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桂芬
【摘 要】目的:探討CT導引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的技術方法及對肺小結節(jié)病變的臨床應用價值。 方法:對18例肺孤立小結節(jié)的患者行CT導引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的技術方法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18例中確診率94.44%(17/18),其中惡性診斷符合率為100%(7/7),良性診斷符合率為100%(10/10),失敗率5.56%(1/18)。結論: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對肺內孤立小結節(jié)的診斷的準確性較高、并發(fā)癥較低。并且操作簡單、安全、可靠,可以在有條件的單位廣泛應用。
【關鍵詞】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穿刺活檢;診斷;肺小結節(jié)
【中圖分類號】R814.42;R446.8;R5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173-02
隨著CT機的普及和應用范圍的日益擴大,醫(yī)療診斷水平已不斷提高,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transthoracic core needle biopsy,TNB)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的非血管介入高效診斷方法已逐漸廣泛應用,本文對18例肺小結節(jié)行CT導引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的技術方法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提高肺穿刺活檢的技術水平,探討CT引導下TNB對肺小結節(jié)的診斷價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6年6月~2009年4月共做CT導引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病例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齡27~66歲,平均48.8歲。臨床表現(xiàn):14例主訴有咳嗽、咳痰,6例主訴有咯血,10例主訴有胸痛或背痛,2例主訴有呼吸困難,3例主訴有近期明顯體質量,4例無明顯不適于查體發(fā)現(xiàn)。全部病例在胸部X線平片及CT檢查上均懷疑或不能排除惡性腫瘤,并均為經(jīng)纖支鏡及痰細胞學檢查未能明確診斷者的肺部周圍性占位性病變,直徑均小于2cm,軟組織病灶最大者截面2cm×1.8cm,最小者直徑6.4mm,本組18例的診斷結果均經(jīng)臨床及病理證實。
1.2 術前準備 穿刺前,患者皆行心電圖,血常規(guī),凝血3項及血小板計數(shù)檢查,部分病例檢查了肺功能。部分病例穿刺前做了常規(guī)CT增強掃描,可以排除血管病或血管畸形,已經(jīng)觀察腫塊與血管間關系,可以避免誤穿血管。并應結合CT強化掃描圖像避開腫塊壞死區(qū),以提高病理診斷率。如在各項檢查中提示有肺部感染,凝血功能障礙或重度心電圖改變皆為TNB的禁忌征。
1.3 自制CT穿刺角度器及定位器 為便于對病灶定層定點,參考(據(jù))文獻[1]自制了CT穿刺角度器。自制了CT穿刺定位器,具體方法如下:以10 mm寬的膠布為基底,在基底上每隔10 mm做一條豎線,以直徑3 mm,內有直徑1 mm的銅芯的電線作為標線,每兩個銅芯作為一個標線,兩個銅芯之間為基底豎線,電線每節(jié)長12 mm,在基底上兩頭各超出1 mm。使用時,定位器會在CT上清楚地顯示出標線,能夠很容易的標出穿刺點。
1.4 檢查方法 采用西門子64層螺旋CT掃描機somatom sensation sensation64 VB20B,層厚10 mm,準直0.6 mm,病變部位重建2mm高分辨圖片進行觀察,然后在CT光標指示下,于目標部位粘貼自制CT穿刺體表定位器后,于目標部位重建2mm高分辨圖片進行觀察,確定病變直徑最大、離胸壁最近的、無肋骨等骨骼及重要血管、組織器官阻擋的部位作為進針層面,并在CT光標及自制CT穿刺體表定位器幫助下確定進針點,在CT上測量進針角度和進針的最小深度及最大允許深度。穿刺時,在自制體表定位器和自制CT穿刺角度器的幫助下,根據(jù)病變部位,患者取仰臥或俯臥位, 盡量使肋間隙增寬, 常規(guī)消毒穿刺點皮膚, 依次局麻胸壁軟組織至胸膜,然后將局麻針頭退至肋間軟組織內,稍停片刻退出體外,以活檢針進針至皮下,令患者屏住呼吸進行穿刺。當進針至預定深度時,行自動切割取材。取材后,令患者屏住呼吸快速退針。穿刺針切割槽內可見一如線頭蟲樣組織標本,放在濾紙上用10%福爾馬林固定后送病理檢查。操作后患者稍休息,穿刺后10min后再行CT掃描,了解有無氣胸、液胸、血胸發(fā)生,如有必要應及時處理,常規(guī)吸氧。術后24小時內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并在術后24小時再做胸部攝片檢查。
2 結果
本組18例中經(jīng)本法穿刺活檢作出明確診斷者17例,組織學診斷率為94.44%(17/18)。其中原發(fā)性惡性腫瘤7例,全部為腺癌。1例穿刺失敗,因此穿刺失敗率為5.56%(1/18),腫瘤確診率100%(7/7), 惡性診斷符合率為100%(7/7)。10例良性病變中,結核5例,炎性假瘤5例,良性診斷符合率為100%(10/10)。1例發(fā)生輕度氣胸不治而愈,發(fā)生率為5.56%(1/18)。少數(shù)病例出現(xiàn)活檢部位疼痛感或發(fā)燒,據(jù)文獻[2]報道:活檢后病人感覺嚴重胸疼或伴有發(fā)熱者,則活檢的病變多為炎性病變。未發(fā)現(xiàn)有血胸及血絲痰病人。
3 討論
3.1 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與其它檢查比較的優(yōu)勢 目前臨床上對肺組織病理檢查通常有5種途徑:開胸手術,CT引導下TNB檢查, 纖維支氣管鏡檢查(FOB),痰細胞學檢查,胸水脫落細胞檢查。其中開胸手術因創(chuàng)傷大在未明確病變性質前逐漸被淘汰。痰細胞學檢查,胸水脫落細胞檢查雖然目前仍作為常規(guī)檢查,但陽性率偏低。因而FOB檢查及CT引導下TNB檢查目前被公認為得到肺部塊影的病理結果的最有效方法[3]。FOB檢查采用直視結合活檢方法或用毛刷細胞學檢查方法得到病理結果,文獻[4]報道FOB檢查對中央型肺癌(腔內型)的敏感性高達92%~96%,但對周圍型及支氣管腔外形病灶敏感性明顯降低,僅為25%~78%,且對直徑<2cm者價值更小。對于周圍型肺部塊影, FOB檢查往往鞭長莫及,活檢和毛刷細胞學陰性率均較高[5],而TNB檢查顯示了對周圍型肺部塊影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6],本組CT引導下TNB檢查的診斷陽性率為100%,而本組CT引導下TNB檢查陽性者FOB檢查皆為陰性。
本組結果明顯優(yōu)于文獻,估計與應用自制的CT穿刺角度器和自制的CT穿刺定位器有關,另外就是64螺旋CT掃描快誤差小,2mm高分辨重建更是減少了誤差。因而我們認為對于肺部孤立性小結節(jié)病變,當CT提示有病變存在,而FOB檢查為陰性者,仍然有必要行僅為微創(chuàng)的CT引導下TNB檢查以明確診斷。并且TNB檢查無絕對的禁忌癥,但相對禁忌癥為嚴重的肺功能減低,凝血異常,嚴重的肺循環(huán)高壓等[7]。
3.2 存在的問題 TNB現(xiàn)在存在的問題不多,主要是假陰性和并發(fā)癥的問題。雖然TNB檢查對肺部小結節(jié)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但文獻報道仍有一定比例的腫瘤漏診率。據(jù)文獻[8]報道,穿刺技術的操作熟練程度和病理學檢查的診斷技術水平,是影響穿刺診斷正確率的重要因素。從穿刺角度出發(fā),主要考慮是取材問題,因為當腫瘤小,取出成功或者成功取出有效多的組織就是關鍵問題了。因此產(chǎn)生腫瘤假陰性的可能因素為:①取材不足。②只穿刺取出壞死物質。③定位不準,自以為穿刺取出了病變組織。小病灶受CT容積效應的影響較大,往往容易將偏離的針尖誤認為在病灶內[9]。④取材標本內只有異常組織,無正常組織,不利于病理科醫(yī)師對照診斷。⑤標本被污染或標本固定不佳。針對上述因素,應當采取的有效措施為:①廣泛應用切割針,輔以抽吸針,使取材量大幅提高。②穿刺中避開壞死區(qū),盡量穿刺病灶實質邊緣部分。③所有的病灶,當穿刺針尖接近病灶時,應用局部高分辨重建減少容積效應明確針尖位于病灶內再取材。④穿刺結果為非特異性陰性結果,而臨床懷疑惡性者,建議再次穿刺。⑤取材應該注意計算好,盡量向病灶中心取材。⑥穿刺過程中進針宜慢、穩(wěn)、準,負壓抽吸用力均勻,退針宜快。⑦取材組織盡早固定,盡早送檢切片。本組1例取材失敗,占病例的5.56%,與國內文獻[9]報道7 7%~10%的比例稍低,此可能與我們除了采取上述措施有關外,還可能與我們應用自制的CT穿刺角度器和自制的CT穿刺定位器提高了對病灶取材的精確性有關,再可能與我們所選的所有病例均為周圍性占位性病變也有關。據(jù)部分文獻報道TNB檢查的明確診斷率與腫塊大小正相關,即直徑>3cm的結節(jié)TNB比直徑<3cm的結節(jié)明確診斷率高[6]。但也有文獻報道CT引導下TNB的準確性與腫塊的大小無關,肺內大、小結節(jié)的確診率是相同的[10]。因而我們認為隨著螺旋CT及高分辨重建技術的普及,肺內大、小結節(jié)經(jīng)TNB明確診斷率的差異將會消失;但為了提高一次穿刺取材滿意率,必須進一步提高穿刺技巧和積累經(jīng)驗。
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主要有氣胸、出血、咳血及感染等癥狀,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其中氣胸最常見[11],發(fā)生率為10.6%~42.6%[4]。罕見的包括大量出血,氣栓形成及腫瘤播散和針道腫瘤移植。大量肺出血一般少見,文獻[11]報道均為中心型腫塊,Berquist等[12]報道430例中有2例因出血死亡,2例均為中心型,因此在對肺門或縱隔旁病變穿刺時應特別注意做CT增強掃描以鑒別血管和腫塊。本組雖為周圍性孤立性小結節(jié)病變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但穿刺前部分還是做常規(guī)增強掃描,這也許是本組未發(fā)生出血的原因之一,本組病變?yōu)樾〗Y節(jié)病變也可能是原因之一??諝馑ㄈ牟l(fā)癥極少,但仍有報道。關于穿刺活檢惡性病變是否會導致腫瘤播散和針道轉移,多數(shù)作者認為不會發(fā)生。Sinner通過對5300例的隨訪僅發(fā)現(xiàn)1例,可見其發(fā)生率之低。本組隨訪至今,無1例發(fā)生。
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患者本身,操作技術和器材等原因,其中患者本身的原因為:①合作性,如保持一些特殊體位不變、平靜的呼吸、不咳嗽等是保證肺穿刺活檢成功的基礎,否則勢必增大難度,增多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 ②老年并有長期阻塞性肺部疾患。③有肺大泡。④年齡偏大。操作技術上為:①病灶位置較深,穿刺路徑較長。故寧可增加操作難度也要選擇最近的距離,因為進針的距離越遠,穿越的肺組織越多,對肺損傷愈大從而易引起并發(fā)癥; ②沒有避開肺大泡; ③反復多次穿刺進出胸膜。④在穿過臟層胸膜時囑患者完全屏氣,盡量避免穿插造成的裂傷。⑤避免經(jīng)過葉裂。⑥使用的穿刺針的粗細,穿刺針愈粗,發(fā)生率愈高。不合適的器材可直接造成穿刺層面、穿刺點及穿刺角度錯誤,導致結果錯誤及不該發(fā)生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組發(fā)生一例氣胸可能與病人咳嗽有關。
針對上述各種因素,預防和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及其嚴重程度的措施有:①選擇適宜的病人。②術前多訓練病人,增加病人配合度。③術前多復習CT片,并在病變部位進行高分辨重建,制定最佳路徑,盡最大可能避開一切有害因素。④術中仔細觀察,認真定位,減少穿刺次數(shù),力爭一次成功。⑤選用合適的工具,如穿刺針及定位器、角度器等。⑥活檢后應讓患者安靜休息,少量吸氧,穿刺點朝下的限制性體位,均可能有助于防止氣胸的發(fā)生。氣胸的發(fā)生可在術中、術后, Li等報道氣胸多發(fā)生在術后1h。本組術后發(fā)生氣胸1例。⑦活檢后病人如咳嗽,可給于止咳劑。⑧穿刺過程中進針宜慢、穩(wěn)、準,負壓抽吸用力均勻,退針宜快。⑨穿刺后10min后再行CT掃描,了解有無氣胸、液胸、血胸發(fā)生,如有必要應及時處理。⑩術后24小時內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并在術后24小時再做胸部攝片檢查。本組并發(fā)癥少可能與采取以上措施有關。
綜上所述,CT引導下TNB對于肺小結節(jié)病變的診斷有較高的準確性,并發(fā)癥較低,值得推廣,但仍然需要提高操作技巧和積累實踐經(jīng)驗,進一步降低假陰性率和并發(fā)癥。
參考文獻:
[1] 沈正林,何家富,王萬筆,等。CT穿刺角度器的制作和運用[J].放射學實踐,2003,19(2):153
[2] 吳景忠,程天明,雷志丹,等. CT導引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的臨床應用[J].河南診斷與治療雜志,2002,16(1):7~9.
[3] 朱結輝,黃學全,黎海濤, 等。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對肺周圍性病變的診斷價值[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4,26(14):1305~1307.
[4] Westcott J L,Rao N,Colley D P.Transthoracic needle biopsy of small pulmonary nodules[J].Radiology,1997,202(1):97-103.
[5] Zavala D C.Diagnostic fiberoptic bronchoscopy:technicques and results of biopsy in 600 patients[J].Chest,1975,68(1):12-19
[6] 裘敏劍,高航翔,鄭偉良,等. CT引導下胸穿肺活檢對纖支鏡陰性的肺部腫塊診斷價值[J].放射學實踐,2003,18(2):88-90.
[7] 楊洪吉. 肺內結節(jié)性病變CT穿刺活檢術的臨床應用[J].邯鄲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 2003,16(4):303~304.
[8] 黃劍鋒,黃昌杰,湛永滋,等. CT導向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的臨床應用[J].中國肺癌雜志,2002,5(1) : 58~60.
[9] 李成州,張電波,劉士遠,等.直徑<3cm的肺部結節(jié)的CT引導經(jīng)皮穿刺活檢[J].臨床放射學雜志,1999,18(7):427-430.
[10] Yankelevitz DF,Henschke CI,Koizumi J,et al.CT-guided transthoracicneedle biopsy following indeterminate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in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J].Clin Imaging,1998,22(1):7-10.
[11] 朱琪,王琨,任冉.經(jīng)皮肺穿刺氣胸發(fā)生率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1,10(2):103-104.
[12] Berquist TH,Bailey PB,Cortese DA,et al. transthoracic needle biopsy:accuracy and complication in relation to location and type of lesion[J].Mayo Clin Proc,1980,55(8):475-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