ⅰ級(輕度):有疼痛但可忍受,正常生活,睡眠無干擾;Ⅱ級(中度):疼痛明顯,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藥,睡眠受干擾;Ⅲ級(重度):疼痛劇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劑,睡眠受嚴重干擾,可伴植物神經(jīng)紊亂或被動體位。與此同時,還觀察患者的行為變化及其相關病理生理的相關改變。若產(chǎn)生疼痛劇烈之時,患者能出現(xiàn)呻吟或不安、呼叫,引起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導致脈率改變、影響呼吸等癥狀,嚴重者一般能導致消化系統(tǒng)的改變?nèi)鐞盒摹I吐,將使患者產(chǎn)生極度恐懼等,這些都屬于術中疼痛評分的客觀指標。
1.3 護理方法
一般護理組給予常規(guī)的術前宣教,全面了解患者疼痛狀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創(chuàng)造舒適的病室環(huán)境,等等。護理干預組在一般護理的基礎上,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分別如下:
1.3.1 一般護理組的護理措施
1.3.1.1 術前宣教。護理人員術前到病房探望患者,給予親切問候和介紹手術室的環(huán)境,了解病情和患者的一般情況,解釋手術的目的和意義,使其對手術治療有比較現(xiàn)實的認識,介紹手術室環(huán)境及手術時應注意事項,以親切、熱情的態(tài)度與手術患者接觸取得患者信任,減少恐懼,使患者產(chǎn)生安全感。術中應關心體貼患者,以親切、熱情的態(tài)度與手術患者接觸,獲得患者信任,使患者產(chǎn)生安全感,穩(wěn)定情緒,解除焦慮,從而在心理上樹立起信心。
1.3.1.2 全面了解患者疼痛狀況。護理人員需要了解的:如疼痛的原因、部位、性質(zhì)及對疼痛的反應、疼痛發(fā)作時伴隨的癥狀,做到有的放矢,使護理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1.3.1.3 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要尊重病人的人格,相信病人主訴,接受病人對疼痛的反應,確認病人的痛苦等,幫助病人正確對待即將發(fā)生的疼痛。
1.3.1.4 創(chuàng)造舒適的病室環(huán)境。要應盡量避免病人受到不良刺激,分散或轉移其注意力如聽音樂、聽故事、看電視。指導病人了解緩解疼痛的方法,如咳嗽時按壓切口兩側等。另外在檢查、治療、護理時,動作應準確、輕柔、避免粗暴,盡量減少疼痛刺激。
1.3.1.5 其他一般護理。注意術后病人體位變換、咳嗽等一些活動防護,防止因此加重疼痛。協(xié)助病人翻身,坐起時動作應輕柔,可將一條結實的帶子系在病人床尾欄桿上,讓病人坐起時拉緊帶子。妥善固定各種管道,防止牽拉引起的不適感和疼痛。定期切口換藥,防止感染[2]。
1.4 護理干預組的護理措施
1.4.1 手術前的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是整體護理的核心內(nèi)容,心理護理質(zhì)量高低決定著對患者護理質(zhì)量的高低。術前向病人介紹手術的一些情況,如術后身上帶有管道的種類、部位、用途及術后手術切口及引流管處會有疼痛,并向病人介紹一些鎮(zhèn)痛知識,使其對術后疼痛有充分心理準備,有助于減輕術后疼痛[3]。由于疼痛并非簡單的感覺而且具有主觀特性,運用藥物一心理綜合鎮(zhèn)痛法可顯著提高術后鎮(zhèn)痛效果。常用的心理干預方法有:①改變病人的認知。即幫助病人集中精力從事某項活動,形成疼痛以外的專注力,使痛閾提高。如讓病人聽音樂、看影碟以轉移病人注意力。多個研究表明通過聽音樂或看影碟形成聽覺或視覺刺激能有效減輕病人的疼痛[4]。②松弛法。通過鍛煉放松肌肉,緩解血管痙攣,消除緊張焦慮情緒,從而減輕疼痛。治療時使病人保持一種舒適自然的坐位或臥位;然后指導病人從頭到腳依次放松全身肌肉,閉目凝神,平靜呼吸[5]。③暗示法。即通過治療者的說服、保證或其他方法刺激病人語言信號系統(tǒng),解除其焦慮不安情緒,以減輕疼痛,或增強各種鎮(zhèn)痛的治療效果;在疼痛時也可用自我暗示的方法達到很好的鎮(zhèn)痛效果[6]。④催眠法?;颊弑淮呙吆螅庾R范圍縮小,暗示感受性增強,因此醫(yī)學上常常將催眠和暗示聯(lián)合應用[7]。
1.4.2 麻醉過程中的疼痛護理。在麻醉前,護士應向患者詳細交代麻醉的方式和麻醉時可能引起的不適感,使患者有充足的心理準備,配合麻醉師順利完成操作。給藥后,要及時詢問患者身體各部位的感覺,告訴其哪些是正常感覺、哪些是異常感覺。對于一些高度緊張的患者有時候會把觸覺當成痛覺,并且表現(xiàn)出明顯的疼痛表情,此時護士給予一定的安撫解釋工作,以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
1.4.3 手術過程中的疼痛護理。在手術開始后,護理人員應盡量多在患者身旁觀察病情,使患者感到親切。注意調(diào)節(jié)室溫,術中關心體貼患者,為患者擦汗,使患者感到親切、有依托。應用有關技術和心理學知識來幫助患者克服疼痛,給予精神安慰分散注意力,思想放松能促進藥物止痛,有助于患者關閉疼痛沖動的“門”。術中注意保溫,盡量減少患者肢體的暴露。密切觀察術后患者的癥狀,如痛苦面容、出汗、血壓升高、呼吸脈搏加快等,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采用適當?shù)奶弁丛u估方法,評估患者疼痛是否減輕或加重、鎮(zhèn)痛效果如何等。
1.4.4 用藥護理。目前控制術后疼痛常用的藥物有:①非甾體類抗炎藥(阿司匹林、消炎痛、撲熱息痛、鎮(zhèn)痛新等)。此類藥物的共同作用機理是抑制體內(nèi)前列腺素的合成。無成癮性,鎮(zhèn)痛效果中等,但是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易引起胃黏膜出血或誘發(fā)潰瘍。故在護理過程中應著重觀察病人有無用藥后腹痛及嘔血、便血的情況發(fā)生。②麻醉性鎮(zhèn)痛藥。包括嗎啡、哌替啶、芬太尼、可待因等,止痛效果好,但多有成癮性、抑制呼吸、惡心嘔吐、瘙癢、下肢麻木、感覺障礙、尿潴留等副作用,一般多用于急性劇烈疼痛和術后早期止痛。護理人員必須掌握藥物作用、適應證和副反應,及時觀察和評估鎮(zhèn)痛效果,幫助病人達到最大程度舒適,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筛鶕?jù)手術大小、疼痛程度選擇口服、皮膚貼劑、皮下注射、肌注和直腸給藥等方式,嚴格遵守醫(yī)囑,避免造成病人的藥物依賴性。③)輔助性鎮(zhèn)痛藥(地西泮、異丙嗪等)??梢詭椭鷾p輕病人焦慮等不良心理反應[3]。
2 結果
我們從兩組患者術中疼痛的分級比較見表1。從表1就可以看出護理干預組的疼痛主要集中在1~2級疼痛,而一般護理組主要集中3~4級,兩組疼痛比較顯示1級、2級疼痛的比例護理干預組高于一般護理組,3級、4級疼痛比較一護理組高于護理干預組,統(tǒng)計分析顯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級和5級疼痛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行護理干預后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或緩解了患者由于心理緊張等原因所引起的疼痛不適感覺,從而減輕了患者手術中的痛苦,使手術順利進行。
3 討論
疼痛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是機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受心理狀態(tài)和其他因素的影響,直接影響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轉歸,隨著人們對生命價值和生活質(zhì)量認識的提高,患者的疼痛也將會日益被重視。控制術后疼痛是提高護理質(zhì)量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提高疼痛護理的效果,與護士具備鎮(zhèn)痛知識密切相關。我們必須更新觀念,更新知識,重新認識,使疼痛患者獲得體貼和細心的照顧。疼痛在手術過程中,雖然輕度疼痛是短暫的,但是疼痛嚴重時,將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甚至影響到手術后的恢復。減輕痛苦是患者的權力,更是醫(yī)務人員的義務。近年來,國外控制疼痛的方法在不斷發(fā)展和完善,護理人員對疼痛的正確判斷和了解也不斷提高,護理工作也隨之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減輕了術后患者痛苦,為患者康復、身體健康奠定了基礎。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觀念的轉變,對手術過程中的疼痛反應進行觀察并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減輕患者痛苦,充分體現(xiàn)了護理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服務特點和護理理念,符合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的要求。因此,在新的鎮(zhèn)痛治療模式下,我們應該繼續(xù)加強護士職業(yè)培訓,使護士掌握控制疼痛的新方法和新理念,以此來推動術后鎮(zhèn)痛護理技術及觀念的更新。本研究通過對兩組患者的比較分析顯示通過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或緩解了患者由于心理緊張等原因所引起的疼痛不適感覺,從而減輕了患者手術中的痛苦,使手術順利進行[4]。
總之,疼痛是一種極為復雜的心理、生理反應,是反映護患關系的指證。術中護理在術中疼痛控制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恐懼心理,從而提高抗疼痛的能力和信心,縮短手術時間,使手術得以順利進行。護理人員必須意識到自身在病人疼痛中所起作用,要認真學習及掌握疼痛護理的有關新知識和技能,改善護理質(zhì)量,使疼痛病人獲得體貼和細心照顧,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白繼榮,護理學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38。
[2]畢娜,姚梅芳,徐美英,術后疼痛及止痛的進展[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1999,18(5):211-214。
[3]潘麗,羅燕,外科手術后疼痛護理新進展[J],中華實用醫(yī)學,2004,6(3):117-118.
[4]方立公.護理干預對手術后疼痛的影響[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