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輝
【摘 要】周圍性面癱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以電針為主輔以中西藥物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使用電針,并在炎性水腫期辯證使用中藥和B族維生素,在恢復期使用舒筋活血的中成藥和B族維生素,治愈率89.5%,總有效率98% ,可達到較好的療效。方法得當,在炎性水腫期可以使用電針治療,并可在較短的治療時間內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電針;針藥并用;周圍性面癱
【中圈分類號】R0745.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029-02
引言:
余從事針灸門診工作近28年。面癱是針灸門診常見疾病,在對其治療過程中逐漸加深認識,在諸多治療方法中,篩選并逐漸固定了治療方法,取得了較好治療效果,現(xiàn)將其撰文如下,以飧同道。
面癱又叫面神經(jīng)麻痹。臨床以周圍性面癱較為常見,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主要表現(xiàn)為一側面部肌肉松弛、麻木,癱瘓,不能皺額、皺眉、鼓頰露睛,額紋及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口角向一側歪斜,嚴重時可出現(xiàn)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部分患者伴有患側面部腫脹、耳后乳突下疼痛、聽覺過敏、感冒等癥狀。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該病多由感冒病毒、皰疹病毒等感染而至面神經(jīng)發(fā)炎、水腫,進而導致面神經(jīng)功能減退或消失所致;中醫(yī)則認為脈絡空虛,風邪入侵,導致經(jīng)氣阻滯、經(jīng)筋失養(yǎng)、肌肉縱緩不收而發(fā)病。
其特點是起病突然,久治不愈。
針對以上情況,采用以電針為主,輔以中、西藥物治療面癱,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具體方法是:
1 病人來源:無特殊選擇的門診病人。
2 治療:
2.1 電針治療:
2.1.1 器械:1寸毫針、電針機。
2.1.2 穴位:陽白、攢竹、迎香、地倉、頰車、下關、翳風、合谷。
2.1.3 治療方法:以平補平瀉手法進針,行針得氣后接通電針機,輸入脈沖電流,頻率100-120次/秒,留針30分鐘。強度:炎性水腫期(2周之內)宜輕捻轉,勿提插,以小強度脈沖電流刺激,恢復期(2周以后)逐漸加強電流輸出強度,增大刺激量,但要以患者能忍受、無疼痛感為度。
2.2 西藥:炎性水腫期:維生素B1片10mg tid,甲鈷胺片500ug tid,病毒唑10mg tid等;恢復期:維生素B1片10mg tid,維生素B6片10mg tid,及丹參滴丸或舒筋活血丸等增強血循環(huán)藥物。
2.3 中藥:炎性水腫期:風熱型用銀翹散加減,風寒型用銀翹敗毒散加減 ,每日一劑,服藥一周即可;恢復期:一般口服舒筋活血的中成藥即可。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3.1.1 痊愈:癥狀完全消失,功能恢復正常。
3.1.2 顯效:各癥狀基本消失,功能恢復,但患者有自覺面部不適感。
3.1.3 有效:癥狀部分消失,功能部分恢復。
3.1.4 無效:癥狀無變化,功能無恢復。
3.2 治療時間:
3.2.1 ≤30天
3.2.2 >30天,≤60天
3.2.3 >60天,≤120天
3.2.4 >120天
3.3 療效觀察:對無特殊選擇的門診面癱病人200例進行療效觀察。
3.3.1 痊愈:179例,占89.5%
其中≤30天者36例,占20.1% ,>30天,≤60天者112例,占62.5% ,>60天,≤120天者27例,占15.1% ,>120天者4例,占2..2% (顯效、有效、無效均為>120天者,共占11.5%)。
3.3.2 顯效:12例,占6%
3.3.3 有效:7例,占3.5%
3.3.4 無效:2例,占1%
4 結論:
4.1 以電針為主輔以中西藥物治療面癱有很好的療效,治愈率達到89.5% ,治愈有效率達到98% ;
4.2 炎性水腫期以適當?shù)碾娽樦委煼椒ㄝo以辯證使用中藥和B族維生素及抗病毒的藥物治療面癱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4.3 恢復期以適當?shù)碾娽樦委煼椒ㄝo以舒筋活血的中成藥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B族維生素以營養(yǎng)神經(jīng),有較好的促進面神經(jīng)功能恢復的效果;
4.4 使用方法得當,在炎性水腫期可以使用電針治療,并有較好的療效。
4.5 治療過程中施以活血藥物,體現(xiàn)了中醫(y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祛除風邪的治療方法,也達到了較好的療效;
4.6 中西醫(yī)治療方法相結合,對治療面癱有很好的療效,可拋磚引玉,也為其他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治療方法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