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識人
延娟芹,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曾參與完成多項國家級、省級、校級項目。主講《中國古代文學》《〈詩經(jīng)〉〈楚辭〉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史》《先秦諸子思想研究》等課程。
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前夕,出現(xiàn)了一部諸子學巨著《呂氏春秋》,這部書的主編就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呂不韋。
有關呂不韋的生平事跡主要見于兩部古籍——《戰(zhàn)國策》和《史記》?!稇?zhàn)國策·秦策》中對呂不韋后半生的事跡有一些零星記載,到了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中專列《呂不韋列傳》,對呂不韋后半生的生平事跡有較為詳細的介紹。根據(jù)這兩部古籍的記載,呂不韋為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原為陽翟(今河南禹州)大商人。呂不韋曾任秦國的相國,在他任相國期間,組織門客編撰了《呂氏春秋》。這部著作是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時期思想文化的一次大總結,為先秦文化向兩漢文化的順利過渡作出了重要貢獻。
奇貨可居
呂不韋是如何由商人變成秦國的相國的呢?這還要從戰(zhàn)國末期的秦國政治說起。秦昭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時期,秦國在軍事上取得了絕對優(yōu)勢,統(tǒng)一全國的局勢已經(jīng)非常明朗。秦昭王有一個孫子叫異人,他當時在趙國做人質(zhì),稱作“質(zhì)子”?!百|(zhì)子”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就是把國君的兒子或?qū)O子送到別的國家做人質(zhì),以保證兩國間的友好關系。“質(zhì)子”在做人質(zhì)期間,生命安全會受到很大威脅,一旦兩國關系惡化,質(zhì)子隨時有可能被殺。當時秦國的太子是安國君,安國君有二十幾個兒子,可以想到,異人是安國君兒子中最不被寵愛和重視的。他的母親夏姬,也不被安國君寵愛。因此異人在趙國生活得非常拮據(jù)。
安國君的夫人是華陽夫人,楚國人,深得安國君的寵愛,她有能力決定將來誰當安國君的繼承人。遺憾的是,華陽夫人沒有兒子,看來,將來安國君的王位要由其他妻妾的兒子繼承了,這是讓華陽夫人非常懊惱的一件事。當時呂不韋正在趙國都城邯鄲做生意,他是個很有政治眼光的商人,聽說異人的悲慘處境后,就在異人身上打起主意來。他認為異人是一件特殊的、很有價值的“貨物”,身上潛藏著巨大的利潤,可以暫時囤積起來,等到身價高漲后再出售。拿呂不韋的話說,就是“奇貨可居”。
選中了投資對象,呂不韋便開始行動。他首先找到異人,對異人說:“我可以幫助你提高在秦國的地位?!碑惾水斎徊幌嘈牛何业哪赣H不受寵,我現(xiàn)在都淪落到做人質(zhì)的地步,能保住性命就萬幸了,哪里還敢指望提高地位呢?呂不韋又分析道:“現(xiàn)在秦國的太子安國君最寵愛華陽夫人,我現(xiàn)在可以資助你在各個國家廣交朋友,獲得良好的聲譽。我私下里去秦國,設法取得華陽夫人和安國君對你的信任和好感,把你立為繼承人。”異人雖然有些將信將疑,但既然呂不韋有這樣的宏偉設想,何不試試呢?能成為秦國的繼承人,那可是夢寐以求的事啊!異人聽了呂不韋的話,十分感激,當時就表示:如果事情能夠成功,將來我當了秦王,一定和你共同擁有秦國!
于是,呂不韋一方面拿出巨款來包裝異人,讓他去其他國家結識當時的名流;另一方面,呂不韋又置辦了大量的奇珍異寶,通過華陽夫人的姐姐見到華陽夫人。寶物送出后,呂不韋又有意將異人夸贊了一番,稱異人在趙國有很高的聲譽,結交的名流遍天下,尤其是重點提到,異人很崇敬華陽夫人,在趙國日夜思念著華陽夫人和安國君。這一番話,華陽夫人聽了自然十分高興。
看到游說取得了初步成效,呂不韋又進一步陳說利害,勸華陽夫人將異人立為繼承人。他抓住華陽夫人雖然得到安國君的寵愛,但是沒有兒子這一點進行勸說:“您看,哪個女人不是靠美色得到男人的寵愛的?您想想,等您年老色衰時,太子還會像現(xiàn)在這樣愛您嗎?夫人您沒有兒子,不如現(xiàn)在及早選個賢明孝順的人,收為義子,將他立為繼承人,將來即使您失寵了,還有兒子繼位,您在秦國就會一生一世備受尊敬了。”呂不韋的一席話深深打動了華陽夫人,是啊,古往今來有幾個女人能夠一生受寵愛呢?華陽夫人有了強烈的危機感。何況,沒有兒子的痛楚每天都在撕扯著自己的心。收養(yǎng)個兒子,不是兩全其美了嗎?看到呂不韋是真心實意為自己將來的地位作打算,華陽夫人早沒有了戒備心理,便急切地問道:“那你看誰做我的兒子合適呢?”見時機已經(jīng)成熟,呂不韋這才不緊不慢地說道:“我看異人就很合適啊,異人雖然不受父親喜歡,但是他聰明善良,這些年在趙國做人質(zhì),又積累了很多社會經(jīng)驗,這不就是將來最合適的繼承人嗎?”盡管對異人有一些好感,但畢竟是選秦國繼承人這樣的大事,并非兒戲,華陽夫人還是需要再仔細斟酌一番的,于是她對呂不韋說:“您的意見非常好,這件事等我和其他人商量商量再決定吧。”
回到趙國,呂不韋又吩咐異人帶著貴重的禮物去見華陽夫人。見華陽夫人時,他讓異人穿著楚國人的衣服,名字也由異人改為了“子楚”,意思是“楚國人的兒子”。見到異人一副娘家人的裝扮,又名叫“子楚”,華陽夫人自然非常興奮。一番交談后,她更是覺得子楚作為繼承人是再合適不過了,當即決定,將子楚收為義子。得到了華陽夫人的準許,安國君自然沒有什么意見,還命令呂不韋輔佐子楚。
接下來事情就完全按照呂不韋的設想發(fā)展了。子楚回秦國不久,秦昭王就死了,太子安國君繼位,他就是秦孝文王,子楚正式成為了秦國的太子。秦孝文王在位一年就去世了,子楚繼位,是為秦莊襄王。莊襄王繼位后,呂不韋被任命為秦國的丞相,封文信侯。又過了三年,莊襄王死,秦王政(即秦始皇)繼位。秦王政繼位時年僅十歲,尊呂不韋為相國,號“仲父”。古人常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間的排行,“仲”就是第二的意思,“仲父”當然就是第二個父親了。秦王政把呂不韋當作父親一樣看待,可以看出呂不韋在秦國的地位,這時秦國的權力完全掌握在了呂不韋手中。
呂不韋利用幾年的時間,由一個商人變成了秦國最有權勢的人物。呂不韋成功了,在異人身上的投資取得了巨大的回報。這個故事選自《史記·呂不韋列傳》,這就是“奇貨可居”典故的出處。
一字千金
呂不韋做了秦國的相國后,便掌握了秦國的實權。在呂不韋執(zhí)政期間,他繼續(xù)執(zhí)行秦國先前的遠交近攻的策略,集中兵力攻下了距離秦國最近的韓、趙、魏三國的大片土地,滅掉了東周。這些政績說明,呂不韋并不是像一般的商人一樣只會投機鉆營,他是一個具有遠大眼光的政治家。隨著秦國統(tǒng)一全國的進程一天天加快,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秦國執(zhí)政者面前:即將統(tǒng)一六國的秦國不但要統(tǒng)治原來秦國的地域,還需要統(tǒng)治其他諸侯國曾經(jīng)統(tǒng)治的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文化、習俗與秦國截然不同,該怎么去統(tǒng)治、管理這些地區(qū)呢?于是,呂不韋召集他的三千多門客,編撰了一部著作——《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結構非常整齊,全書采用二級編目的方法,由三大部分組成,每一部分下又分了若干小部分。第一部分叫“紀”,依照一年十二個月的思路,共編有十二紀,每一紀又由五篇文章組成;第二部分叫“覽”,共八覽,每覽又由八篇文章組成;第三部分叫“論”,共六論,每一論又由六篇文章組成。在編書之前就已經(jīng)確定了整齊規(guī)范的結構,再按照預定的結構有計劃地編書,這在《呂氏春秋》之前是沒有的。在書籍的編撰史上,《呂氏春秋》的開創(chuàng)功不可沒。
根據(jù)《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氏春秋》編成后,發(fā)生了一件富于戲劇性的事。當時秦國的都城在咸陽,呂不韋就盛情邀請其他諸侯國的文人們來欣賞《呂氏春秋》,并且貼出公告:如果有人能夠找出書中的錯誤,幫助修改、潤色這本書,每增加或者刪減一個字,就懸賞一千金。這就是“一字千金”典故的來歷。一字千金?大家從來都沒有聽說過這么重的獎賞!然而出乎大家的意料,懸賞的結果是,沒有一個人能修改了《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這部書真的是完美無缺,連一個字都不能改動了嗎?不是的。
《史記·呂不韋列傳》中還記載了呂不韋召集門客編撰《呂氏春秋》的目的。戰(zhàn)國時期有著名的四公子,那就是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楚國的春申君。四公子不但政治地位高,還特別有錢,家里都有大量的賓客為他們出謀劃策,有的賓客達幾千人。看到四公子大量招攬人才,作為當時的頭號強國的秦國,在這方面自然不能落后呀。于是呂不韋也招攬了三千多人才,組織他們編撰了《呂氏春秋》,為的是能夠和四公子在聲譽和文化上競爭一番。
《史記》中的這段記載并沒有錯,但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司馬遷沒有指出來。除了與戰(zhàn)國四公子一爭高下外,呂不韋還想借編撰《呂氏春秋》與秦王政較量一番。大家知道,秦王政繼位時只有十歲,還是個孩子,當然不可能自己處理朝政,只得由呂不韋輔佐??墒请S著秦王政一天天長大,他就不甘心自己被呂不韋掌控了。而秦王政本人也是一個很有政治才能的人,要不然,他怎么會在位三十七年呢?秦國又怎么會在他手中統(tǒng)一了全國呢?這個時候,秦王政就要從呂不韋手中奪回權力了??墒?,呂不韋怎么會愿意將已經(jīng)到手的權力拱手讓出來呢?于是,秦王政與呂不韋之間一場激烈的權力之爭便拉開了序幕。
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是他與秦王政之間權力爭奪的策略之一。秦王政啊,你小子看看,我呂不韋連統(tǒng)一以后該如何治理全國都想好了,并且都編成書了,你有這樣充分的準備嗎?我組織編撰的《呂氏春秋》思想如此深刻,結構如此嚴謹,全天下的人都無法指出其中一點小小的瑕疵,你能做到嗎?說到底,呂不韋除了要通過“一字千金”進行炒作,取得轟動效應,借以宣傳他的理論綱領之外,更重要的是,欲向秦王政示威,在這場權力斗爭中取得主動權。既是秦國的實際掌權者,又敢于向秦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秦王政示威,這樣的風云人物,誰敢得罪呢?所以,盡管有一字千金這樣豐厚的懸賞,也沒人站出來指出《呂氏春秋》中的錯誤。并不是《呂氏春秋》這部書真的完美無缺,而是沒人敢得罪呂不韋呀!
呂不韋與秦王政斗爭的結果大家都猜到了,秦王政奪回了權力,并且找理由將呂不韋貶到了蜀地。在去蜀地的路上,呂不韋知道自己難以逃脫秦王政的掌心,便服毒自殺了。
中國古代有“重農(nóng)抑商”的傳統(tǒng),提到商人,大家往往會想到“奸商”“唯利是圖”這樣的詞匯。因為呂不韋最初商人的身份,后人對呂不韋的評價,也以批評居多,如漢代學者揚雄在他的《法言》中這樣說:“或問:‘呂不韋其智矣乎,以人易貨?曰:‘誰謂不韋智者與?以國易宗。不韋之盜,穿窬之雄乎?”他直接將呂不韋比作是溜進別人家偷東西的強盜。還有人認為呂不韋是政治投機者。但是也有對呂不韋給予肯定評價的,如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曾說“不韋遷蜀,世傳《呂覽》”,他還以極為同情的語氣將《呂氏春秋》與《周易》《離騷》《孫臏兵法》《韓非子》《詩經(jīng)》等先秦經(jīng)典并列,認為這些著作都是圣人、賢人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因為內(nèi)心憤懣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
呂不韋在政治斗爭中失敗了,可是他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流傳了下來,為我們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漢代的一些重要著作如淮南王劉安編的《淮南子》、司馬遷的《史記》、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都吸收了《呂氏春秋》中的許多思想,這可以說是呂不韋在另外一個領域的勝利。評價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看他對社會、文化發(fā)展做出的貢獻,呂不韋執(zhí)政期間,秦國一系列軍事戰(zhàn)爭的勝利加快了全國統(tǒng)一的進程,《呂氏春秋》的編撰又為先秦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呂不韋的歷史地位應該得到后人的認可。說呂不韋是失敗的勝利者,不算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