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希鵬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4)03-075-02
2013年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呈現(xiàn),讓堅守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們深深地明白了新材料作文中審題立意的重要性。因此,審思作文立意新穎性,成為我們不可回避的焦點。如何在緊張的考場上寫出切題的作文,獲得高分,平時的作文訓練于作文立意訓練而言,甚為關鍵。
所謂立意新穎是指從陳陳相因的公式化中解脫出來,不落窠臼,不囿于俗見、成見,表現(xiàn)出獨特的見解。要使立意新穎,不蹈襲前人,關鍵是有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發(fā)現(xiàn)。如宋人范溫所說:“老坡(指蘇軾)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獨立于眾人之上……皆于世人意外別出眼目,其平日取舍文章多以此為法?!庇辛恕敖杂谑廊艘馔鈩e出眼目”,就能“人無我有,人有我變,人變我新”,不斷推陳出新。立意新穎與立意深刻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真正新穎的,哪怕是萌芽、蓓蕾,但它代表著未來,所以必然是深刻的。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追求新穎就是追求深刻。要得立意深刻,有幾條路可走。發(fā)人之未發(fā),此其一;反其意而用之,此其二,如毛澤東同志反用陸游詠梅詞意;尚奇造意,此其三,奇特的往往是新穎的,但亦須奇而不怪,一味追求新奇,違背情理,那就不好了。
立意是作文的根基,也是作文的靈魂。立意庸?;瘎t會削弱內(nèi)容的感染力,立意個性化則倍增表達的思想性。我們可以通過剖析時事熱點、生活現(xiàn)象和文化歷史來鍛煉自己的洞察力,滲入時代新觀念、反思傳統(tǒng)意識、化腐朽為神奇、沙里淘金出真知等方式來提升寫作的立意能力。
滲入時代新觀念。立意必須遵守的原則之一,“文章合為時而著”,要把閃耀時代新思想光輝的觀念及時吸收、融入意向之中,使立意具有新穎性。如2013年北京市高考標桿作文《用愛改變科技》片斷:
科技造福人類,是科學家一生的追求。一顆赤子之心永遠是逐夢的精神保障?!暗净ㄏ憷镎f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是袁隆平的工作理想;風吹雨打,日照霜凍是他的工作狀態(tài);奔波在田間地頭,輾轉(zhuǎn)在山田鄉(xiāng)野,是那一顆對祖國和人民深深愛著的赤子之心。用愛孕育了科技,從此我們離饑餓和死亡又遠了一步。
二戰(zhàn)的硝煙彌漫全球,原子彈停止了戰(zhàn)火,挽救了人類,卻犧牲了長崎和廣島的無辜人民。愛因斯坦沉默了,蒼老了,從此世界遍布著他為和平奔走的足印,回蕩著反戰(zhàn)反核的呼號?!读_素——愛因斯坦宣言》是他對所有科學家的忠告:別忘了科技的初衷,別丟了赤子之心??萍嫉钠瘘c是科學家,終點是受用者。傳遞這份愛,我們要共同努力。
抓住情感傾向?qū)徦迹瑢π虏牧献魑牧⒁鈦碚f切中肯綮。因為有些材料在敘述、評價某一件事物時,常?;蝻@或隱地流露出一定的感情傾向,這些感情傾向,恰恰是我們立意的切入點。審題立意,從此切入,必能準確恰當。“落紅不是無情物”,文章都是有感而發(fā),而非無病呻吟。古人尚且明白“文章合為時而著”的道理,我們更應自覺地讓文章意旨奏出時代的最強音。立意中滲入時代新觀念,應該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確有合拍的時代新觀念,二是原有意向中必有和時代新觀念相容的因素。上述引例中,我們可從厘清對象和分清主次方面來審思。新材料作文中涉及的對象不止一個,有的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每一個對象都至少可以提煉出一個寫作角度。厘清對象后,就要在主要對象身上打主意,分析、提煉最佳角度,即立意。這樣,寫起來就不會出現(xiàn)偏題或跑題的現(xiàn)象。手機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思維是作文的核心,要想得深透,才能寫得深刻。思維嚴密,文章的邏輯才能嚴密?!斑@是一道接地氣的作文題”,考生對題目材料的解讀并未局限于科學家與文學家口中的手機,而是由手機生發(fā)開去談到了科技對人類的影響,這樣的思考深度與立意新穎度讓人稱道。在行文過程中,考生對科技的利弊進行了辯證地分析,但并不僅僅局限于拋出問題,而是很有見地地提出了問題的解決之道——用愛改變科技。所選用的袁隆平與愛因斯坦這兩則素材比較典型,融入了時代氣息,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與說服力。
反思傳統(tǒng)意識。達到立意新穎的途徑之一,指對傳統(tǒng)意識(尤其是其中不合時代潮流的內(nèi)容)認真探討,或摒棄,或吸收,或改造,從而推出新意。如學生優(yōu)秀作文《“旁觀者”未必清》片斷:
“當局者清,旁觀者迷”這句成語不知出于何時,但在《新唐書·元行沖傳》中已經(jīng)有“當局稱迷,旁觀必審”的話,可見流行已經(jīng)很久了。“當局者”因切身利害所驅(qū)使,有時不能清醒地審時度勢,就有迷誤的可能;而旁觀者超脫于切身利害關系之外,有時便能較冷靜地、客觀地認識事物。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不無道理。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有人把這句成語奉為普遍真理了。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旁觀者”發(fā)表一些自以為高明的理論:“唉,中國太落后了!”“中國搞不好了!”“中國……”聽那口氣,好像中國的事情與他們壓根兒就無關。這些“旁觀者清”的看客,以無窮的牢騷標榜其清高,以深沉的嘆息顯示其清醒,真有一點“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樣子。這些“旁觀者”清不清呢?一點也不清……
現(xiàn)時,那句流行已久的成語似乎應當?shù)惯^來:“當局者清,旁觀者迷”這樣一改也許更符合唯物論的認識論。俗話說:“袖手旁觀”。“袖手”正是旁觀者的特點。凡事若不動手,只是袖手旁看,就不會有變革現(xiàn)實的實踐。只憑看,怎么能看得清呢?
《“旁觀者”未必清》一文,深刻反思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傳統(tǒng)意識,從時代的高度,摒棄了一味充當看客而不投身實踐的傳統(tǒng)觀念,點明愈是旁觀,愈是“不清”的必然結(jié)局。毋庸置疑,我們不能脫離傳統(tǒng)的母體而完全獨立,但如果背著傳統(tǒng)的包袱一直走下去,那會把我們壓得粉碎。因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反思傳統(tǒng)意識后所能采取有必然措施,當然還包括改造傳統(tǒng)觀念在內(nèi)。這三條路殊途同歸,都是求得立意的新穎。從上述引例可見,欲使立意新穎,必得要下一番分析和改造制作的功夫才行。譬如作者既肯定旁觀者清在一定條件下的正確性,又否定將其推而廣之的普遍真理性。吸收也好,摒棄也好,改造也好,都要以分析作基礎。這一點我們務必不要忘記。
化腐朽為神奇。指對一般看來無用或陳腐的觀念,經(jīng)過加工改造,點化升華為有用甚至神妙奇特的觀念。如2013年江蘇省高考標桿作文《蝴蝶的孤獨》片斷:
詩人都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你是這么高尚無私的人,怎么會干出此等離譜的事情呢?我的指責或許太嚴厲了,整個氣氛都讓人窒息,蠟燭低吟不語,只是那燭淚點滴流下,仿佛在告訴我們:我一支小小的蠟燭怎么會傷害蝴蝶呢?我對宏觀世界驚羨至極,恨不得為它終身服務!燭焰寂寞地跳動著,燭光像是要用盡渾身的力量來尋找蝴蝶的下落。
可蝴蝶啊,你到底在哪?如果是我的唐突傷害了你,我可以向你道歉,但請你不要不辭而別。難道它飛回了北美的熱帶雨林?難道它穿越到莊子園子里去了?可它怎么也應該把斑斕的美留下??!是現(xiàn)代人的魯莽傷害了你,還是洞穴里的環(huán)境讓你不能呼吸?
考題多了幾分“自然”的味道,整則作文材料內(nèi)容樸素,細節(jié)平凡,在不經(jīng)意的敘事和轉(zhuǎn)換中,展示了深厚的人文情懷和生存意識。我們可以采用辨清關系和挖掘含意等方式來審思。新材料作文中故事涉及幾個對象,這對象絕大部分存在著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審題立意時,一定要辨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同時,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短小,但大多包含著哲理,在審題立意時要認真研究,仔細分析并揭示這些哲理或比喻的意義,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體。而本片斷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回避了對材料的常見煉意,把目光投射到“蝴蝶”身上,也就是“蝴蝶”為什么要飛走,新人耳目。考生能緊扣材料,通過對“蝴蝶”飛入他處與“蠟燭”的關系戲劇性詮釋,傳達出關于“心靈自由”的個人感悟。這里考生為我們提供了化腐朽為神奇的成功范例。應該看到,所謂腐朽,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墮落、陳腐、敗壞,而是有合理可用的因素,如同化學家變廢為寶的“廢”。至關緊要的則是一個“化”。要對原來觀念來一個徹頭徹尾、徹里徹外的加工改造才稱得上是“化”(不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塊潑掉)。有了這兩條,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開辟出嶄新的話語時空。
沙里淘金出真知。即從似乎毫無價值的立意中,另辟蹊徑,發(fā)現(xiàn)并凸現(xiàn)其閃光點。如蘇聯(lián)作家貝奇柯夫《關于<復活>的寫作》中說“過去那部以誘惑者在被誘惑者之前的道德懺悔動機為基礎的《柯尼的故事》,現(xiàn)在僅僅只保存下來了某些情節(jié)要點??墒蔷驮谶@赤裸裸的情節(jié)骨架上,長出了多少典型的托爾斯泰式的東西,在他這部小說(指《復活》)的篇幅上生活如何逐漸抬頭而作家又如何脫出了他原來的構思所具有的那種道德倫理的‘狹隘性,他是如何大大地擴展了自己陳述的范圍,在自己‘道德題材的范框內(nèi)放進了多么重要的全民性政治問題,又使自己的暴露痛斥賦有多么強大的力量!”托爾斯泰從狹隘的道德倫理進到重要的全民性政治問題,從而使《復活》的立意標新立異,獨領風騷,成為俄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典范作品。這里“沙里淘金”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有人認為,新材料作文的開放性命題,角度多多,從哪一個角度寫作都行,何必再苦苦地訓練審題立意呢?這不是自找苦吃嗎?其實不然。審題立意是理解材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審題立意一跑題,全盤皆輸。不可否認,立意有文野高下之分。一旦文章被平庸無奇的立意胡纏蠻攪,就會墮入泥淖而不能自拔。有時要擺脫這種困境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若能跳出窠臼,就不至于“集體沉沒”。如何從似乎毫無價值的立意中發(fā)現(xiàn)“閃光點”,翻出新意?回答是要往新處想,要往深處挖。所謂毫無價值,往往是既無新意又無深義。往新處想,就要突發(fā)奇想,沖破習慣思維的束縛,發(fā)原意之未發(fā),這樣新奇而不陳腐,會使立意技高一籌。往深處挖,就要從原意的表層發(fā)掘至內(nèi)核,以期發(fā)現(xiàn)深層含義,歌而詠之,境界全出?!靶隆眰?cè)重于橫向開拓,新奇而又妥貼;“深”側(cè)重于縱向攫取,深刻而不冷僻??v橫交錯的立體開掘,才能選出新意,從沙里淘出金子。學習、運用這種“淘金術”,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只有勤于思考,勤于用腦,在比較中揣摩、鑒別,窮究物情,洞察幽微,才能慧眼識寶,百煉鋼化作繞指柔。還要提及的是,有些立意注定是站立不起來的空口袋,那就不必白費氣力,施什么“淘金術”了。
“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考生在平時應當有意識地深入思考社會、人生,體會深沉博大的情感。我們必須重視考生平時的素材積累與素材提煉,打破狹隘,注意從內(nèi)在的自我、外在的自然與社會等維度引導考生的寫作回歸到心靈。一言以蔽之,穩(wěn)健風骨的文章靠時代新觀念,回溯文化淵源、反思民族之魂更需要傳統(tǒng)意識,創(chuàng)新的語脈流動間可蓄勢出立意的新空間。但若要考生能在緊張的考場上盡致地書寫性靈文章,還得依托多年的學習積累,于沙里淘金顯示出真知灼見。審思立意新穎性,我們從中依稀發(fā)現(xiàn),考生若能在立意處似醍醐灌頂般清醒,新穎性的文字自然會流淌于筆墨下。美妙全新的立意定會帶來壯哉的人生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