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4)03-005-03
一、調查背景與目的
在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1—2020年)過程中,以“深化課堂教學方式改革。切實轉變教師教學方式。要貫徹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師生、生生、師師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基本教學形式,優(yōu)化小組合作學習機制,面向全體,分層施教”★的教育創(chuàng)新活動在全市各校興起。
為適應新課改的要求,自2010年9月份開始學校進行“整體建構和諧教學”的教育教學改革。在這種理念指導下,我們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研究,課堂基本實現(xiàn)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以實現(xiàn)教師教學行為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要想取得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必須首先改變教師的觀念,必須走校本教研之路,使它成為常態(tài)化。經(jīng)過兩年多的改革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jīng)驗。鑒于學校教師流動性較大,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的實際狀況,為適應教師教育思想變化及現(xiàn)代教育模式,全員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業(yè)務能力,為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和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為給教師提供更大的交流平臺和更多的交流空間,總結經(jīng)驗與不足,形成校本教研系列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成果化,進行此次問卷調查。
二、調查方法
(一)對象:中學部近80名一線專任教師。12月初,我們共向教師發(fā)放78份調查問卷,收回50份,回收率64.10%。
(二)方法:問卷調查法。
(三)調查步驟:
1.設計調查問卷。10月份,設計制定問卷,經(jīng)過課題組人員討論、修改、完善,最后向老師發(fā)放。
2.發(fā)放問卷,與教師們講清楚進行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解除因學部考核給老師帶來的思想負擔。
3.老師們在辦公室認真細致地填寫問卷,由年級部主任收卷交回。因此次活動非強制性質,也與教師考核無關,所以造成部分問卷丟失未有上交現(xiàn)象。
4.對調查問卷進行統(tǒng)計匯總,整理歸納材料。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對校本教研的認識、態(tài)度、作用等情況
1.對實施校本教研的態(tài)度,50%的老師認為完全贊成;42%老師認為比較贊成;8%的教師認為無所謂。92%的教師比較贊成,反映全校教師的內(nèi)心需要。
2.對校本教研優(yōu)點認識以“能滿足每位教師的發(fā)展需要;解決了工作和學習中的問題和節(jié)省教師培訓費用”的老師占多數(shù)。說明校本教研是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2-7題見綜合表一)
綜合表一(2—7題):
3.通過校本培訓活動,有34%的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提高;10%的教師認為“科研水平”得到提高;12%的教師認為是“師德水平,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水平和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說明校本教研具有實效性和實用性。
4.對校本教研的理解絕大多數(shù)教師的認識積極,但是也有6%的老師認識錯誤,思想消極,認為“加重老師負擔,沒有多大益處”,或認為“是教研員和專家的事,與一線教師無關”,這不能引起老師思想上的共鳴。也可以看出極個別老師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處于一種不正確的消極狀態(tài)。
5.對校本教研要素的認識,只有6%的教師認為應該包括“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專家引領”三要素,認為全部都是的也只占1/5;說明老師對校本教研的認識還沒有一定的高度。
6.對校本教研培訓中網(wǎng)絡信息技術發(fā)揮的作用,22%的教師認為是“查找資料、獲取信息”, 14%的教師認為“網(wǎng)上交流,查找資料、獲取信息,制作教學課件,學習先進理論”都有,說明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jīng)深入老師的心中,加大信息技術與現(xiàn)代課程的整合將是今后校本教研的重點。
7.校本教研活動的材料來源,38%的教師認為“教師自己通過各種途徑選擇的課題或材料”, 12%的教師認為“教師自己通過各種途徑選擇的課題或材料,參加繼續(xù)教育培訓的資源,學校自身的活動資源,參加各級各類業(yè)務活動獲得的資源”。說明老師無論通過什么渠道,在校本教研活動中都有了不同的收獲,也不同程度地促進了教師專業(yè)成長和發(fā)展。
《淄博市教育局關于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意見》(淄教發(fā)〔2011〕1號)
8.對“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回答,有30%的教師認為“十分贊同”,56%的教師認為“贊同”,二者合并86%的老師持贊同態(tài)度;也有14%的教師有“不贊同”或“ 不清楚”的態(tài)度,說明積極認真參加校本教研的收效大,而從內(nèi)心不愿意參加或被動參加校本教研活動的則收獲不大。
9.對學校校本教研工作,44%%的教師認為“很有特色和成效,完全滿意”,44%的教師認為“有些特色,比較滿意”,二者合并88%的老師持比較滿意態(tài)度;有4%的教師“無特色,不能令人滿意”;8%的教師認為“流于形式,無新意,不滿意”。這說明教師的思想認識水平不一樣,反映在個別教師身上有狹窄極端的思想。
10.對校本教研組織管理的辦法、措施,28%的教師認為“滿意”,46%的教師認為“比較滿意”, 20%的教師認為“能夠接受”,也就是94%的教師都能夠接受校本教研組織管理,6%的教師認為“不滿意”。說明這種學習方式已經(jīng)得到全體教師的任可。
11.認為校本教研制度對教師的校本教研行為是否起到引導和激勵的作用,80%的教師認為能夠發(fā)揮正能量,也客觀地指出制度本身不合理的部分。只有少數(shù)教師認為存在形式主義嚴重現(xiàn)象。(11—14題見綜合表二)
12.對于校本培訓的考核方式,1/5強的教師認為“寫教育案例”, 8%的教師認為“考試”, 8%的教師認為“課件制作”,其余都有認識。說明老師的思想認識和實踐需要是多樣性的,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從教師的實際出發(fā),來制定考核方式,把考核與校本教研的成果結合起來。
13.為有效開展校本教研,10%教師認為學校切實應做的事情是“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 10%教師認為是“開發(fā)校內(nèi)外資源”, 16%的教師認為是“營造學校教研氛圍或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有12%的教師認為“開通信息渠道、建立專業(yè)指導隊伍、營造學校教研氛圍、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開發(fā)校內(nèi)外資源、完善校本教研制度”。這說明激勵機制和制度建設在管理中所起作用的重要性。
綜合表二(11—14題)
14.對參加校本教研積極教師的評價,22%的教師認為“發(fā)展性評價”,28%的教師認為“考核加分”,20%的教師認為“物質獎勵”,只有4%的教師認為“精神激勵,考核加分,物質獎勵,發(fā)展性評價”。
題目選項:第11題:A.是 B.不是 C.有些方面有作用,有些方面不合理 D.形式主義嚴重
第12題:A.考試 B.寫調查報告 C.寫教育案例 D.寫課題方案 E.寫教育論文 F.上匯報課 G.課件制作 H.微機操作 i.其他
第13題:A.開通信息渠道 B.建立專業(yè)指導隊伍 C.營造學校教研氛 D.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 E.開發(fā)校內(nèi)外資源 F.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第14題:A.精神激勵 B.考核加分 C.物質獎勵 D.發(fā)展性評價
(三)校本教研的途徑與方式
15.對當前校本教研活動的形式、內(nèi)容與教師期望的是否吻合,有18%的教師認為“是”,42%的教師認為“多數(shù)是”,24%的老師認為“有的是”,14%的教師認為“不是”,2%的教師認為“多數(shù)是,有的是”,這說明84%的教師與教師期望得到的需求一致。
16.對校本教研的方式,22%的教師認為“聽課,評課,反思交流”,14%的教師認為“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反思交流”, 14%的教師認為“理論學習,集體備課,經(jīng)驗介紹,聽課,評課,反思交流,問題研究”說明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反思交流等方式深得老師的歡迎。(16--19題見綜合表三)
17.校本教研活動中,教師得到的主要幫助有30%的教師認為“網(wǎng)絡信息”,16%的教師認為“網(wǎng)絡信息,教學書刊(資料)”,10%的教師認為“教學觀摩、評比活動”。說明網(wǎng)絡信息,教學觀摩評比在校本教研中的地位。
18.希望專業(yè)指導人員的指導方式,26%的教師認為“作為合作伙伴,與教師一起備課,聽課,評課,再上課改進”10%的教師認為“作為合作伙伴,與教師一起備課,聽課,評課,再上課改進;聽課評課后,依據(jù)經(jīng)驗給予教法上的具體指導”。說明老師大多都是十分關注和重視教學實踐活動。
19.對于當前校本教研活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32%的教師認為“同事之間探討不夠,深入研究少”, 32%的教師認為“停留在常規(guī)工作,以應付考試(檢查)為中心”,14%的教師認為“同事之間探討不夠,深入研究少;停留在常規(guī)工作,以應付考試(檢查)為中心”;12%的教師認為“聽課缺乏明確的研究目標”。說明教師是希望校本教研在教師發(fā)展中起到應有的實際作用。
綜合表三(16—19題)
題目選項:第16題:A.理論學習B.集體備課C.經(jīng)驗介紹D.聽課,評課,反思交流E.問題研究
第17題:A.網(wǎng)絡信息 B.教學書刊(資料) C.專業(yè)指導人員 D.校內(nèi)專家(同伴) E.教學觀摩、評比活動
第18題:A.作為合作伙伴,與教師一起備課,聽課,評課,再上課改進 B.給教師提供相關信息或資料 C.以課例為載體,組織專家對教師教學中的問題多方會診 D.聽課評課后,依據(jù)經(jīng)驗給予教法上的具體指導 E.組織教學觀摩,評比
第19題:A.同事之間探討不夠,深入研究少 B.停留在常規(guī)工作,以應付考試(檢查)為中心 C.學校對教研組建設重視不夠 D.聽課缺乏明確的研究目標 E.活動的計劃性、針對性差
(四)校本教研與課題研究、課堂教學等關系
20.對于課題研究方面的實情,18%的教師認為“沒做過”,34%的教師認為“有過課題,沒深入研究”, 34%的教師認為“深入研究過一項課題”,14%的教師認為“深入研究過一項以上課題”。絕大多數(shù)教師對課題并不陌生,42%的教師沒有接觸過課題研究,或沒有深入研究過課題,以后要加大課題研究的力度,提升教師教育科研的意識。
21.對校本教研活動中經(jīng)常扮演的角色問題,68%的教師認為自己是“積極參與者”,絕大多數(shù)老師都能夠作為校本教研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參加活動。(21-28題見綜合表四)
22.對于參加校本教研活動形式問題,30%的教師認為“課堂學習觀摩”。也就是說,多數(shù)教師認為“集體備課、評課;課堂學習觀摩”是參加校本教研的經(jīng)常性活動形式,受到老師們的歡迎和贊賞。
23.對教師在校本教研活動中承擔過的任務問題,有28%的教師認為“上課,評課”,10%的教師認為“撰寫專題教學反思”,而20%的教師認為“無”。這說明老師愿意承擔校本教研中的任務,以利于自身的成長。
24.對集體備課過程中,教師通常圍繞哪些方面進行研討問題,26%的教師認為“教法,學法的設計”,10%的教師認為“重,難點的解決”,10%的教師認為“新課改理念;教法,學法的設計”,10%的教師認為“重,難點的解決;課標要求;教法,學法的設計”。說明校本教研緊緊圍繞課堂教學進行,針對本校課堂教學實際具有實用性。
25.對教學中遇到問題教師通常做法,34%的教師認為“與同事商討解決”,16%的教師認為“上教學網(wǎng)絡尋求幫助”,10%的教師認為“自己解決”。說明教師非常認可“同伴互助”的教研學習成長模式。
26.對教師的教學反思問題,48%的教師認為“圍繞問題解決情況撰寫的”,16%的教師認為“圍繞教學目標撰寫的”,10%的教師認為“圍繞問題解決情況撰寫的;圍繞教學目標撰寫的”。說明校本教研的針對性非常強,即圍繞教學的實際問題而進行。
27.對教師在校本教研活動中取得的成效問題,34%的教師認為“教學水平、教學成績有明顯提高”, 22%的教師認為“在校級以上做過專題研討,反思交流或匯報課”,18%的教師認為“無”。說明絕大多數(shù)教師收效明顯。
28.校本教研活動中,教師覺得自己經(jīng)?;蛏瞄L做的問題,18%的教師認為“梳理出討論中的主要問題”, 12%的教師認為“表達白己的經(jīng)驗與不足”,10%的教師認為“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10%的教師認為“聽別人發(fā)表意見”,10%的教師認為“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梳理出討論中的主要問題”。表明教師的實際需求千差萬別,這與教師隊伍的結構相關聯(lián)。
綜合表四(21—28題)
題目選項:第21題:A.規(guī)劃者 B.引領者 C.主講者 D.積極參與者 E.旁聽者
第22題:A.集體備課、評課 B.課堂學習觀摩 C.撰寫教學反思 D.專題研究 E.理論講座
第23題:A.集體備課主講 B.上課,評課 C.經(jīng)驗介紹 D.撰寫專題教學反思 E.撰寫專題研究報告(或論文) F.無
第24題:A.新課改理念 B.重,難點的解決 C.課標要求 D.教法,學法的設計 E.持續(xù)關注某一教育教學問題解決的設計
第25題:A.自己解決 B.與同事商討解決 C.尋求教學領導幫助 D.上教學網(wǎng)絡尋求幫助
第26題:A.圍繞問題解決情況撰寫的 B.圍繞教學目標撰寫的 C.自覺撰寫的 D.為完成任務隨意撰寫的
第27題:A.在區(qū)級以上刊物發(fā)表過研究論文 B.在校級以上做過專題研討,反思交流或匯報課 C.教學水平、教學成績有明顯提高 D.無
第28題:A.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 B.梳理出討論中的主要問題 C.聽別人發(fā)表意見 D.表達白己的經(jīng)驗與不足 E.質疑別人的經(jīng)驗和做法
四、討論
通過校本一體化教研活動的開展,全體教師有了很大收獲。
(一)學校進行的“整體建構和諧教學”改革和校本教研制度建設課題研究證明,全體教師對于每周進行的校本教研活動已經(jīng)形成習慣,并且認識到它是學校內(nèi)部組織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最好活動,也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成長的最有力“武器”。但是,應該避免極端狹隘的功利主義,適時修改和完善不合理的校本教研制度,調動廣大教師以積極的態(tài)度和熱情參與校本教研行為,為老師專業(yè)化成長鋪平道路。
(二)以“教研、教學和師資培訓”融合一體的校本教研活動深得老師的贊賞和歡迎,全體教師作為主體積極參與活動,并且認為“集體備課、評課;課堂學習觀摩”是參加校本教研的經(jīng)常性活動形式,而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反思交流等方式與教師期望值一致。
(三)繼續(xù)發(fā)揮“網(wǎng)絡信息,教學書刊(資料)” “教學觀摩、評比活動”在校本教研中的地位作用。緊緊圍繞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進行深入研究,教師在承擔教研中,以“同伴互助”的學習成長模式利于自身的成長與發(fā)展。
(四)絕大多數(shù)教師在校本教研活動中取得了較為成熟的進步。但也有少數(shù)教師因沒有主動承擔教研任務而成長緩慢。
(五)繼續(xù)加大學校教育科研的投入力度,提升教師教育科研的意識,加強教科研的領導及教科研的隊伍建設,實行鼓勵措施,加快教育科研成果的轉化。
五、結論
盡管校本教研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仔細分析仍然存在不少缺欠,提出以下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素質教育理論學習和教育實踐,特別是校本教研的理論性學習要成為我們老師的重點學習內(nèi)容,以穩(wěn)步提高全體教師的教育理論和實踐能力。
(二)積極引導教師對校本教研的正確認識、理解和實踐,加強學習成為教師專業(yè)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三)加強與市區(qū)教科所、教研室聯(lián)系,聘請教育專家、專業(yè)指導人士到校同教師面對面的指導方式,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四)克服和改變校本教研“同事之間探討不夠,深入研究少,停留在常規(guī)工作,以應付考試(檢查)為中心”的問題,引導教師用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參加教育科研,在教科研活動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五)對教師的評價采取發(fā)展性原則和教師量化考核相結合的原則進行,以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文化氛圍,重新建構教科研文化。
(六)加大信息技術與現(xiàn)代課程的整合是校本教研的學習實踐內(nèi)容之一,堅持把“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反思交流”的教研方式深入開展下去,豐富校本教研理論和實踐內(nèi)容。
(七)豐富校本教研活動的形式和內(nèi)容,以多種活動方式來豐富教研內(nèi)容,以教師發(fā)展促進教師個性成長,在豐富創(chuàng)新中求得實質性提高。
(八)校本培訓考核要立足真正提高老師發(fā)展的角度,運用教育案例形式,提高老師的思考力和寫作能力,促使老師由教書型向研究型轉變,提高教學反思深度和廣度,實現(xiàn)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