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不能只是就體育論體育,必須從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需要和青少年全面發(fā)展的角度來認識,必須加快推進青少年體育綜合改革,特別是在青少年體育綜合改革中要正確認識并把握好幾個方面的辯證關系。
關鍵詞: 青少年;體育;綜合改革;辯證關系
中圖分類號: G 807文章編號:1009783X(2014)03022303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Promo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fitness of youths” is not the sole mission of the sport field,but a matter which should be perceiv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need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The integrative reform of youth sports should be accelerated,where a couple of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 are especially to be correctly understood and grasped.
Keywords:youth;sport;integrative reform;dialectical relationshipお
收稿日期:20140101
作者簡介:張綽庵(1962玻,男,河北保定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
作者單位:1北本┨逵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2焙穎碧逵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41
1盙raduate School of 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2盚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zhuang 050041,China.
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全面部署深化國家重大改革的同時,再次明確提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可見黨中央高層對青少年體育的關注??陀^地講,近幾年國家教育、體育等主管部門就推動青少年體育工作的開展作了大量積極的工作;但是,實際效果并不盡如人意,青少年體質20多年持續(xù)下降的勢頭仍然沒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究其原因,毫無疑問是體育本身,特別是學校體育存在諸多問題;但是,更深層次的問題是與青少年成長密切相關的其他因素制約了青少年體育的發(fā)展,所以,在當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同時,青少年體育也必須進行綜合改革,而在青少年體育綜合改革中首先要正確認識并把握好青少年體育與相關因素的幾個辯證┕叵?。?/p>
1如何認識體育與教育的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guī)定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匱[2]。
無論是國家法律規(guī)定,還是黨的教育方針都明確指出,教育的基本目標就是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人。由此說明,體育與德育、智育一樣都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德育”不僅是品德教育,還包括提高政治思想素質;“智育”不僅是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fā)展智力,還包括養(yǎng)成科學態(tài)度和探索精神;“體育”不僅是促進體質健康,還包括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娛樂身心、培養(yǎng)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等。青少年只有德、智、體全面得到發(fā)展才算是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人的全面發(fā)展。
青少年體育的問題說到底就是青少年教育的問題。青少年體育的問題實際上反映出的是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在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方面存在的問題。正如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在《切實強化學校體育工作》一文中指出的:目前,學校體育是素質教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學生體質和運動能力是全面發(fā)展的關鍵短板,主要制約因素是學生課外鍛煉的內在動力不足,學校體育的外在激勵不強,學生體育科學知識欠缺,學校體育辦學條件落后[3]。
當前,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已經(jīng)引起了社會對于青少年體育的關注,更應該從體育育人的高度,重新認識體育對于青少年的教育價值。正如任海先生所言:體育現(xiàn)象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質,主要表現(xiàn)為以身體活動為手段,以人自身發(fā)展為目的,以主客體同一為存在方式,與其他文化形態(tài)多有交叉。體育現(xiàn)象的這些特質,使之不僅為人的解放提供了平臺,為人的自我完善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為人的自我認知提供了特殊的渠道,而且使身體活動進入上層建筑領域,具有無限廣闊的發(fā)展前景[4]。
體育在促進青少年全面發(fā)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體育運動的參與不但可以直接促進青少年身體機能的發(fā)育,還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青少年多方面素質的提高。1)體育有助于青少年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體育的創(chuàng)新無處不在,從每一個體育項目的發(fā)展,每一種運動技術的改變都體現(xiàn)出了創(chuàng)新精神,青少年在體育活動中會自然獲得創(chuàng)新精神的啟迪。2)體育有助于青少年高尚思想品德的養(yǎng)成。健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精神就是勇于拼搏,不怕失敗。尊師重道,更是武德修養(yǎng)的重要內容。3)體育有助于青少年法制意識的增強。任何體育比賽都有規(guī)則,在規(guī)則約束下參與體育活動,無形中會促使青少年法制意識的形成。4)體育有助于青少年領導能力的培養(yǎng)。在集體項目中,必然出現(xiàn)組織者,比如足球中場球員、籃球組織后衛(wèi)、排球的二傳手等,在比賽過程中都具有組織協(xié)調其他隊員的任務,組織能力自然會得到鍛煉。5)體育有助于青少年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體育本身就是實踐性的活動,體育不能坐而論道,不流一身汗水,難享運動快樂。體育運動不僅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身體的協(xié)調性,同樣會促進青少年對客觀世界的感受能力,提高實踐能力。
當前,無論是社會,還是教育界本身,對于把體育放到教育的基礎地位,還都沒有在思想和行動上取得共識。如何實現(xiàn)學校體育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學生運動技能、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三位一體”目標,還需要更大的努力。青少年體育工作關乎每一個孩子的身心健康、一生幸福,更關乎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我們期待著所有學校都能夠認真貫徹落實好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導向,早日做到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如何認識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的關系
由于歷史的原因,當前我國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是不同的2個系統(tǒng),分屬于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管理,并各自按照自己的目標發(fā)展。正是由于管理體制的制約和人們的認識水平所限,更進一步造成了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不僅存在管理形式的分離,同時出現(xiàn)了對體育認識的偏差。學校體育更多強調了“健康第一”和所謂的“快樂體育”,忽視了體育的競技特性,忽視了競技運動的教育價值,忽視了體育特有的育人功能,導致了青少年體質的持續(xù)下降。競技體育更多的只是關注金牌,忽視了青少年的文化教育,造成運動員技能單一,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潛力不足。二者對體育認識偏差的共同結果就是造成了青少年都沒有得到全面發(fā)展的教育。
我們必須認識體育的本質就是教育。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一樣,根本目標是育人,是人才培養(yǎng)。學校體育的開展是為了全體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競技體育是為了使真正具有體育天賦的青少年在體育領域一展才華,實現(xiàn)人生價值。
青少年體育綜合改革應當促進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的有機融合,應當借鑒國外的成功經(jīng)驗,使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逐步由普通中小學學校承擔,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更多的依靠體育專業(yè)院校和綜合大學承擔,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體教結合。在此,還有2個問題必須認識清楚。其一,不是每個人努力學習都會成為愛因斯坦,也不是每個人刻苦訓練都會成為劉翔。學校體育的目標首先是面對全體學生,重在培養(yǎng)青少年的體育興趣、基本的體育技能,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使之養(yǎng)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同時,在此基礎上發(fā)現(xiàn)并使具有體育天賦的青少年得以在競技體育的賽場成長發(fā)展。其二,競技體育人才培養(yǎng)放在學校是為了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不是為了省錢。現(xiàn)代競技體育的發(fā)展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訓科醫(yī)”一體化的保障機制必不可少。當然體教結合的模式,經(jīng)費使用效益只會更高。
3如何認識體育課程與文化課程的關系
有專家提出要提高學校體育水平,必須在國家層面頒布的教學大綱和學校的法規(guī)當中,將體育課和文化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為在目前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體育不斷被邊緣化,體育課在學校的地位無法與文化課相提并論。推進青少年體育綜合改革,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一方面要按照教育部要求的:強化體育課,切實保證大中小學的體育課時,實施《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高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提高體育課的實效性。強化課外鍛煉,積極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開展豐富多彩課外體育鍛煉,開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切實落實每天1小時校園體育活動時間,有序開展學生課余體育競賽活動[5]。另一方面必須統(tǒng)籌考慮體育課及文化課各學科課時分配,各學科教學難度,以及知識體系的銜接。必須認識到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文化課的過度學習得不到限制,文化課的教學方法仍然擺脫不了題海戰(zhàn)術,學生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參與體育鍛煉。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于文化課的教學改革比體育課的改革還要重要。
4如何認識體育教師與文化教師的關系
可以從教師地位和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2個方面分析。首先,是教師受重視程度。目前,文化課教師特別是數(shù)、理、化、語文、外語老師在學校地位較高,而學校普遍缺乏對體育教師的尊重、信賴與關心,這在重點中學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主要表現(xiàn)在體育教師獲得職務晉升的機會、外出培訓進修機會、職稱評聘等方面都不占優(yōu)勢,這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體育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此外,體育教師嚴重缺編,造成現(xiàn)有體育教師工作量普遍偏大。如果學生再出現(xiàn)體育意外傷害,體育教師的壓力就更大。其次,是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在當前教育體制的束縛和影響下,文化課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更大,特別是文化課班主任對學生具有更加重要的影響。我們發(fā)現(xiàn)造成學校體育弱化的責任主要不在體育教師,更多的是文化課教師影響著學生體育活動的參與。班主任及文化課教師把全部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學生文化學習上,不僅不鼓勵反而更多的是限制了學生參與體育鍛煉。
因此,推進青少年體育綜合改革,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不但要普遍提高專業(yè)體育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教授不同運動項目的能力。更應當加強對學校校長及文化課教師體育觀念、體育意識的培訓。只有在學校形成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才能有力促進青少年體育的發(fā)展。
5如何認識體育教學與體育考試的關系
教育部提出要全面組織實施初中畢業(yè)升學體育考試,在初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中,將學校體育課和學生體質健康作為重要指標,將體育課納入高中階段學校學業(yè)水平考試,推進高考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設。鼓勵教育部自主招生的直屬高校在招生中增加體測,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作為自主招生的參考依據(jù)[5]。這無疑會進一步促進學校對于體育教學的重視,也會促使學生和家長對于體育鍛煉的更多投入;但從目前的體育考試來看,教育管理部門更多關注的是考試的簡單操作性、表面的客觀公平性,體育考試仍然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
從各地中考經(jīng)驗來看,體育考試確實促進了青少年體育鍛煉,促進了青少年體質健康;但同時學校、學生普遍存在著應付考試的現(xiàn)象,典型的就是“考什么,練什么”,體育課成為體育應試的訓練場,學生成為被動的機械運動的考試工具。這嚴重背離了體育育人的根本目的,也違背了體育教育的規(guī)律,更為嚴重的惡果是造成了青少年對于體育的片面認識和逆反心理。如何打破“應試教育思維”, 使體育考試成為檢驗學校體育教學成果的平臺,為體育育人的根本目的服務。如何通過體育考試引導青少年體育參與,進而提高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增強青少年體質,培養(yǎng)青少年體育興趣,養(yǎng)成青少年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這還需要認真研究,并盡快深化體育考試改革。
6如何認識體育項目與文化傳承的關系
任何體育項目都有其民族特性,都體現(xiàn)出不同國家的文化特征。人們一說到橄欖球和籃球,首先會想到美國,說起足球自然會想到巴西。每個國家也都在注重通過體育教育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如韓國在中小學將跆拳道單獨作為一門特殊課程與體育課程并列,凸顯了韓國特色。在青少年體育綜合改革中也要學習其他國家的經(jīng)驗,重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目前,教育部正在組織實施“學校體育教學改革項目”。通過制訂體育課“基礎鍛煉與運動項目”實施辦法,組建體育教學改革和運動項目教學聯(lián)盟,大力推廣田徑、足球、籃球、排球、游泳、武術、體操等運動項目,目的在于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學生運動技能。應當說,教育部學校體育項目中選擇考慮了武術這一中華民族特色項目,對促進中華武術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在目前學校體育課時嚴重不足并難以保障的情況下,作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項目之一的武術教學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武術是中國的國粹,武術集文、武、醫(yī)、哲之大成,武術最能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武德教育更是對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意義重大;因此,建議國家把武術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與體育課和其他文化課一樣并行開設。作為一個中國人,學習武術不僅能夠強身健體,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是學校教育的責任。
7如何認識學校體育與社區(qū)體育、家庭體育的關系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啟蒙教育所,是未成年人生活時間里最重要的環(huán)境;家長是子女的學習榜樣,是指引其學會生活、學會發(fā)展的燈塔,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家長的體育觀念、體育習慣、體育技能、體育興趣都會對孩子產(chǎn)生最早的也是最持續(xù)、最直接的影響。家庭體育對于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更多的家長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主要關心的還是孩子的文化學習,對于體育認識不到位,再有家長本身也沒有良好的體育習慣。這些都對青少年體育產(chǎn)生了負面的影響。
社區(qū)是青少年生活離不開的環(huán)境,孟母三遷說明了青少年成長環(huán)境的重要性。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驗證明社區(qū)體育為青少年體育參與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目前,我國影響社區(qū)體育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是體育活動用地嚴重不足。沒有體育場地設施,也就無從談起社區(qū)體育管理、社區(qū)體育服務、社區(qū)體育指導、社區(qū)體育運動會等多種形式的體育組織形式。社區(qū)體育活動空間被擠壓,導致青少年體育參與的熱情、興趣乃至終身體育參與的意識無法形成,當前社區(qū)的生活空間并未給青少年提供良好的體育運動環(huán)境。
正是由于我國的現(xiàn)實國情,使得學校體育擔負起更多青少年體育的重任;但又因為學校體育的邊緣化,學校體育也未能盡到應有的責任,所以出現(xiàn)了青少年體育的真空,青少年體質20多年持續(xù)下降成為其必然的結果。從理論上講,應當建立學校、家庭、社區(qū)協(xié)同合作的青少年體育參與模式,這有利于青少年體育參與的無縫銜接,可以為青少年隨時隨地的提供體育運動指導和體育參與的機會。如何使學校體育、社區(qū)體育、家庭體育協(xié)調發(fā)展,共同促進青少年體育參與,這正是青少年體育綜合改革需要進一步探索解決的問題。
8如何認識政府行政管理與社會體育組織的關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6]指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fā)揮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優(yōu)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zhí)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薄罢訌姲l(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jiān)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激發(fā)社會組織活力。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fā)揮作用。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支持和發(fā)展志愿服務組織?!边@為社會體育組織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從青少年體育的組織運行看,青少年體育的主要責任就是政府,政府必須主導,但社會體育組織是十分重要的支撐,在推動并組織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方面具有巨大的發(fā)展空間。政府應盡快完善法律法規(guī),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引導社會積極參與,通過資金支持,政策導向,法律約束,充分發(fā)揮社會體育組織在推進青少年體育活動中的作用。
總之,青少年體育綜合改革就是要統(tǒng)籌協(xié)調好與青少年體育相關的各種關系,使之共同促進而不是制約和影響青少年體育發(fā)展。只有順利推進青少年體育綜合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體育的發(fā)展,才能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EB/OL].[2014020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6.html.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EB/OL].[20140207].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
[3]郝平.切實強化學校體育工作[N].中國教育報,20131214(01).
[4]任海.論體育現(xiàn)象[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4):277280.
[5]郝平.切實強化學校體育工作[N].中國教育報,20131214(1).
[6]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EB/OL].[20140207].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