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經(jīng)》愛情詩中的棄婦詩是《詩經(jīng)》所有詩篇中情感宣泄最酣暢痛快的篇目。選取棄婦詩中的女子形象來解讀中國古代女性形象,對比西方文學源頭——《希臘神話》中的女性形象來感受中國與西方女性性格的獨特魅力與二者之間的差異。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希臘神話》;東西方女性性格差異
作者簡介:孫思堯(1987-),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向。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0--01
著名作家張小嫻曾經(jīng)這樣說過:“最能反映一個女人品味的東西,不是她的衣著和愛好,也不是她讀什么書,吃什么東西,家里怎么布置,而是她過去和現(xiàn)在愛上一個怎樣的男人。品味有時可以花錢去學,唯有愛情是最真實的她,是她品味的全部。她在其他方面看來很有品味,她愛著的卻是一個差勁的男人,那么她的品味還是不怎么好?!币私庖粋€女人的品位就要從她的愛情中去看,要了解一個女人的性情,品質(zhì),修養(yǎng),精神狀態(tài),也依然要從她的愛情中去探索。要了解中國古代女性,還原中國古代女性的本來面貌,進而探究中國女性性格就要從《詩經(jīng)》中的愛情詩出發(fā)。《詩經(jīng)》中的愛情詩中抒發(fā)女子失戀與被棄的棄婦詩,是《詩經(jīng)》所有詩篇中情感宣泄最酣暢痛快、淋漓盡致、引人注目的篇目。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提到“神用像通,情變所孕”,意思是情感是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動力,也是藝術(shù)作品的表現(xiàn)。1“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理解為“情者文之經(jīng)”。所以選取棄婦詩中的女子形象來解讀中國古代女性是最恰當不過的。
一、從《詩經(jīng)》中愛情詩剖析中國女性形象
“一訴不已,乃再訴之;再訴不已,更三訴之;三訴不聽,則唯有自呼父母而嘆其生我之不辰。蓋情極則呼天,疾痛則呼父母,如舜之號泣于昊天、于父母耳。此怨極也。而篇終乃云‘報我不述,則用情又何厚哉?蓋君雖報我以無禮,我不敢以無禮咎君,我惟以古夫婦之道相處而已。若莊姜者,則可謂善處人倫之變,而不失為性情之正者也?!?方玉潤先生這里贊揚《邶風·日月》中莊姜“善處人倫之變,不失性情之正者”,是對中國女子傳統(tǒng)性情的贊揚。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傳統(tǒng)道德觀對中國女子的性情要求是與君子“溫潤如玉”相一致的?!囤L·日月》反復詠之一唱三嘆的復踏形式使讀者在鑒賞時能真切地感受到詩句中壓抑的情感如潮水般撲面而來,深深的哀怨惆悵,濃烈的憂思憤懣,情感激蕩洶涌,無所訴說之下寄托于天地父母,但即便是如此哀怨自艾,宣之于口的還是纏綿紓予的敦厚話語,這就使得中國女性即便在情感激蕩之下也要表現(xiàn)出符合傳統(tǒng)道德標準下的審美要求,不能激切露骨地宣泄心中的情感,只能選擇委婉舒緩的方式來抒發(fā)懷抱。表現(xiàn)在人性方面就形成了中國女子溫婉、嫻靜、寬厚的性格特征,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沉穩(wěn)的,向下的,甚至于有些壓抑的性格和氣質(zhì)。
二、由《希臘神話》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赫拉來概括西方女性性格
赫拉——《希臘神話》中最典型的女性形象之一,克洛諾斯的女兒,天父宙斯的姐姐和妻子。赫拉主管婚姻和生育,是婦女的保護神。赫拉,這個西方女性形象對于西方女性文學的影響在于她塑造了一個飽滿,立體,有生活氣息,有人性弱點的女性形象。不是永遠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完美的神女形象,正相反,在她的身上,女人優(yōu)點和缺點涇渭分明,達到一種矛盾中的和諧統(tǒng)一。她高貴的出身決定了她高貴、優(yōu)雅、驕傲、任性的性格,同時她又是殘忍、多疑、善妒,狠毒的化身。赫拉維護愛情和婚姻的手段是殘忍和恐怖的,她瘋狂地嫉妒著所有和宙斯有不正當關(guān)系的女人,利用自己無上的權(quán)利和地位威脅報復她所有的情敵,并且赫拉絲毫不掩飾她的嫉妒、瘋狂和殘忍,也從來不在乎外界的評價和眼光。
西方女性性格多是這種昂揚的,激烈的,熱情的,美麗的,復雜的,矛盾的,率真的,敢愛敢恨的。西方女性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她們的性情奔放、自由,無拘無束,釋放人類的原始欲望和沖動。
三、中國女性與西方女性形象對比——文化的激烈碰撞
從中國和西方的文學源頭《詩經(jīng)》和《希臘神話》中看雙方的女性形象,中國女性性格是溫柔敦厚,隱忍內(nèi)斂,溫婉嫻靜,寬厚沉穩(wěn),委曲求全的,而西方女性則是張揚激烈,熱情奔放,自由率真,也是狠毒乖戾的,西方女性更加“有血有肉”,更加真實。中國女性相較于西方女性更加的溫潤、包容,以一種內(nèi)收的,圓融的姿態(tài)呈現(xiàn)。而西方女性性格則是以發(fā)散,張揚,奔放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对娊?jīng)》中的女性和《希臘神話》中以赫拉為代表的女性在某種層面上有非常相似的意義,但是表現(xiàn)在形象上又是如此大相徑庭,歸根究底在于文化的不同。中國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詩意的,溫和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約束的士族文化,并具有包容萬象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智慧,整體上是一種靜中有動的文化。而以《希臘神話》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斯巴達文化,是一種勇士般的進取文化,挑戰(zhàn),熱血,征服,力量,原始的野性和震撼。這樣截然相反的文化衍生出的女性自然不同,所以西方女性性格用熱情如火來形容的話,中國古代女性性格可以稱為是“水月”性格,水和月都是中國道家文化中陰性的代表,“水,利萬物而不爭”,月,靜謐,高潔,溫婉?!八隆辈粌H可以形容女子容色妍麗,亦是中國古代男權(quán)社會下能賦予女子德行最高的評價。
注釋:
[1]《當代文藝心理學》金元浦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第75頁
[2]《詩經(jīng)原始》【清】方玉潤 撰 中華書局 1986年第一版 第1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