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峰
【摘 要】目的:探討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觀察與護理,減少并發(fā)癥。方法:對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本院收治的72例粘連性腸梗阻的患者進行分析。結果:經(jīng)保守治療痊愈50例,手術治療痊愈22例,22例中包括4例壞死穿孔以及18例腸絞窄。導致死亡的病例數(shù)為0。結論: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患者以保守治療為首,但在治療過程中應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發(fā)現(xiàn)腸梗阻的性質,而對粘連性腸梗阻采取禁食、胃腸減壓、補液、抗炎、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等治療,能解除早期梗阻癥狀,并強調術后早期給予患者綜合性的護理,可以有效的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疾病恢復。
【關鍵詞】腹部手術;粘連性腸梗阻;臨床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209-01
我院自2011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72例患有粘連性腸梗阻病的患者,此次活動的目的為以后更好的做好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工作積累經(jīng)驗,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幫助患者盡早地恢復健康。外科急腹癥有很多,粘連性腸梗阻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癥狀表現(xiàn),它的癥狀特點是發(fā)病突然,病情發(fā)展迅速,原因錯綜復雜,通常由于腹腔內手術、炎癥、創(chuàng)傷、出血、異物等引起,臨床上以手術后所致的粘連性腸梗為最多【1】。特別是在患者術前伴有腸破裂、腸梗阻及穿孔的、術后出現(xiàn)腹脹、腸麻痹等時就更容易發(fā)生。部分患者需要再次手術,手術次數(shù)越多,粘連越嚴重。分析原因除與其疾病本身及手術方式有關,也與術后腸護理沒有一個有效的護理模式有很大的關系。針對上述情況,我院從腸生理和腸粘連的病因出發(fā),制定了一套預防粘連性腸梗阻的綜合性護理模式,對腹部手術后患者均采用該護理模式,粘連性腸梗阻發(fā)生率明顯下降,效果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72例,男34例,女38例,消化道穿孔13例,闌尾炎術后20例,肝膽手術后19例,脾切除術后13例,婦產(chǎn)科疾病術后7例,72例全部有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腹痛等癥狀。
1.2 方法:方法本組患者術后均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包括禁食、補液、持續(xù)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應用抗生素加強抗感染治療,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同時采用一整套預防粘連性腸梗阻的護理模式。
2 病情觀察
目前大多學者認為粘連性腸梗阻首先應選擇非手術保守治療,術后早期粘連性腸梗阻在短時間內觀察是否發(fā)生腸絞窄比較困難,由于術后出現(xiàn)腸麻痹、炎癥水腫等諸多因素的干擾,非手術治療過程中又存在腸絞窄的危險性,因此病情觀察十分重要。
2.1 腹部手術后,一般1-2天為腸麻痹期;2-3天為不規(guī)則腸蠕動期;3-4天恢復正常腸蠕動。在腸蠕動恢復之前,有時會出現(xiàn)輕度腹脹,如術后4-5天仍不能自行肛門排氣,腹痛腹脹仍明顯,或手術后已經(jīng)肛門排氣,而后又出現(xiàn)陣發(fā)性腹部絞痛和腹脹,應警惕腸梗阻的發(fā)生。
2.2 重點觀察腹部引流管引流量、顏色、性狀等情況,腸鳴音恢復及肛門排氣的時間,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腹脹、嘔吐、腹肌緊張程度及發(fā)生時間、發(fā)展過程。
2.3 經(jīng)有效胃腸減壓、抗炎等一系列護理措施,保守治療12-24小時后,病情仍無明顯改善,且患者出現(xiàn)腹部持續(xù)性壓痛、反跳痛、腸鳴音消失、脈率加快、血壓有下降趨勢,腹部穿刺抽出血性液體或直腸指診有血跡,腹部X線檢查見腸腔充氣。腸袢增加、液平面增寬,應立即做好術前準備,積極手術治療。由于腸梗阻病情變化復雜且迅速,幾小時內可由粘連性腸梗阻演變?yōu)榻g窄性腸梗阻、腸壞死或腸穿孔,加強術后病情觀察,能及時發(fā)現(xiàn)腸梗阻的性質,為決定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提供重要依據(jù)。
3 護理
3.1 體位:術后體位 術后麻醉清醒后4-6小時,生命體征平穩(wěn)平穩(wěn)后,采取半臥位,以促進腸管的復位和腸功能的恢復。
3.2 禁食、持續(xù)有效胃腸減壓:保持胃管通暢和有效減壓,定時抽吸胃腸道內積液積氣,減輕腹脹,促進腸蠕動恢復。通過減壓管吸出胃腸道內積液、積氣,減輕腹脹,降低胃腸內的壓力和腸管膨脹程度,減輕管壁水腫及充血程度,而且可以同時觀察胃液的量和性質,如發(fā)現(xiàn)血性液體,要警惕腸絞窄的發(fā)生。
3.3 加強補液治療、糾正電解質酸堿失衡,應用廣譜有效的抗生素加強抗炎治療,同時密切觀察體溫變化,如體溫持續(xù)超過38.5℃,伴有腹痛、腹肌緊張、白細胞升高等應考慮腸絞窄或腸瘺的發(fā)生。
3.4 腸人工運動于術后6h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開始分階段進行人工運動,療程7d—10d。①呼吸運動:患者取半臥位,微閉雙目,用鼻吸氣,縮唇慢慢呼出,呼氣時數(shù)數(shù),待數(shù)到7時發(fā)一個“撲”聲,呼吸運動與呼吸比為1:2或1:3,每4h1次,2遍/次。②上肢運動:指導患者做上肢屈、展、上舉、握、拉運動,10~20遍/次,2~3次/d。③下肢運動: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屈、伸、蹬等動作,2~3次/d,5~10遍/次。另協(xié)助患者經(jīng)常變換體位,翻身拍背,做各種床上適應性運動。鼓勵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活動順序為床上坐起—床邊站立—扶床行走,15~20min/次,2~3次/d,以增加腸相對運動。具體為小型手術術后第1天便可下床活動,中大型手術術后第2~4天視病情允許下床活動。分早中晚3次,15~20min/次。對于體質較差不能下床活動者,可酌情增加床上活動時間。
3.5 腹部按摩 采用腹部按摩,一是可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自我護理,提高自護能力,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二是通過腹部按摩,可增加腸管血液循環(huán),預防腸管粘連的發(fā)生。具體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屈髖、屈膝,腹部按摩患者一手按壓切口,另一手按摩切口對側或兩側腹部,由內向外,按順時針方向按摩2~3min后,再逆時針方向按摩2~3min,于術后第3天進行,早晚各1次,20min/次,療程7d。年老體弱、大型手術后患者,由責任護士執(zhí)行開始,按摩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按摩手法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切忌粗暴。
3.6口服或胃管注入花生油患者術后2d進行口服花生油100ml~200ml,夾管4小時,每日2次,能直接作用于腸壁平滑肌產(chǎn)生強烈的腸管收縮和腸蠕動[3]。待其胃腸功能恢復后,口服石蠟油2次/d,早晚各1次,100ml~200ml/次,療程5d。
3.7 術后第3天開塞露刺激肛門或插肛管,患者采取左側臥位,順其做排便動作且放松肛門括約肌,將備好的開塞露20ml插入肛門,擠入直腸后保留5—10min。
3.8 溫水泡足 根據(jù)傳統(tǒng)醫(yī)學足部反射區(qū)的理論,溫水泡足能使雙足底的小腸、大腸反射區(qū)血液循環(huán)活躍,從而加強了這些器官的功能促進腸蠕動和肛門排氣。
3.9 腸熱敷 腸熱敷手術后24h后采用腸熱敷,即紅外線理療器行腹部照射,3次/d,照射30min/次,療程7d—10d【2】。采用紅外線腹部理療,其原理是紅外線有穿透性和致熱性,可增加腸管的血液循環(huán),減輕腸管的缺氧程度,促使血管生成因子分泌減少,可以減少腸粘連;
4 健康教育
4.1出院后應注意飲食規(guī)律、飲食衛(wèi)生,不宜暴飲暴食,多吃高熱量、富含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4.2避免飯后劇烈運動,尤其是突然改變體位的活動。
4.3保保持心情愉悅,保證充足睡眠,避免情緒激動。
4.4有嘔吐、腹脹、腹痛等不適時應及時就診。
結果
本組保守治療治愈50例,手術治療痊愈15例,術后近期再粘連梗阻6例,腸絞窄12例,壞死穿孔3例。
討論
粘連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生時間一般是術后1周至數(shù)年,保守治療,效果不好,手術治療并發(fā)癥多,因此對腹腔手術患者,手術中醫(yī)師應有高度警惕性和責任感,手術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考慮這一并發(fā)癥的嚴重性,針對引起腹腔內粘連的病因,術中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術后早期給予患者綜合性的護理,可以有效的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減輕病人痛苦,促進疾病恢復。
參考文獻
[1]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475—481
[2] 許正月.針刺、紅外線及電腦中頻治療術后粘連性腸梗阻70例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yī),2009,27(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