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鷺鷥?;顒佑诤雍哆吇蛩铩沙?,多為人跡罕至之處,所以給人一種野逸之感。鷺鷥的這種特質(zhì)與江湖隱士有某些契合之處,所以古代詩文中多有鷺鷥的形象出現(xiàn),且多能引發(fā)人的幽遠之思、靜謐之想。唐代的鷺鷥題畫詩,就突出了鷺鷥的野性、愛幽靜、好自由、本性高潔的特質(zhì)。詩中往往隱含詩人的寄寓之情,鷺鷥的特質(zhì)成了詩人的品質(zhì),詩人的愛好隱逸、清潔脫俗、不戀繁華之志也隱約浮現(xiàn)。
關(guān)鍵詞:唐代;鷺鷥;題畫詩;文化內(nèi)涵
作者簡介:殷飛,男,漢族,陜西理工學(xué)院2008級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與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5-0-01
一、古詩中鷺鷥的形象舉例
鷺鷥是一種很古老的鳥類,大約在五千萬年前就已在地球上活動。它們在外形上具有嘴長、頸長、腳長的特點。鷺鷥飛行時長頸會縮成S形、長腿會伸出尾后,飛行緩慢,舞姿優(yōu)美,具有鮮明的野外鳥類的特征。鷺鷥的羽色有白色、褐色、灰藍色等多種,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古代人喜歡用它們來裝飾服飾,西方人則喜歡用它們來點綴女帽。
鷺鷥的羽毛之美早已被古人發(fā)現(xiàn),早在《詩經(jīng)·陳風(fēng)·宛丘》中的“無冬無夏,值其鷺羽”、“無冬無夏,值其鷺翿”等詩句中,就寫了一個巫女手揮鷺羽“無冬無夏”跳舞的場景。此舞是將鷺鷥羽毛制成舞具,呈扇形或傘狀,持手中或戴頭上。這表明當(dāng)時人們已對鷺羽有審美意識,并自覺拿來作為妝飾品。
鷺鷥?;顒佑诤雍哆吇蛩?、澤池,多為人跡罕至之處,所以給人一種野逸之感。鷺鷥的這種特質(zhì)與江湖隱士有某些契合之處,所以古代詩文中多有鷺鷥的形象出現(xiàn),且多能引發(fā)人的幽遠之思、靜謐之想。如王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作》)、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四首》其三)等,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不妨看幾首寫鷺鷥的詩,如晚唐杜牧的《鷺鷥》:
雪衣雪發(fā)青玉觜,群捕魚兒溪影中。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曉風(fēng) 。
雪白的羽毛襯托著青玉般的長嘴,漂亮極了,潔白的身影蕩漾在清水中,富于動態(tài)美。一旦被打擾,它們便遠飛而去,優(yōu)美的聲影,映襯著青山,像是曉風(fēng)中飛舞的梨花。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形態(tài)優(yōu)美,品性高潔,遠離世俗,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鷺鷥形象。
再如唐末鄭谷的《鷺鷥》:
閑立春塘煙淡淡,靜眠寒葦雨颼颼。漁翁歸后汀沙晚,飛下灘頭更自由。
春天里,鷺鷥時而閑立在煙波蒙蒙的池塘邊上,時而靜臥在寒雨颼颼的蘆葦叢里。傍晚漁翁離去后的沙汀,是它們自由踱步的幽靜小灘。詩里的鷺鷥以煙雨沙汀為伴,嫻靜而自由,令人羨慕。
再如北宋王禹偁的《泛吳松江》:
葦蓬疏薄漏斜陽,半日孤吟未過江。唯有鷺鷥知我意,時時翹足對船窗。
夕陽西下,淞江茫茫,詩人泛舟江面,孤獨無依。一只只鷺鷥靜靜地站在船窗邊,與詩人相伴,好似知音。詩中表達了詩人擺脫官場后,重獲自由,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心情。此詩于樸素中見風(fēng)韻,于自然中見情趣,給人清新愉悅的感覺。
二、唐代鷺鷥題畫詩的文化內(nèi)涵
鷺鷥也是中國古代畫家筆下最愛表現(xiàn)的鳥類之一,唐代有以鷺鷥?yōu)轭}材畫入屏障作為室內(nèi)裝飾的,也有善畫鷗鷺的。例如,《宣和畫譜》卷十五說唐末周滉:“善畫水石、花竹、禽鳥頗工其妙。作遠江近渚、竹溪蓼岸,四時風(fēng)物之變。攬圖便如與水云鷗鷺相追逐。蓋工畫花竹者,往往依帶欄楯,務(wù)為華麗之勝,而滉獨取水邊沙外,故出于畫史輩一等也?!盵1]
《唐朝題畫詩注》中有鷺鷥題畫詩3首。先看中唐詩人王建的《長安縣后亭看畫》:
水凍橫橋雪滿池,新排石筍繞巴籬??h門斜掩無人吏,看畫雙飛白鷺鷥。[2](201-202)
此詩并未描寫鷺鷥的具體形象,只用了一個“白”字。然而從白鷺畫所處的周圍環(huán)境,可以見出鷺鷥的幽遠、野逸特質(zhì)。詩的首二句用“水凍”、“橫橋”、“雪滿池”、“石筍”、“巴籬”等景物捕排,烘托出一片寂靜、寒瑟、清肅的環(huán)境氛圍,為“白鷺鷥”的出現(xiàn)拉開了序幕,言簡意足,不用多費筆墨,白鷺的特征已了然在胸。詩人正是抓住了白鷺的內(nèi)在神韻而省去其外在形象的描繪,才收到如此好的效果。詩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白鷺也因之有了詩意的成分,成為構(gòu)成全詩畫面的主角,宛如一顆璀璨的明星。
再看晚唐詩人張喬的《鷺鷥障子》:
剪得機中如雪素,畫為江上帶絲禽。閑來相對茅堂下,引出煙波萬里心。[2](354)
此詩也未對畫上鷺鷥作具體描繪,然鷺鷥的潔白之羽、悠閑之態(tài)、煙波之趣卻又可感可觸。詩中先用雪白的絹素襯托鷺鷥的高潔和不染塵埃,接著又用觀畫后所生的滄海之興托出鷺鷥野逸、閑雅、自由的特質(zhì)。畫中的鷺鷥已成為一個野逸的符號,代表的是隱逸的意蘊,與詩人的煙波之心契合無間,詩人正是借畫而寄寓隱逸之情的。
再看晚唐詩人齊己的《題畫鷺鷥兼簡孫郎中》:
曾向滄江看不真,卻因圖畫見精神。何妨金粉資高格,不用丹青點此身。蒲葉岸長堪映帶,獲花叢晚好相親。思量畫得勝籠得,野性由來不戀人。[2](444)
詩中“滄江”二句點出鷺鷥活動之地,“何妨”二句言不防用金粉作畫來表現(xiàn)鷺鷥的高格情調(diào),不應(yīng)用一般的丹青來點染鷺鷥的身體,突現(xiàn)鷺鷥的高潔和不同凡響?!捌讶~”二句言畫上蒲葉、荻花是鷺鷥最好的陪襯之物,相得益彰。后兩句言喜愛鷺鷥繪畫勝于把鷺鷥養(yǎng)在籠子里,因為鷺鷥是生性疏野的,不會貪戀人間的繁華。此詩突出了鷺鷥的野性、愛幽靜、好自由、本性高潔的特質(zhì)。隱隱含有詩人的寄寓之情,鷺鷥的特質(zhì)也成了詩人的品質(zhì),詩人的愛好隱逸、清潔脫俗、不戀繁華之志也隱約浮現(xiàn)。
參考文獻:
[1]宣和畫譜[M].岳仁譯注.長沙: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1999.321-322.
[2]孔壽山.唐朝題畫詩注[M].成都: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1988.201;202;35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