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辰
【摘要】目的 探討內鏡智能分光比色技術(FICE)在口腔鱗癌早期診斷的應用價值,為口腔鱗癌早期無創(chuàng)診斷提供一種新的途徑。方法 通過FICE技術對我院口腔黏膜病變患者進行監(jiān)測,對68例發(fā)現有Ⅲ型、Ⅳ型畸變毛細血管的患者的病變黏膜切取活檢并進行病理學檢測。結果 68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黏膜發(fā)現Ⅳ型畸變毛細血管,活檢后均為鱗狀細胞癌。38例患者黏膜發(fā)現Ⅲ型畸變毛細血管,活檢后28例為鱗狀細胞癌,10例為不典型性增生。結論 FICE技術對黏膜血管形態(tài)的顯示具有獨特優(yōu)勢,通過觀察黏膜表面有無畸變毛細血管特別是Ⅲ型、Ⅳ型微血管改變可以判斷黏膜有無發(fā)生癌變,對于口腔鱗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具有指導意義,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智能分光比色技術;口腔鱗癌;診斷
【中圖分類號】R735.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050-01
癌癥的早期診斷始終是醫(yī)學不斷探討的臨床課題,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80%以上是位于口腔黏膜、口唇、舌部的鱗狀細胞癌,簡稱鱗癌。口腔鱗癌的發(fā)生發(fā)展要經歷由正常黏膜到癌前病損、原位癌、浸潤癌的過程,而黏膜下新生毛細血管被公認為是這一過程中的早期且必然的變化之一。內鏡智能分光比色技術( FICE) 為一項全新的內鏡診斷技術,采用納米分光技術,模擬色素內鏡,可以顯示黏膜表層細微結構及微血管形態(tài)及走向,有助于鑒別腫瘤及非腫瘤性病[1,2]。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FICE 技術對診斷早期口腔鱗癌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門診及住院的口腔黏膜病患者。由有經驗的內鏡醫(yī)師用常規(guī)內鏡進行檢查,發(fā)現Ⅲ型、Ⅳ型新生畸變毛細血管患者68例入選。
1.2 儀器及設備 富士能公司Fujinon E 4400 主機( 配有FICE 系統) ,富士能公司Fujinon EG -590WR 電子胃鏡。
1.3 操作方法 內鏡下觀察口腔黏膜確定病變區(qū)域后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病變,并吸凈口腔積聚液體,放大觀察口腔黏膜微結構類型,通過面板開關轉換至FICE 模式,應用預先設定的10種紅綠藍波長組合分別觀察黏膜,直至圖像顯示最為清晰滿意,記錄此種波長組合,觀察病灶黏膜微血管形態(tài),拍照并進行黏膜微血管分型;對發(fā)現有Ⅲ型、Ⅳ型畸變毛細血管病灶進行切取活檢、病理切片、HE染色,由有經驗的病理科醫(yī)生進行病理組織學診斷。
2 結果
30例患者黏膜發(fā)現Ⅳ型畸變毛細血管,活檢后均為鱗狀細胞癌。38例患者黏膜發(fā)現Ⅲ型畸變毛細血管,活檢后28例為鱗狀細胞癌,10例為不典型性增生。
3 討論
近年來,通過內鏡觀察黏膜微血管變化來識別和發(fā)現早期胃癌正逐漸成為早期胃癌診斷的重要內容和方法。其理論是當腫瘤直徑大于0.3~0.5mm 時,必須有新生血管的形成,故從理論上講,目前臨床所能發(fā)現的早期癌多已伴有腫瘤微血管的形成[3]。這種黏膜微血管變化在口腔黏膜早期癌變過程中同樣存在。FICE 是一項嶄新的內鏡診斷技術,它將普通的內鏡圖像分解成單一波長的分光圖像,通過電子分光技術選用任意波長紅、綠、藍三色光組合,產生FICE 特定圖像。可以在400 ~ 600 nm 范圍以5 nm 間隔任意選擇波長,最多可有50 種波長組合,不同組合的紅綠藍光可呈現不同的顏色及不同層次的深度,有利于觀察黏膜表層結構、毛細血管形態(tài)結構,反映黏膜微細凹凸變化。FICE 技術成像系統具有普通電子內鏡和FICE 兩種工作模式,可用面板按鈕、內鏡開關或腳踏開關進行兩種模式之間的快速轉換,操作簡單,無需染色,因此稱之為電子染色。利用該技術可發(fā)現一些在普通內鏡下難以發(fā)現的病灶,指導內鏡醫(yī)生對可疑病變進行靶向活檢,提高黏膜早期癌診斷率。
黏膜微血管形態(tài)分型標準參照NAKAYOSHI 等分型標準[4],將黏膜微血管分為4 型,Ⅰ型為未發(fā)現黏膜微血管,Ⅱ型為海星形,Ⅲ型為細網形或螺旋形,Ⅳ型為直徑不等、不規(guī)則或粗大新生血管。本研究應用FICE觀察到30例患者口腔黏膜病灶出現Ⅳ型畸變毛細血管,活檢后均為鱗狀細胞癌。38例患者黏膜發(fā)現Ⅲ型畸變毛細血管,活檢后28例為鱗狀細胞癌,10例為不典型性增生。結合病理分析,Ⅲ、Ⅳ型黏膜微血管改變是早期口腔鱗癌FICE下具有的特征性改變。FICE 最大優(yōu)點在于可提供多達50種不同波長組合的圖像處理模式,通過內鏡操作部上的特定按鍵快速切換,相比更換不同光源在實際應用中更為便捷。無需染色便可清晰觀察黏膜腺管和微血管的的形態(tài)結構,有助于提高病變診斷的準確率。應用FICE 對口腔黏膜病變處微血管觀察,利于指導靶向活檢,有助于提高早期口腔鱗癌檢出率,有良好的臨床實用價值,值得推廣。
綜上所述,FICE技術對黏膜血管形態(tài)的顯示具有獨特優(yōu)勢,通過觀察黏膜表面有無畸變毛細血管特別是Ⅲ型、Ⅳ型微血管改變可以判斷黏膜有無發(fā)生癌變,對于口腔鱗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具有指導意義,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Goetz M, Kiesslich R. Advanced imaging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research vs. clinical tools. 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09, 5: 412-421.
[2] Liu YX, Huang LY, Bian XP, et al. Fuji Intelligent Chromo Endoscopy and staining technique for the diagnosis of colon tumor. Chin Med J, 2008, 121:977-982.
[3] 張建國,劉海峰。早期胃癌黏膜微血管內鏡成像的研究進展。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0, 18(21):2181-2186.
[4] Nakayoshi T, Tajiri H, Matsuda K, et al. Magnifying endoscopy combined with narrow band imaging system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correlation of vascular pattern with histopathology. Endoscopy, 2004, 36(12): 1080-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