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青林
摘 要: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只有在教學目標的優(yōu)化、教材資源的統(tǒng)整、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以及學生探究熱情的激發(fā)等方面多研究、多思考、多實踐,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課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廣大小學科學教師的共識。但我們卻經(jīng)常會在科學課上看到這樣的情況,有的教師講課零亂無序,有的學生活動雜亂無章,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那么應該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基于自己多年的小學科學教學實踐,對此作一淺析,以就教于同仁。
一、善于優(yōu)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落腳點,其對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僅僅關注三維目標的某一方面,而將其他兩方面的目標置之不顧,則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和學習過程的體驗就會成為空談。因此,在設計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時,都應兼顧到三維目標的各個組成部分。例如,在六年級下冊《物質的變化》這一課,我設計的教學目標為:知道物質的變化分為兩類,即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和僅僅是形態(tài)的變化;會辨析物質的兩大類的變化;通過探究,意識到物質世界是變化的。這樣設計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有益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二、善于統(tǒng)整教材資源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是以書本為中心,教師以教材為研究和施教的重點。而新課程強調作為課程資源之一的教材,其功能僅僅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工具,因而教師應從學科價值觀的高度出發(fā),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認真鉆研教材的結構體系,掌握教學重點和難點,準確加工教材,大膽整合教材內外資源。如,五年級科學教材有一個單元是關于簡單機械的認識,第一課《怎樣才能省力》讓學生講述轆轤、方向盤、盤山公路等應用了哪些簡單機械,學生要么不說,要么就是瞎蒙。因為它們還沒有學習本單元的后面幾課,根本就不會。因此,在教學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本課的這個環(huán)節(jié)調整到單元的最后,作為對前面幾課的復習小結時,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首先要研究揣摩教材,整合開發(fā)教材,形成個性化的教材知識,從而促使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
三、善于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
科技的進步滿足了課堂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的要求,小學科學教師必須適應時代要求,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提升課堂效益。例如,在教學《肺和呼吸》《心臟和血液循環(huán)》等人體暗箱類或者是宏觀的天體及微觀的細菌類的課程時,可以通過圖片、模型或者多媒體演示,讓學生對人體暗箱和宏、微觀世界有直觀的認識,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具有真實性和沖擊性,對課堂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當然,并非每節(jié)課都一定要用到多媒體技術,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應服務于課堂教學的需要,不能只顧形式,
不顧內容,華而不實的課堂應該摒棄。
四、善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較之于其他學科,科學學科的特點就是探究性強,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充分探究,需要有很強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在課堂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充當引導者、組織者、管理者等多種角色,要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如,教學《簡單電路》一課,在學生認識小燈泡結構后給他們一個任務,想各種辦法讓一個小燈泡亮起來,并把能使小燈泡發(fā)亮的連接方法畫出來。有了明確的任務,學生的學習探究活動就有了方向。在教學《混合》一課開始時,我設計了一個小魔術:若將薄荷糖加入可樂當中會怎樣呢?先讓學生猜測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然后輕輕擰開可樂瓶蓋,向其中加了四粒薄荷糖,大量的氣泡伴著可樂溶液,一下子沖出瓶口,就像火山噴發(fā)一樣。學生對這一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產生了疑惑,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氣泡?可樂怎么會噴出來呢?學生會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很顯然,學生天生的好奇心被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沖動,這一實驗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動手實驗時不僅關注現(xiàn)象,還想進一步了解混合后可能發(fā)生的變化??梢?,通過有效的引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從而能夠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五、善于挖掘教學所需的材料資源
小學科學教學活動探究性強,對探究材料的需求量大,這些材料不一定要在實驗室里找,事實上有些材料實驗室里也提供不了。這就要求科學教師要用智慧隨時隨地挖掘所需材料。大自然中就有許多不錯的材料。如,我在教學三年級的《花》一課時,當時正值春回大地,百花齊放的春天,我就在課前布置學生每人采集自己能找到的花3~5朵,種類不少于三種。等到上課時,課堂簡直成了花的海洋,學生自己采集的桃花、梨花、油菜花等有十來種,甚至有些學生就從家里的菜地里拔來一棵綴滿菜花的油菜,這些都是上課的好材料。探究材料除了能在自然界中尋找之外,有些我們還可以用其他東西代替。如,酒精燈可以用蠟燭代替,水槽可以用塑料盆代替……另外,小學科學課堂的探究活動中要充分發(fā)揮所取材料的效用,如,我在教學《果實和種子》一課時,只選用了蘋果、花生、茴香、番茄作為研究的材料,就用這四樣物品來讓學生探究果實的共同特征。這個材料的選擇看似非常簡單,其實很有講究,學生通過切、剝等方法能夠很快地發(fā)現(xiàn)果實的共同特征是具有果皮和種子,同時還能夠根據(jù)這幾種果實的不同特征,將果實進行分類,如:肉果、干果、漿果……可見,教師精心自主挖掘的探究材料既節(jié)省了教學成本,又能讓學生有機會充分感知材料,從而大大提升了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如何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小學科學教師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我們小學科學教學的根本所在,只有真正著眼于學生發(fā)展的需要,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既重視教師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才能真正打造高效的小學科學課堂。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龍虎塘實驗小學)
?誗編輯 薛直艷